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汉中市针对部分贫困群众“不愿脱贫、不会脱贫、不敢脱贫、不能脱贫”的现象,创新开展“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千场宣讲、千场讨论、千场演出、千张榜单、千所学校”五个载体,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明白事理、真心感恩、自强脱贫的目的。
千场宣讲明政策
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知晓脱贫攻坚举措、牢记各项惠民政策、明白自身责任义务,激发摆脱贫困的内心价值认同。
一是集中巡回宣讲。精选政策理论强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1800余人,组建110支脱贫攻坚政策理论宣讲团,深入各镇村巡回宣讲中省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和当前形势任务,解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教育贫困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形势机遇,实现同频共振,主动投身脱贫攻坚。
二是基层灵活宣讲。发挥帮扶单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宣讲主力军作用,通过组织百姓宣讲、道德讲堂、院坝说事会、村民大会、有奖知识问答等形式,以村为单位开展常态化宣讲,用方言土语讲清脱贫攻坚惠民政策,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政策知晓率和脱贫主动性。
三是全面入户宣讲。1.03万名结对帮扶干部践行亲情工作法,结合农村农事活动契机,带着真心真情走进帮扶贫困户家中和田间地头,面对面解释扶贫政策、发放宣传资料、制定脱贫规划、开展义务劳动,促使贫困群众实现情感认同,主动配合帮扶工作,落实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
四是媒体助力宣讲。在汉中日报、汉中广播电视台、各级党政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新闻媒体开设“精准扶贫进行时”“扶贫一线记者行”“众志成城决战脱贫攻坚”专栏,全面展示我市脱贫攻坚新举措、新成效,营造了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昂扬氛围。
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集中宣讲2万余场次,帮扶干部入户宣讲8万余次,受众共42万余人次;编印《资料汇编》《简明读本》等宣传资料30多万册;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中国扶贫等中省市主流媒体刊发稿件4500余篇。洋县“四级四类”扶志大宣讲、南郑区“三送扶志”模式得到省市媒体集中宣传报道。
千场讨论话恩情
组织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反思党和政府的关爱之情、社会各界的帮扶之恩,大力弘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自力更生的社会正能量。
一是感党和政府关爱之恩。开展“党的恩情永不忘”“今夕变化大家谈”感恩思源教育,通过播放脱贫攻坚宣传片、组织贫困户发言等形式,回顾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心关爱,展示脱贫攻坚带来的可喜变化,增强贫困群众爱党爱国观念和感恩回报意识。
二是感爱心人士扶助之恩。策划“晒晒我的好亲戚”展示活动,鼓励有条件的贫困群众主动联系帮助过自己的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在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开设栏目,展示帮扶合照、交流信件及脱贫成效,分享脱贫致富成果,表达感谢之情和致富决心。
三是感父母双亲养育之恩。为解决建档立卡识别中发生的子女与父母分户、推卸赡养职责的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孝老爱亲”模范、“好婆媳”、“最美家庭”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定期公示结果,褒扬先进,鞭策后进,帮助贫困户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有效减少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失德”现象。
四是感帮扶干部奉献之情。组织“说说身边好干部”讨论活动,定期安排帮扶干部晾晒帮扶成果、介绍工作心路历程,引导贫困群众认识到干部的辛勤付出,主动配合干部工作,经常关心干部生活,加深干群间的鱼水深情,凝聚齐心协力、携手小康的强大合力。
目前,全市共在1010个贫困村开展各类感恩教育活动1200余场次,评选表彰100个先进帮扶单位、160名优秀帮扶干部。洋县洋州街道办事处86岁的村民李克明感谢帮扶干部的信件“晾晒”到了人民网,引发该县干部群众热议。镇巴县通过举办宣讲会、倡议书、宣传画、文艺巡演,将“知恩、感恩、报恩”教育活动走进农家。
千场演出造氛围
发挥文化工作潜移默化的“扶志”“扶智”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扶贫活动,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精气神。
一是编演文艺节目。把脱贫攻坚纳入文艺宣传重要内容, 积极编排一批宣传扶贫政策、反映脱贫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利用广播电视、文化下乡演出、公益电影放映、文艺巡演,将文艺节目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全市共创作精准扶贫主题文艺节目129个,巡演1220多场次,观众41万人次。
二是建强文化阵地。加强贫困村文化阵地建设,配齐建强建档立卡贫困村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设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共有2000多名农民通过到文化站、农家书屋学习种、养殖科技书籍,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是加大典型宣传。评树一大批自身勤劳致富脱贫、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积极塑造可借鉴、可学习的“风向标”,通过编演文艺节目、组织巡回报告会、编写事迹读本等形式,引导广大贫困户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营造社会氛围。在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沿线等醒目位置设立脱贫攻坚、扶贫扶志主题大型广告宣传牌,在镇村利用广告牌、标语牌、宣传栏、电子屏幕宣传志智双扶口号,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高频次刊播脱贫攻坚公益广告,营造了无处不在的宣传氛围。
