致富经穷小伙花掉2000元_致富经80小伙2万元2亩地_致富小伙万元地摊视频

红色故事会

血沃川陕铸丰碑

——寻访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历史印记

致富经穷小伙花掉2000元_致富小伙万元地摊视频_致富经80小伙2万元2亩地

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记者 李宛嵘摄

2月5日,汉中南郑,红寺湖畔,风光旖旎。一座青石结构的方形建筑巍然矗立,顶端一排红旗迎风飘扬,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格外鲜艳。这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当年,红军就是在川陕交界的这片青山绿水间,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西征经汉中到达川北,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境内主要分布在今汉中市镇巴、西乡、南郑、勉县、宁强等地。在中共组织领导下,陕南苏区人民不畏艰险、敢于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一家人”:革命家庭的悲壮长征路

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紧挨着川陕蜀道,是一个三面临河的小山村,陈锦章烈士故居就在这里。故居展室内,大量的文物、图片和史料,为我们讲述着陈家三代11人参加红军长征的悲壮故事。

陈锦章于1925年在上海艺术大学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后,受组织派遣,他回到汉中开展地下斗争。1927年,陈锦章组织建立了陕南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大安小组,带领新发展的党员和进步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宣传革命真理,组织地下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

1935年,红军到达宁强县(当时的宁羌县),他动员家人放弃富足的生活参加红军。除母亲因小脚无法远行外,其余家里三代11口人全部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在陈锦章家的影响下,宁强涌现出许多父送子、母送女、妻送夫、兄弟相送,甚至全家一起参加红军的感人场景。

长征途中,最初,他们一家人还走在一起,相互照顾。红军打响嘉陵江战役前,一家人被整编分配:陈锦章、陈文华、陈文芳3人被编入作战部队,率先向西开进,后来相继牺牲。陈锦章60岁的父亲根据安排,留下来管理红军的菜地。这位在家养尊处优的老人心甘情愿顶着烈日种菜、薅草。家中的成年女性,被分配到红军被服厂工作,在行军作战中饱受颠沛流离和疾病折磨之苦。

红军到达延安时,陈锦章家参加长征的11口人,只剩陈锦章的妹妹陈真仁,其他人均在长征途中或牺牲,或失踪、失散。

陕南战役:开启长征新征程

在勉县新铺镇境内的一条乡间小道上,青山绿水间,陕南战役新铺湾战斗遗址纪念碑默默矗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86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

1935年2月,为策应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发动了陕南战役。陕南战役首战就攻克了宁强县城,活捉了国民党守军团长,红四方面军乘胜向勉县、汉中进击。驻汉中的国民党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一面向西安陕军司令部告急,一面令独立旅一团在宁强大安堵截红军,并派国民党三十八军主力四十九旅驻防勉县。1935年2月6日,四十九旅旅长王毅武率部到达勉县新铺湾,在新铺湾四周险关隘道日夜修筑工事,力图凭险据守,阻挡红军。

1935年2月6日晚,红军前锋部队抵达青羊驿。当地群众热情欢迎,还主动为红军当向导。红军派出少量部队对新铺湾敌军守备工事进行了火力侦察。2月7日拂晓,红军部队突然发起猛攻,一举占领新铺湾西面的蜂子岭。王毅武急令士兵拼死争夺,至天晚,四十九旅撤退,红军坚守一天后,主动退出蜂子岭。

1935年2月8日晚,红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带领主力部队向敌人阵地发起总攻,把敌人阵地分隔、冲散,使敌人指挥失灵。此时,向东迂回的红二六八团已切断新铺湾守敌与勉县县城的通信联络,王毅武怕县城有失,急令部队撤退。命令尚未传到前方,两翼阵地便全部被红军占领,王毅武带残余人员落荒而逃。2月9日上午,战斗结束。

