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吓唬、挨、耽搁、缥缈、绽开、急遽、惆怅、惊惶、依偎、消逝等词语。

2.品读分析关键语句,体会那个星期天“我”心情的变化。

3.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读分析关键语句,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感受融情于景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感受孩子的失落与母亲的无奈,辩证理解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迁移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铁凝的《盼》,“我”盼穿新雨衣最终实现了愿望,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小说《那个星期天》,看一看“我”有着怎样的期盼,又是否实现?

设计说明:由上学期已学课文《盼》引入课文,唤醒记忆,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正字正音。

2.梳理情节

(1)通读课文,思考:“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关注文中人物的言行情感)

(2)交流梳理,完成表格

设计说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落实教学重点做准备。

三、品读分析,感受心情

1.师生合作

(1)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3节关键语句,抓住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体会早晨母亲刚答应带“我”出去玩时满怀期待的心情。

(2)旧知点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可以表现人物心情。此外,在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可以从侧面烘托人物的心情。

2.生生合作

(1)小组合作圈画4-6节中表达“我”心情的描写性语句,体会“我”在那个星期天心情的变化。

(2)交流朗读关键句,体验人物情感。

设计说明:在合作中通过品读课文语句,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感受融情于景的语言魅力,落实教学重点。

四、辩证思考,理解主旨

1.朗读第七段,感受母亲给我带来的伤害。

2.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

设计说明:通过讨论,辩证思考爱与责任的内涵,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课堂小结

2、拓展延伸史铁生笔下“母亲的形象”。

设计说明:以一篇带一类,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素养。

六.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完成在抄写本上。

2.摘选课文中你欣赏的语句把它朗读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3.选做题(任选一题完成)

(1)补充描写第四节“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活动,要求:符合课文情境、50字左右。

(2)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用50字左右表述。

设计说明:夯实基础,适当延伸,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是我第二次考评课的上课篇目,在师父和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在不断磨课修改中收获很多,启发很大。

第一,我直观深刻地明白了课堂需要设计有逻辑的问题链的真正内涵,化理论为实践。在我前两次的试教中,在落实教学重点“品读分析,感受心情”的环节。由于我没有抓住文本行文思路的内核,未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方法路径去品读课文。学生圈画文中表达“我”心情的关键语句后无法在问题驱动下体会那个星期天“我”心情的变化。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才明白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解读文本,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有益的。

第二,“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白了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量: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4.学生现实有需要。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辛劳。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道理迁移到生活中,得到成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