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裂口线虫对雏鹅、雏鸭危害严重。寄生于肌胃角质膜下,引起肌胃出血。患禽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
病原体为鹅裂口线虫(Amidostomum anseris,图),属裂口科(Amidostomatidae),寄生于鹅、鸭和野鸭肌胃角质膜下,偶见于腺胃。虫体细长线状,体表具有细横纹。口囊杯状,底部伸出3个长三角形尖齿。雄虫长9.8~14.0 mm。交合伞发达,侧叶长于背叶。有两根等长的交合刺,末端分两支。雌虫长15~18 mm。尾部呈指状,阴门位于体后部。虫卵椭圆形,大小为(68~80)μm×(45~52)μm。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第3期感染性幼虫,易感的禽类因吞食了受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遭感染。禽类受感染后,幼虫侵入腺胃进行第3次蜕皮,第4期幼虫从腺胃沿肌层移行到肌胃,并发育成熟。
虫体钻入腺胃和肌胃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吸取血液并引起炎症和溃疡,角质膜易于剥落。患禽食欲减退,消瘦,生长发育停滞,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剖检可见肌胃角质膜有黑色溃疡病变,在病变部位可发现虫体潜于坏死灶内。
可用粪便检查法发现虫卵。剖检时在肌胃见有溃疡病变,于角质膜下发现虫体即可确诊。用左咪唑或甲苯咪唑等药驱虫。预防可参阅蛔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