目前,全市编写《脱贫攻坚—汉中在前行》先进人物事迹读本4期16本;开展脱贫攻坚随手拍、扶贫日文艺汇演活动;表彰20名“脱贫致富示范民星”、20名“脱贫攻坚带动民星”、扶贫先进个人229名;树立李怀君、余剑、王坤等一批优秀楷模和先进典型,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千张榜单强动力
注重家风建设与传承,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开展道德评议,发挥道德银行、爱心超市、“红黑榜”平台作用,褒扬先进典型、曝光反面典型,引导贫困群众形成正确价值导向。
一是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全部贫困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明确贫困群众自身脱贫的责任义务,明确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移风易俗、基层自治等方面的责任义务,并结合实际制定红白喜事操办规程,明确礼金数量、酒席规模、烟酒档次,纳入村规民约,形成村民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
二是发挥乡贤作用。抓好镇村两级乡贤文化促进会建设,全市共评选乡贤16000多名。乡贤积极发挥“美德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热心公益人、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文化宣传员”的作用,用道德讲堂、乡贤评理堂、院坝故事会、家风家训评议会等活动载体,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为精神脱贫提供了道德滋养。
三是建立排行榜单。广泛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建立“自强红黑榜”定期发布制度,围绕“脱贫愿望强、增收致富快、示范带动广、诚信品行好、尊老爱亲孝”五个方面内容进行良化评比,使脱贫动力不强的贫困户产生了压力,受到了触动。在全市创新建立“爱心超市”“道德积分银行”,把公益劳动、勤劳致富、道德行为等量化为积分管理,对积孝、积善、积信、积勤、积俭、积美的群众给予积分奖励,群众凭借积分,可以换取生产生活物资,有效激发了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
四是强化文明创建。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抓手,以建设文明镇村为载体,将精神文明创建与决战决胜贫困、实现同步小康有机结合起来,把鼓足贫困户脱贫精气神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引导贫困群众讲道德、守公德,推动扶贫工作进入快车道。
目前,全市共设立光荣榜1680个、“红黑榜”1270个,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33000多名,开展道德评议5610场次,帮转教化4327人。城固县开展“流动好人馆”巡回展览活动,略阳县打造了以乡贤文化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试点,收到良好成效。
千所学堂强本领
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所“扶智学堂”,邀请市县包扶领导、行业部门负责人、农技专家、产业大户、劳务中介机构等,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知识、送信息等活动。
一是加强技能培训。依托“扶智学堂”平台,邀请农技专家、产业大户等,结合农民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分布状况,采取现场观摩、授课等形式,加大农业科普、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开阔种养思路,增强致富本领。
二是深化教育扶贫。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健全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各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实行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全覆盖,构建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的“一条龙”帮困包扶机制,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三是发挥能人带动。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头激励作用,充分挖掘培养群众身边的致富能人、产业大户、创业标兵,与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群众结成对子,通过劳务合作、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方式,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销路渠道,带动他们加速冲刺,早日脱贫。
四是狠抓产业引领。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造血”,全面落实“十百千万”工程、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在“三变”改革中探索“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新模式,充分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发展意愿不强的贫困户大胆创业营造宽松环境。
全市举办就业技能培训853期、覆盖28525人,转移贫困劳动力7.6万人,开发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11288人; 739个贫困村启动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累计建立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832个,入社贫困户社员32350户;新培育2641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5.12万户贫困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