新铺湾战斗,是陕南战役中关键性的一战。从1935年2月3日开始,红军先后发起了6次战斗,攻占宁强、勉县,围攻褒城(今勉县褒城镇)、南郑,歼敌4个多团。2月22日,红军达到既定目的后挥师川北。至此,陕南战役胜利结束,红四方面军开启了长征的新征程。

红色交通线:“红色血脉”的不息脉动

镇巴县黎坝镇柳营村里,一座看似寻常的农家小院,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这里曾经是黎坝秘密交通站,陕南苏区红色交通线上重要的一环。

红四方面军离开陕南,到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后,随着频繁的战斗消耗,后勤保障遇到极大困难。

1933年6月24日,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司令部任参谋的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受中共中央特科的指示,代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汉中达成以“互不侵犯”为主要内容的秘密协议,并在中共陕南特委协助下建立了以汉中为起点的两条红色交通线。

就在两条红色交通线即将运行之际,从川北传来消息:国民党川军近100个团的兵力压向川北,企图将红四方面军总部困在万源、城口一带。这样,经南郑牟家坝到碑坝进入川北苏区的交通线将被阻断。

获此情报后,中共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经与武志平商议,决定再开辟一条经城固、西乡到镇巴进入川北苏区的红色交通线,约定第一个接头地点为镇巴县城以南约30公里的渔渡坝。

武志平于1934年2月1日携带从汉中采购的物资启程赶赴镇巴,2月16日到达渔渡坝王家客栈,将物资交给红四方面军供给部的干部柯大祥。

鉴于渔渡坝离滚龙坡红军驻地太远,武志平和柯大祥商议决定,在镇巴县城西南约60公里的黎坝另设一处交通站。

武志平到达黎坝后,在交通站(关门垭乡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黎正刚家)将一部分物资交给在此等候的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干部陈友盛,并嘱托黎正刚的妻子王三珍担负起从黎坝交通站到红军驻地的物资运送任务。此后,武志平又多次去黎坝执行物资采购和运送任务。

在川陕红色交通线运行过程中,许多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在这个特殊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他们的热血维护了红色交通线的畅通。(记者 李宛嵘)

访谈与点评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访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姚文琦

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境内主要分布在今汉中市镇巴、西乡、南郑、勉县、宁强等地。

姚文琦说,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人民不畏艰险、敢于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陕南苏区先后组建了红二十九军和数十支游击队,沉痛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地方民团和土匪武装。陕南苏区牵制了巴山北线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减轻了红四方面军主力压力,策应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

姚文琦讲,在陕南苏区,红色政权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分配地主土地5万余亩,粮食1400多万斤,建立了5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从政治上、经济上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同时,中共组织努力实行革命统一战线,力促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陕军建立“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使红四方面军得以集中力量打败四川军阀的多次围攻,取得军事斗争重大胜利。此外,陕南苏区军民利用川陕红色交通线为红四方面军输送粮食、药品、食盐、地图等大量战略物资,护送了众多领导干部和有志青年投身川北革命斗争。

姚文琦表示,陕南苏区革命先烈们这种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献身精神,将永载史册,也是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力量源泉。(记者高振博)

采访手记

走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路上

南郑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镇巴县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勉县红四方面军陕南战役指挥部旧址,宁强县陈锦章烈士故居……一个个红色景点,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历史印记。

这一路,我们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看着他们写下的标语,抚摸他们曾经用过的旧物,历史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汉中大地上镌刻的红色印记,是党带领人民奋斗的真实记录,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壮丽史诗。

这一路,我们感受信仰的强大力量。因为信仰,“长征一家人”放弃富庶优渥的生活,毅然踏上艰苦的长征路;因为信仰,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红色交通线的畅通。想到这些,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辉煌的成就,那是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胸怀信仰、勠力前行。信仰是力量的源泉,战争年代如此,今天亦然。

