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材料是机关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要想在写作上有所进步,就要沉下心来,宁静致远、埋头苦干。我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写好材料可以从以下途径人手。

多积累资料

写好材料必须有丰富的素材,平时积累的素材就好比巧妇手中的米。想写好材料,首先要勤于积累、善于积累资料,注意养成三个好习惯:一是搞好资料剪贴。建立几个剪报夹和电子文档,根据工作需要分类,每天看报阅刊、浏览网站等,遇到好文章就剪下来贴好,或者拷贝下来保存好,日积月累,不断丰富。二是摘抄要点和精华内容。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最好是活页的,把每天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悟、文件报刊上的好言好句好观点、群众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等随手记下来,哪怕是突然萌发的思想火花也不要轻易放过。这样坚持下去,就会获得许多有启发、有价值的东西。三是不断翻阅整理。资料不是“一贴一抄一存”了之,更不是为了给领导和同事们观赏,而是为了写材料时派上用场,这就要经常翻阅,不断整理。剪报夹和电子文档都应建立目录,摘抄本还可以作内容提要,这样能够加深印象、便于查找使用。

在积累资料的基础上,还要用活用好资料。有的同志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或者把资料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学习其中的高明之处;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由此寻求突破。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思想飞跃,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

多学习模仿

材料的主题、内容各有不同,不同单位的情况也不相同,但材料的框架、结构、层次、语言等,大致有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初学者可以“照葫芦画瓢”,进行模仿。机关常用的材料,如各种通知、报告、汇报、讲话、个人典型发言、单位经验介绍等,都能找到范文。机关干部特别是遇到材料不知如何下笔的同志,要注意收集范文学习参考,这样就不至于接到任务时摸不到门、找不到路。范文最好是本系统、本单位的,这样针对性、实用性更强。对一些质量高的范文,不能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就完,要钻进去,学习人家是怎样把握主题的,是怎样提炼思想的,是怎样围绕中心展开论述的,是怎样站在领导的角度提出意见的。学习范文要把自己摆进去,想一想如果自己起草这份材料会怎么写,分几个部分,提什么观点,然后再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机会时,要找经验丰富的同事聊聊,请他们谈谈材料起草的思考过程,以及在起草材料时是如何把握主题思想、领导意图、结构层次的。在起草材料时,可先把相应的范文找出来,从标题、语言、事例,到思想、文风,都认真研究、仔细揣摩,这样对提高思维层次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独到的认识、个性化的语言,写出的材料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还能在范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有所超越。不过要注意,作为公文初学者,对着范文进行仿写或改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每次动笔都靠模仿,不仿就不会写,那就成问题了。这好比小孩学步,开始时可以借助学步车。但长大后必须独立行走。

多写千字文

有的同志对写“豆腐块”文章不屑一顾,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反映不出水平,只有写出“长文章”才有分量、见功力,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高水平的千字文,往往是数千言甚至上万言的凝练,能写短文章是扎实文字功底的体现。有的同志写个不到500字的呈批件或通知,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甚至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充分说明小材料中的道道也很多,要真正写好也非易事。刚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最好先多练习起草通知、请示、批复等难度不大的公文。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本能掌握写作要领。接下来,可以开始写一些难度稍大的情况反映、会议纪要、计划安排、事迹材料等,经过一两年的磨炼摔打,打下较好的公文写作基础。在站稳脚跟后,便可以写情况报告、工作总结、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难度较大的材料了。

多悟审定稿

机关干部起草的公文稿,经过部门领导核稿修改、主管领导再次把关、主要领导审定签发等环节,就算是定了稿。此时形成的文稿,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再学习、再提高的珍贵教材。实践证明,认真学习和研究最后的审定稿,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文稿写作中的弱点和差距,促使自己改进和提高。

一要仔细推敲改动的地方。应把领导修改过的文稿与自己起草的原稿进行仔细对照,看看修改过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这样改,改后比原稿好在哪里。这样一比较,收获会很大。比如,在起草过程中,自己本来想好了一种观点、一种提法,可是由于站得不高、想得不深,或者笔力不济,往往无法用清晰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时,经领导一“点拨”,往往恰好点到了自己认知上的模糊点和症结处,也拨开了冥思苦想而没有完全想明白的迷雾。仔细琢磨这些修改的地方,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感。

二要潜心研究增删的材料。应该说,在起草文稿前,大家对材料的取舍、例子的选用都经过了一番考虑,一般情况下领导不会轻易对文稿中的材料和例证作大的修改。一旦有所改动,就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原因。对这种修改,更应悉心研究。比如,领导在审稿时换掉了一个大家认为还不错的例子,这可能是事例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也可能是领导从全局考虑,认为这个例子不宜写入公文。这样的修改,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出领导的某种观点或思路。通过研究定稿时材料的增删,可以学习领导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更加全面、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

多动脑思考

仔细观察一下那些材料高手、大笔杆子,无一不是善于思考的专家。他们总能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立足全局观察局部;他们总能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总能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跳出来,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主线和关节;他们总能对思想、观点和事例进行精妙组合,以新概括、新表述给人以新感受、新启发。因此,动脑思考非常重要。

怎样动脑思考?

首先,平时要多琢磨问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对遇到的问题或收集到的资料经常思考琢磨,形成理性认识和独到见解。有句老话说得好:力越出越长,脑越用越灵。写作灵感迸发于有准各的头脑,懒于动脑的人是吃不了搞材料这碗饭的。

其次,受领任务后要真正投入。写材料没有什么诀窍,就是要有认真执着的劲头。要有自己不满意不出手的标准。搞材料不仅要坐着写,还要躺着思、站着想、走着议。起草大的材料,无论是自己独立搞还是几个人一块写,都要积极开动脑筋,重点思考。此前这方面问题已研究到什么程度,在现有基础上应向哪里拓展,主题如何提炼,结构怎样安排,用哪些典型的事例和数据,总体上把握什么样的语言风格,等等。搞材料如果没有一股寝食难安的痴迷劲,没有时间和精力的忘我投入,就难有高质量的产出,也难有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次,材料出手后要继续追踪。材料呈给领导或已经上报,对于起草者来讲不等于大功告成,而应该多留意材料出去以后来自各个方面的真实感受和反映,从而在文稿起草中有针对性地发扬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提升文稿质量。

多动手练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成为写材料的快手、高手,看上三年写作技巧方面的书,应当说有作用,但作用不大。高手只能靠笔头磨炼出来,写作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看得多练得少,整天抱着写作教程,就是不肯动笔,就算把教程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写出像样的东西来。写材料要有一种敬业奉献、吃苦熬夜的精神。如果吃不了这番苦,甚至不想吃这份苦,遇到材料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虽然躲过了写材料的苦,却失去了写材料的得,虽然享受了几分舒服,却失去了提高的机遇,给自己履行职责、发展进步留下了“软肋”。所以,要写好材料,就要“自找苦吃”,有了材料任务主动请缨,积极担当或参与其中,一旦进了材料组,就要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抢着拉初稿,争取多干点,越积极主动,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多。多练笔还要自我加压,逼着自己不断写点东西。老话说“一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越写就会越爱写、越会写,越不写就会越懒得写、越不敢写。我见过有的年轻干部给自己定了一个日标,即日日动笔、周周成文、月月见报。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好处,值得学习借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