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省直部门和市县领导到浦江县接访下访,并亲自接待来访群众,解决了一批久拖不决的难题。在“浦江经验”20周年的重要节点,深入研究这一经验的重大治理启示,对推动干部下访听民声、消民怨、解民忧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对密切干群关系、广泛听取民众呼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深入“百姓家”,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基层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多种矛盾在这里交织,各种声音在这里交汇。“浦江经验”的突出优势就在于,让领导干部走进基层,走进“百姓家”,这不仅仅能够有效解决群众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而且下访更容易拉近干群关系。在深入基层时,从群众“刺耳话”里找问题、从“牢骚话”里找差距、从“过头话”里找不足,走进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既是践行好新时代“浦江经验”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即使面对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能够通过面对面地沟通给群众一个解释,或者引导群众换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打通干群之间无形的“心墙”,依托良好干群关系达到群众满意的结果。

走进“矛盾窝”,从基层最突出的问题着眼。“浦江经验”要求干部下访现场听取基层群众讲实话,了解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这是干部赴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一种具体方式,也符合党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但干部下访不同于一般的调查研究,其直接奔赴的是基层的“矛盾窝”,所了解的往往是基层群众亟需解决的诉求,所面对的往往是基层治理中久拖未决的疑难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03年确定拟接访县时明确指出,“浦江信访问题多、矛盾集中,群众意见比较大,就到那里去”。目前基层治理中仍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需要更高层级部门之间联合解决,要将各类积案作为工作重点,推动问题“案结事了”,破解“遗留难题”。通过对基层各类长期遗留矛盾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践行新时代“浦江经验”,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浦江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诉求当家事,通过高效解决急难愁盼,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