这一路,我们获得不竭的奋斗动力。伟大的革命精神不仅属于那段血与火交织的不屈岁月,而且超越时空、历久弥新。艰难的岁月虽已远去,民族复兴伟业还在征途,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和人民负重前行。

一路抚今追昔,一路接受洗礼。征途漫漫,唯有接续奋斗,方能不负重托。(李宛嵘)

先锋与群众

退役军人变身致富带头人

致富经穷小伙花掉2000元_致富小伙万元地摊视频_致富经80小伙2万元2亩地

2月7日,甘国柱在检查食用菌大棚的建设情况。记者 李宛嵘摄

2月7日,记者在汉中市汉台区铺镇刘堡村见到甘国柱的时候,他正在新建的食用菌大棚里忙碌。“最近合作社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这几座大棚里种的是赤松茸。赤松茸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好。今年合作社的收益,准会更上一层楼。”甘国柱胸有成竹地说。

甘国柱是汉台区国柱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也是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汉中市“带动脱贫明星”“最美退役军人”。提起他,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是“致富不忘乡亲的好小伙”。

1998年退役后,甘国柱开了一家饭店,靠做餐饮赚到了第一桶金。利用这些钱,2015年,他又开始养虾,科学养殖和诚信经营让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甘国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虾“土专家”,年收入数十万元。

自己富了,但乡亲们的生活依然贫困,甘国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6年,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甘国柱意识到,为家乡贡献力量的机会来了。

刘堡村是一个贫困村,但村子靠近汉江,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很多农户都有养殖水产的经验。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在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8月,甘国柱在村里成立了国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根据村子的实际情况,甘国柱引进了立体种植养殖项目,从事稻蟹、稻虾、稻鱼混养。种植养殖基地的面积从一开始的20亩扩大到300多亩,每亩的产值可达7000元。甘国柱还为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汉江鲜”“汉渔稻虾米”等品牌,合作社的种虾和虾苗远销甘肃陇南、四川广元等地。

作为职业农民,甘国柱深知一项产业只有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才能走得更远。所以他决定向社会开展免费种植养殖产业技术培训。几年来,甘国柱共组织开展免费培训60场次,参加人数2600多人次,使172户贫困群众受益。

贾正刚是汉台区铺镇小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听说甘国柱的虾产业搞得好,他慕名求教。参加培训,选址租地,购买种苗……在甘国柱的全程悉心指导下,贾正刚顺利脱贫。

类似贾正刚的养殖户还有不少。目前,合作社联合10户养殖大户成立合作联社,2020年通过定期、不定期用工的方式,帮扶贫困户62户,长期固定聘用16人(其中贫困残疾群众4人),带动周边村民务工1万余人次。

2020年底,甘国柱又在汉中开办了一家中餐店,鱼、虾、菜等原材料均由合作社提供,既带动了合作社发展,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又满足了消费者“绿色、有机、健康”的饮食需求。

今年,在甘国柱的带领下,合作社又开始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赤松茸培养料生产车间一座、种植示范基地20亩,并同步开展宣传、培训,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赤松茸。“我们计划到2022年,完成200亩食用菌基地建设,形成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打造食用菌品牌,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甘国柱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李宛嵘 通讯员 叶亚楠)

追赶超越正当时

秦巴大地开新局

——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致富小伙万元地摊视频_致富经穷小伙花掉2000元_致富经80小伙2万元2亩地

汉中一江两岸风光无限。 记者 赵晨摄

致富经穷小伙花掉2000元_致富小伙万元地摊视频_致富经80小伙2万元2亩地

宁强县茶园风光美如画。记者 赵晨摄

80多年前,在汉中大地上,上演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镇巴,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穿越巴山深处崎岖隐蔽的红色交通线,将无线电器材、药品、电池等物资交给红四方面军;在宁强,陈锦章一家三代11口人参加红军长征,最后仅幸存一人到达陕北……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汉中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埋头苦干、接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中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围绕追赶超越、建设“三市”目标,大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汉中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高质量、快速度的良好态势。

