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经验做法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2022年第28期 总425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要重点关注人的需求,基于乡村生活、生产服务半径来优化乡村空间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吸引力与活力。由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今年7月1日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指南》作为行业标准,重点阐述了乡村社区生活圈的配置层级、服务要素、布局指引和环境提升等,对未来乡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生活圈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要素高度融合的基本空间单元,是乡村治理最基层的环节,是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最基础的空间载体,是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和全新实践。

█乡村生活圈的概念内涵

“乡村生活圈”的概念起源于日本政府在1965年制定的《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是指一定地理、社会村落范围内的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诸多活动形成的圈域,以一定的人口规模和距离为基准,将生活圈按照“村落—大字—旧村—市町村—地方都市圈”进行层次划分。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生活圈作为衡量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生活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21年底,上海发布全国首个《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是指以满足村民和新村民的日常需求为核心,慢行可达的范围内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单元,是乡村地区宜居、宜业、 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共同体。综合来看,乡村生活圈作为基本单元空间,是以满足乡村居民各类需求为导向,涵盖生产、生活、生态和社区治理各要素聚集的乡村生活空间单元。

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村庄规划经验做法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

█乡村生活圈的划定方法

乡村生活圈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圈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为获取不同等级的公共服务而选择依靠交通工具出行至中心村或镇区,多个相邻的自足性生活圈往往沿主要道路指向更高一级的设施配置点,村民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单一的村域空间扩展到周边区域又延伸至中心镇区的圈层式分布。因而,如何划定适宜乡村区域尺度且符合村民出行活动需求的乡村生活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统筹考虑等地形地貌、镇村体系、经济水平、交通条件、人口规模、人口流动、人群需求等因素,科学划定乡村生活圈范围,明确服务半径。此外,结合不同乡村地域特征,对于平原乡村生活圈的划定方法,已有研究多以村民所需设施时空出行距离为依据划定生活圈层,再用泰森多边形方法进行校正;对于山地乡村生活圈的划定方法,已有研究则从综合考量地区自然空间格局的角度,划定乡村生活圈中心和范围,引导生活空间单元与自然生态格局相适应,以差异化为核心进行精准化配置服务设施。

█乡村生活圈的规划经验

一是结合乡村居民实际需求,合理划定乡村生活圈层级。自资部出台的《指南》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可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县域与乡村层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上海市出台的《导则》划定了“自然村-行政村”两级体系,分别以服务半径300-500米、800-1000米配置均等覆盖的公共服务,满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最基本的保障性需求和行政管理基础上结合村庄特定需求进行差异配置。嘉兴市出台的《全域未来乡村生活圈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将乡村生活圈划分为协调范围和实施范围两级,协调范围以镇(街道)内3-6个连片发展的行政村为单元;实施范围包括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单元,服务半径800-1200米,以及以自然村/新社区为主要实施单元,服务半径300-500米。成都市在乡村社区生活圈实践探索中根据地域形态差异,划分了平坝型、丘陵型、山区型三种不同空间类型的乡村社区生活圈。各省市皆通过划分不同层级体系、空间类型的方式,因地制宜划定乡村生活圈圈层,统筹考虑城乡要素配置,基于需求内容、空间布局、设施规模、发展时序差异,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由于乡村村域范围较大且形态各异,若参照城市社区生活圈以居住社区为圆心、以步行15分钟为半径画“圈”,对于面积较大的条状形乡村,尤其是居住在东西两个方向的村民将难以同时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因此,乡村生活圈的“圈”更强调在慢性可达的范围内为乡村居民提供基本服务,并通过自行车、电瓶车、公共交通等方式串联,逐步拓展生活圈的半径,形成与周边村落和镇区联动的多层级乡村生活圈体系。

二是以乡村生活圈为基本单元,优化调整乡村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和设施配置。从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角度,划定不同圈层的乡村生活圈作为规划统筹单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地域空间结构与体系重组,进而包括了圈层划定后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和设施配置等内容的规划调整。用地布局层面,应当重点考虑产村融合、产居融合,协调农田、农宅、产业配套设施等用地布局,以时空半径为主体,以乡村生活圈为基本单元,优化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形成集约高效、开放紧凑、符合农民当前生产生活需求的空间格局。道路交通层面,秉持“绿色化、人本化”的交通组织理念,优化乡村道路交通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日常通勤生活圈层应以结合景观的慢行交通和自行车、低速电动车等非机动交通线路为主,提升村民日常出行的便利度,拓展生活圈层则是通达顺畅的机动车交通线路,引入智能公交系统,为村民出行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途径。设施配置层面,应体现共建、共享、共治的现代乡村治理理念,构建均衡便捷的服务设施体系,按照乡村生活圈分级、空间类型和人本需求,采取“必配+选配”的模式进行弹性化设施配置,基础必配设施包括邻里驿站、健身场地、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垃圾收集点、便民商店、事务服务大厅、应急平安屋等满足不同人群基本生活需要和乡村治理需要的保障性设施;特色选配设施根据村庄人口结构和产业特征等按需进行配置,如以农业为导向的乡村可增设农产品销售展示中心等设施、靠近园区的乡村可增设产业项目管理用房等设施、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可增设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

三是构建多维度场景体系,精细化功能指引。上海市《导则》提出睦邻友好、健康养老、自然生态、创新生产、未来创业、艺术文创、旅游休闲、智慧治理八大场景的引导方式。嘉兴市《导则》提出嘉乡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九大场景建设引导要求和指标体系。成都乡村社区生活圈提出营造服务、产业、生态、空间、文化、共治、智慧七类活力场景。构建乡村生活圈需要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出发,针对乡村实际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村民所构想的服务设施空间格局,关注乡村基因的表达和村庄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人为本,通过场景营造,构建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乡村社区生活圈,展现乡村未来发展愿景,实现让老年人在乡养老、年轻人回乡创业、都市人享受田园、儿童回归自然的美好期望。

村庄规划经验做法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参 考 文 献

【1】自然资源部.《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 1062-2021.

【2】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2021.12.

【3】官钰,李泽新,杨琬铮.乡村生活圈范围测度方法与优化策略探索——以雅安市汉源县为例[J].规划师,2020,36(24):21-27.

【4】师莹,惠怡安,王天宇,李光宇.设施需求导向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活圈划定研究[J].小城镇建设,2021,39(04):5-13.

【5】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嘉兴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办公室.《嘉兴市全域未来乡村生活圈建设导则》.2022.06.

【6】张佳.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实践探索.清华同衡规划播报.2019.11.

(乡村振兴规划技术中心,曹倩颖撰稿)

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村庄规划经验做法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

本文为“规划和自然资源前沿观察”原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