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致富经》栏目,报道了万全县安家堡乡王玉庄村暖棚养猪致富经验。这一消息在王玉庄传开,村民们颇感自豪:“俺们的致富经都上央视了。”
去年,王玉庄暖棚养猪人均增收2500多元,成为该县“暖棚养猪致富第一村”。记者到该村采访,村民们自然地打开了关于养猪的话匣子。“俺村这暖棚养猪,四个多月时间就可以出栏,一年四季都有成猪,按照时下的行情‘4块7毛5’,呵呵,又能赚它一笔好钱。”村民王秀娥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自家的“猪账”。
转变观念 取来“真经”为我所用趟富路
说起王玉庄村,祖辈都是靠养猪挣个零花钱,过去养殖周期长,出栏数量少,养猪的经济效益并不高。2002年,乡里组织村支部书记王永军和村民代表到天津、内蒙古等地参观,到了现场大家大吃一惊,人家的猪住的是大棚,无论外面怎么天寒地冻,大棚里的适宜温度始终能够得到保持,猪一直是在暖和的环境里生长。“据技术人员介绍,北方一年四季,冬天特别冷;而且昼夜温差大,白天热晚上冷,对猪的生长很不利;而在暖棚里猪的生长环境温度可以保持。”王永军回忆起那次参观记忆犹新。通过考察,大家明白了本地猪长不快的原因:关键是冬季天气太冷,不利于猪的生长,要改变这种情况,建大棚养猪是最佳选择。
“学人家干,却不为先。”长期受传统保守思想束缚的村民凡事惧怕“试水”。王永军回到村后率先盖起了暖棚,如果说用来种菜在村里倒也不稀奇,可他却用来养猪,这在村里却属稀罕事。对于王永军的做法村民们起先持怀疑态度,大伙儿认为这是极为冒险的行为,而王永军却是“一意孤行”。王永军根据取回的“养猪经”,将刚买回的小猪仔儿的尾巴全部剪短,只剩下三厘米左右。“猪尾巴消耗其体力,体力消耗后长肉量就会降低,多吃饲料还延长出栏时间。”王永军说。实践证明,猪尾巴剪了以后,一头猪的生长能节约饲料30斤左右。可是但不管王永军怎么说服,村民都只是冷眼旁观,绝不参与,大家倒是要看看他能不能赚到钱。 (王浩)
四个半月后,王永军养在暖棚里的60头猪个个膘肥体壮,均达到出栏标准,卖得猪款12000多元,这件事可让村民惊讶不已,深受“刺激”。有了榜样,村民都效仿着养起暖棚猪,并就如何获得资料、购买种猪,村民们都来找王永军请教,一时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2004年,从城里打工回家过春节的邹风和,看到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盖起暖棚养上了猪,还赚到了钱,想法也改变了,那年他没有出门打工而是在家建了三个大棚养猪。
壮大产业 良性循环助力暖棚养殖大发展
随着村民们养猪积极性提高,村委班子发现了新的问题:村民自家院里养猪既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又使庭院环境更为不洁。于是,村委班子提出了规划养猪小区的建议,并明确了养猪产业的路子。村养殖协会帮村民们引进法系、比系、美系长白、大白等品种猪,联系省、市、县畜牧专家进村入棚进行技术指导。同期,省扶贫办帮助解决扶贫资金12万元,为该村打深机井一眼,建起了50吨水塔一座,铺设自来水管道4000米,让小区暖棚养猪“如虎添翼”。同时,县供电部门为该村解决了暖棚用电问题,交通部门为该村修路解决了猪和饲料的运输问题。四年来,该村举办养殖科技培训班3次,购买发放科学养猪书籍500余套,举办养猪经验交流会十余次。
“地里种的玉米棒子喂猪,猪粪回田,猪就地交易,将来还能就地屠宰加工,整个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王永军指着现有54户的养殖小区介绍说:“小区还建起集饲料供应、防疫灭病、购销种猪为一体的养猪服务中心,帮养殖户建设蔬菜、养猪、厕所、沼气池‘四位一体’新型循环经济养殖模式,促进小区壮大升级。”
日前,王玉庄已建成年出栏2000口种猪的种猪场一处;为保证猪的品种质量,种猪场原种种猪全部从农业部认定的大型优质种猪基地引进。从宣化县沙岭子镇引进的生猪交易市场已经投入运营。这个生猪市场年交易生猪10万头,年交易额可达8000万元,生猪交易量占到全县的一半多。现在,全乡形成以王玉庄养猪小区为龙头,李受庄、邹家庄三个养猪小区为带动基地的发展新格局,全乡14个村全都兴起暖棚养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