凝心聚力谋发展

1月21日,勉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一个高炉熔渣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现场,打井机器正开足马力,隆隆声不绝于耳。“该项目以陕钢为依托,是园区打造的钢铁产业循环链上的重要一环。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每年可减少高炉渣外排11万吨。按每吨高炉渣消耗1.5吨水计算,每年可节水16万余吨。”勉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汉中秉承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汉中积极实施“四向融入、全域开放”战略和“引大入汉、引新入汉、引链入汉”招商战略,引进投资项目1505个,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启迪、中航、绿地等一批500强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汉中。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8.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40.3:43.3。汉中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是“十二五”末1064.83亿元的1.54倍。

同时,汉中各县区板块联动、彰显特色、竞相赶超。汉台、南郑、城固等7个县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固、勉县分别跻身2017年度、2019年度陕西省十强县,佛坪、西乡、洋县荣获“争先进位县”。汉台、留坝、洋县、勉县创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全市旅游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2.26倍。南郑撤县设区,航空智慧新城、兴汉新区、滨江新区加速崛起,天汉文化公园和一江两岸成为“网红”打卡地,中心城区建成区由42平方公里扩展至95.5平方公里。汉中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9个省级名镇、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条风景线魅力彰显。

全力以赴保民生

在略阳县接官亭镇林口村,村民王晓军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业,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近日,他刚刚建起的养牛场正式投产了。“目前我养牛100多头,带动了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后要发展到300头。”王晓军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汉中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四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责任体系,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减贫49.7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1010个贫困村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汉中探索创新的健康扶贫“汉中模式”、留坝扶贫社模式被评为“全球减贫案例”,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案例选编。

2020年以来,汉中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和对标补短行动,突出抓好“两业”扶贫、消费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全市剩余2.63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

汉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汉中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汉中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6年上调,城乡低保标准连续12年提高,高考上线人数实现“九连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十三五”以来,汉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5年的23625元和8164元提高到34417元和11937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7%和8.9%。

坚定不移优生态

每到入冬时候,位于汉中市城区的天汉湿地公园就是红嘴鸥等候鸟的乐园。红嘴鸥一般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迁往南方越冬。自从2007年在汉中汉江水域发现红嘴鸥至今,数量已从最初的十几只发展到现在近2000只。隆冬时节,汉中市民扶老携幼前往江边观赏,不少外地游客也专程前来“打卡”。越冬的红嘴鸥已成为汉中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

汉中作为汉江源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切实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蓝天、青山、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汉中37个沿汉江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通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9%,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79%,18个村被评为全国“森林乡村”。汉中坚定不移走“三生融合”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关闭退出一批散乱污企业和落后产能,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速普及。

与此同时,汉中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区位、产业等优势,兼顾保民生、保生态、保发展的考量,谋划提出打造学研、医养、旅居、兴业“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2020年,汉中先后举办“四个在汉中”主题合作周和汉中发展大会,累计签约项目442个、总投资逾3000亿元。

“迈入‘十四五’,我们将扛牢省委赋予的使命任务,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经济强市、幸福宜居名市,打造学研、医养、旅居、兴业‘四个在汉中’,做亮城市品牌,实施制造业升级、新兴产业提速、幸福产业突破、现代农业增效、产业融合创新‘五大工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交通商贸物流、科教文化、旅游集散、金融服务、农产品和中药材生产交易服务‘六个中心’提升城市首位度,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汉中市委书记方红卫说。(记者 高振博)

成绩单

“十三五”以来,汉中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聚焦追赶超越、建设“三市”目标,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汉中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是“十二五”末1064.83亿元的1.54倍;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6.7%、8.1%、9.3%和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减贫49.77万人,1010个贫困村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5年的23625元和8164元提高到34417元和11937元。

汉中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成效明显。37个沿汉江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通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9%,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

(记者 高振博整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