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据先行”理念的推广,各级审计机关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审计在发现问题疑点、提高审计质效、促进职能发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健全大数据审计工作机制,推进数据分析团队建设,大数据分析模式和大兵团作战模式成为审计新常态。实践证明,建立大数据审计团队,进行集中分析、分散核实,将疑点查找环节提前到现场审计之前,极大缩短了现场审计时间,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然而,受审计力量、数据管理等因素影响,目前,市县审计机关在数据分析团队建立及工作开展中尚存在一些困难。如何做好大数据与审计业务的全面融合,是当前审计机关的重点研究任务,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基层审计机关数据分析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分析团队与业务团队融合不够

数据分析团队与业务团队不能有机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分析团队成员结构单一,团队多由计算机专业或从事信息化建设、数据分析工作的年轻审计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经验较少,形成的数据分析思路往往不能与审计项目实践深入融合;二是业务团队成员能力不足,尤其在县级审计机关中,审计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人,虽然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发现审计疑点、关注宏观变化等方面的优势,但由于不掌握相关技术,在其主审的项目中,仍侧重传统审计模式,大数据分析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三是数据分析工作模式固化,缺乏灵活性。当下,数据分析团队工作模式一般为业务科室或项目组提出分析思路,数据分析团队开展分析,将疑点反馈给项目组。数据分析过程中,分析团队和项目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导致数据分析思路固化,灵活度低,不能根据数据实际情况或疑点核实情况有效调整、更改分析思路。

(二)审计实践的需求与技术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应用技术已经不断融入各行各业,审计实践需求与审计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一是审计过程中,仍依赖常规的数据比对分析,但诸如人社局、民政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在自身确定保障对象、补助(救助)资金发放标准等环节,已经充分引入大数据比对技术进行身份确定、待遇定档,例如某县民政局在社会救助对象确认中,将低保救助对象与殡葬数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数据、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数据、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系统数据等进行比对,从而摸清摸实救助对象真实情况。这些无疑充分证明,审计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行业交叉比对分析技术,已经不再具备发现大量审计疑点的优势。二是基层审计机关中,因人员有限,往往身兼数职,项目安排较为紧凑,审计人员没有时间仔细研究被审计单位数据情况,认真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三)数据安全存储与便捷易用之间的矛盾

在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数据安全意识不高,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相关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数据审计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审计资料,存放于审计人员业务电脑上,或者简单的堆放在服务器上,没有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管理,数据缺乏有效清洗、集中整理和统一管理,数据二次利用率低。同时,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很多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数据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由专人负责数据分析工作,如要使用部门数据,需要去市局、省厅才能分析,业务人员因不掌握数据基本情况,无法确定分析思路和核查重点。

二、加强基层审计机关数据分析团队建设的建议

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需要转变数据分析在审计业务中的角色,尽快从“辅助”阶段迈向“融合”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构建智慧审计工作体系。

(一)夯实数据分析团队建设基础

1.人力资源。信息化是技术手段,而人是决定性因素。针对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人手不足、身兼多职的现状,大量引进数据分析人才、高薪聘请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是不符合实际的。解决基层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人才缺乏难题,要从审计机关内部入手,健全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习交流和培训,在实战中锻炼队伍。对有大数据审计专长、对大数据审计研究有兴趣的同志,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数据审计分析应用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让审计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人与精通数据分析技术的年轻审计人沟通交流,碰撞火花。通过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项目“以干代训”积累经验,研究探索新方法、新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以点带面,将大数据审计分析技术全面应用于审计实践。

2.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审计,实现数据与业务的融合,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可用数据,明确数据年度、字段内容等基本情况,各市县审计机关可指定大数据团队成员或信息化科室人员,专人定期整理存量数据,实施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工程,无论是定期报送数据、项目过程中采集的数据,还是上级审计机关切分数据,都要纳入审计数据中心统一规划使用,采用数据清单制管理数据,随时更新。定期对业务科室人员公开,使项目组能够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结合现有数据情况,明确应用方向和分析思路,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安全管理,保障分析先行。同时,加强对数据的规范管理,严格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杜绝审计人员业务电脑长期存储敏感数据,定期检查清理,把握好网络和数据安全的底线原则。

(二)探索适应基层审计现状的团队作业模式

1.转变团队组成结构。解决当下数据分析团队成员结构单一,与业务团队不能有机融合的问题,需要改变团队的组成结构,做到全体审计人员统一步调,协同作战。数据分析团队作为战略保障部队,可采取“1+X”的构成模式,即一个核心处理组,多个专业分析组。核心处理组由审计机关中计算机审计尖端人才组成,承担数据分析难点攻关、大数据审计推广等职责;各专业分析组由财政、投资、经责、民生等审计团队中计算机技术类成员组成。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团队建设过程中,第一梯队由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经验丰富、主审项目成绩突出的人员组成,第二梯队由经济责任审计业务骨干和擅长大数据审计分析的同志组成,通过团队内部的“传帮带”,既达到大数据技术充分融入项目实践,又达到以老带新,培养人才的目的。

2.转变数据分析模式。要做好大数据应用与业务流程的衔接,需要将大数据应用作为必经环节嵌入审计全过程,推行“分析先行、贯穿始终”的大数据分析模式。在项目立项论证时,审计组统筹谋划、提前分析,对采集哪些数据、如何进行分析、得出哪些成果预先进行研判;数据分析人员根据审计业务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数据的比对分析,增强审计的精准度和穿透力。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可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及时修正审计分析思路,确保分析思路更科学、更实际,实现分析人员和落实人员有效联动、优势互补。

(三)开展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经验共享

推进大数据审计是一个渐进过程,现阶段的审计实施不强求也不可能“一网打尽”,各市县审计机关可根据工作计划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或者某单位、某项目作为大数据审计融合示范项目,把项目实践和分析技术深入融合,瞄准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总结、固化大数据审计经验,分类构建各行业、各领域的大数据审计操作指引。对于挖掘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推广应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统一在其他团队、其他县(市、区)中推广、完善和更新,实现全市“一县区、一亮点”,通过各县区、各团队间的交流学习和经验共享,打造大数据审计工作全面开花新局面。(德州市审计局刘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