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了几年高粱,每年增收七八千元,买了电视冰箱,日子越过越红火咯。”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曹坝贫困户张中莲通过有机高粱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村里在2017年实现了全面脱贫,每户每年增收3600-4000元,全村每年实现300-400万元的产值。
丰收的喜悦,映红了有机高粱种植户的脸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当年总人口也不过才9.6亿。1978年的贫困发生率是97.5%,2019年下降到了0.6 %,不到1%。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也从1978年的7.7亿下降到了2019年的551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扶贫任务的重心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减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平稳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扶贫攻坚的背后有不少大型企业的身影。在过往浩浩荡荡的脱贫攻坚战中,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泸州老窖)就始终担当起产业扶贫的重要责任,其创新的扶贫模式值得总结。
产业驱动是最好的动力
当前,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扶贫工作最有力的抓手。
有关专家指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础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人口长效机制的“牛鼻子”,但是,一些扶贫产业仍然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带动经济的能力不强。
在近期举行的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上,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数据显示,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政策力度最大的扶贫举措。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了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了30万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贫困县组建技术专家组4100多个,实现产业技术服务贫困县、贫困村全覆盖。2015年至2019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3416元增加到了9808元,年均增长30.2%。
这其中,民族企业则是产业扶贫的直接执行者和推动者。
张中莲就是泸州地区的一个红高粱种植户,通过为当地的白酒知名品牌泸州老窖提供优质的有机高粱而实现了脱贫致富。
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头部企业,泸州老窖将“红高粱扶贫行动”纳入公司白酒产业链条。依托白酒企业产销优势,公司在28个村建起有机糯红高粱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由公司向基地粮农免费提供种子、肥料、技术指导等,采取“助资启动、分段补助、订单收购”等方式促进种植增收。当地贫困群众通过种植红高粱脱贫。
稻田养鱼,促进增收。图为 2017年6月,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右一)与古蔺县、龙山镇领导一起在精准扶贫的向田村投放鱼苗
通过产业扶贫,泸州老窖帮助贫困地区产、销、建,走出了一条“企业+贫困县+产业基地+贫困户”联动发展的新路子。这种依托企业产业链条,将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未来将更好的由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产于乡村振兴建设,产业化发展依旧是最好的驱动力。
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
事实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在于人的振兴、人才的振兴。
曾经的乡村留不住人才,而如今,随着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逐渐深化,在各类政策指导、扶持和推动下,农村财政投入持续增加,新型人才培育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类农业农村人才数量不断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在内的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在1500万人左右,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总量超过115万人,返乡下乡创业人数超过700万人,在岗大学生村官约10万人,乡村教师约330万人,乡村医生约140万人。全国23个省建立了213个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了5万多人的区域核心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不过,农村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块短板。
有关专家指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在亦于人的振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培育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都是根本办法。要把本土人才资源当作重要支撑,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
这期间,企业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打造人才培训平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9年8月26日,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捐建的向田村产业配套综合体项目落成
以泸州老窖为例,该企业就充分利用其商学院和电子商务公司平台优势,建立电商创业扶贫孵化器项目,结对泸州市向田村48名贫困家庭大学生,通过电商实战培训,提升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并通过配套企业,坚持暑期为扶贫村贫困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今后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泸州老窖还举办不同类别的干部人才培训班,实施领导素质、产业技术、畜牧兽医、农村供水、电子商务等培训,通过向红原县干部人才培训项目捐赠183万元,举办14个类别929人次的干部人才培训班,助力乡村干部提高管理能力、群众掌握多门实用技能。
这样,泸州老窖把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等,以精神激励人,以智力带动人,贫困群众既有了“我要脱贫”的强烈意愿,又有了“我能脱贫”的发展能力,扶贫成果就有了持续性。
守好因病返贫最后一道防线
因病致贫不仅是脱贫路上的一块硬骨头,因病返贫也会是乡村振兴阶段确保扶贫成果中难以逾越的一环。
“小病拖、大病挨,重病就往医院抬。”曾经是贫困群众就医状况的写照。通过开展健康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贫困群众抵御因病致贫风险的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因病返贫的可能。如今,贫困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可以得到救治。
为此,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实现全国832个贫困县每个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医生。
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2020年健康扶贫论坛,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介绍,全国832个贫困县每个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医生,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了有效保障。
“十三五”期间,健康扶贫向医疗服务“神经末梢”不断延伸。王建军说,全国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累计选派医务人员超过8万人次,在832个贫困县县级医院蹲点帮扶,贫困地区市县级医疗机构累计选派近10万人支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超过100万基层医务人员奋战在扶贫一线。
事实上,大力改善乡村就医环境,有关企业就出了不少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泸州老窖高度重视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先后募集捐赠资金6000万元,购置升级叙永县25个乡镇卫生院配套附属设施及设备,推动对口的叙永县人民医院改扩建,为其新建医疗业务用房65673㎡,增加住院床位800张,助力叙永县人民医院成为周边区域最具规模、最为专业、科室设置最为完善的县级医院,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就医条件,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为了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国家的扶贫政策中专门增添大病救助,为患病的人群提供医疗保障和资金保障。泸州老窖也积极用好企业资源,开展各类医疗救助,让患病贫困群众吃上“定心丸”。针对滚塘村、向田村等受扶村典型病例较多、久治难愈的现象,公司积极联系医疗机构开展定向医疗帮扶和及时救助,先后组织向田村8名贫困病人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援助医疗费用近20万元。
2019年1月,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看望康复中的向田村罗爽小朋友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迅速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确保帮扶地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不误。于2020年3月,及时向红原县人民医院捐赠移动DR设备、呼吸机等共计300万元的医疗设施设备,提升红原县医院检测能力与治疗水平。
总之,“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政策终止,泸州老窖的做法值得点赞。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