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弟子三千,身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的有七十多人。通过教育,他对我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古代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都在中外教育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今天仍然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学情分析】
高二两个班,他们都是普通理科班,虽然文化课的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但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加上我平时也常把“诱其趣”、“导其疑”“倡其辨”“促其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要诱导得法,学生会表现出空前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时,教室内会涌动着一种积极探索、主动进取的热烈气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成为参与者。而因“参与”感受到的喜悦又会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探求愿望。
【教学设想】
关关于语文教学,叶老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学生只领会教材的质与文还不够”,“必于教学之际培养其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能自领会之境。”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习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力求做到以引导学生感知、认识孔子“有教无类”的主要观点为诱发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研究的欲望,围绕“教育”这一永久话题设置了一系列疑问,并以此为作文契机,进而发动学生“动口说”“动手写”,大胆评论孔夫子的教育理论,提出自己关于“教育”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资源】
1、视频《孔子》节选期中的两段。2、 word补充《课前检测》与《课后检测》。3、几个网站的链接,以及PPT和白板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课前我首先组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照注解,把握重点字词语充分预习课文,对照注解,把握重点字词语“语、上、斯、诸、其、三、仕、愠色、弑、违、愤、启、悱、隅、罔、殆”等和词类活用的几个例子(如“故进之”,“故退之”),并疏通文意,进而熟悉全文内容。
同时给学生提供两个网站,一个是“百度文库”以PPT的形式介绍孔子: 一个是“360网”傅佩荣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论语》进行新的解读:
【第一部分的设计目的: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课前自学能力;运用相关数字化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有意为之。】
二、情境导入
1、(教师由视频《孔子》的临终前的故事导入新课)尊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老师汗颜,做了这十几年的教师,但还在学做好的教师。所以每一节课都总是期待着能和同学们一同进步。而今天这节课我尤其期待,因为它让我下面让孔子老人家会让我更明白我如何教,你们如何学。让我们共同走进《有教无类》。
2、《有教无类》课前检测
[第二部分的设计目的:“导入设计”有意突现“教学生学”,自然引出孔子“教育思想”,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三、文本探究
(听读课文)
(听课文前展示学习目标,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有教无类(PPT)
(此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难以回答到位,我课前也做了预设,利用课件补充了一些内容。)
师总结补充,“有教无类”伟大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的提出。二是实践。是平等理念的传承。投影: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雍也可使南面。”(冉雍,字仲弓)
颜渊: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涂之人可以为禹.
三是理想的教育结果,希望教育能弥补身份智力等差距,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专业内成材。
2、第1则中说:“有教无类”,但第二则中却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为什么要分“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呢?这不是对学生的歧视吗?(PPT)
(师补充总结:让乔木长成更好的乔本木,让小草长成更好的小草。并列举哈佛大学350年校庆记者采访时哈佛校长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因材施教的意义。)
3、第2与第3则中,都反应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同时体现了孔子那种主张?请举例说明——因材施教(PPT)
链接:实行因材施教,使“愚者”(高柴)成为有德之士,“鲁者”(曾参)成为大儒,“野人”(子路)成为君子,“辟人”(子张)成为“显士”。能把这些“素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培养成才,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4、孔子说“有教无类”为什么后来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重启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PPT)
(根据学生的观点补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不能触类旁通就不再教学生了吗?万一那位学生天生愚钝呢?岂不有对资质低下的人的歧视意味?而且有的老师反反复复地讲一个知识点,只为学生能深刻掌握,这还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吗?)
链接:***说“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梁启超“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容易。”并补充:从“愤”与“悱”两个字,你看到了怎样的孔子?(PPT)
提出:“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学习要求。
5、孔子最欣赏颜回,多次赞美“贤哉,回也”,又为何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我言无所不说”?——教学相长。(PPT)
6、第6则中提到“终日不食,终夜不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第7则中又有“学而不思则罔”,这是否自相矛盾?(此问题是学生已探究完毕,教师发问,目的是强调学思的重要性。)——学思结合
7、陈子文和令尹为什么不能称为仁?这一则表现了孔子什么样教育观?——忠和清。(PPT)
师补充讲解:令尹为何不能称为仁。孔子提倡济世救民,以直报怨,而不是逆来顺受,无所争取。当仁,不让于师,“富与贵,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但“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万一把权力让给小人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灾难?陈子文更不符合孔子“临危授命”“见义勇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直面和改变精神,所以当然称不上仁。
8、在第9、10则中,什么原因让孔子同意与子夏谈论《诗三百》(PPT)
师总结: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和第5个问题相照应。
[第三部分的设计意图: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习惯,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且此举让学生在预习中就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展现自我的信心。] 四、质疑拓展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今教育资源溃乏,一个班级有50多位学生,怎样因材施教呢?
2、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有教无类”,延续至今,已发展成为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这两者的内涵有所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讨论: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第四部分的设计目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品味,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实现知识的迁移,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自由谈,教师没必要给过多的限定和否定性的评价。] 五、总结提升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不是说无差别对待,而是因材施教,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国家栋梁。孔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成就了他万世师表的荣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学们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思考表现让我明白,学习的过程真的就是智慧展示的过程,只要同学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我们的思维会越来越开阔,我欲仁,斯仁至也,我欲会学习,就会学习了。
[第五部分的设计目的:使学生对有教无类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肯定学生思维展示的过程,激发学生更愉快的投入到思考到中。]
六、学以致用(作业) 1、《有教无类》课后检测
2、让学生思考:读作品的最高境界是融作者的思想为自己的血肉,进而生成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 [此环节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当前学习及发展的关注,理性思考,理性对待,拓展思考,让语文课堂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理性的引领,让学生自主生成,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附:板书设计
有教无类
教学相长
注重启发
举一反三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七、课后反思:
(一)亮点之处:
1、只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内蕴深厚。每每读这课,我都感悟颇多。如何把优秀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怎样让选修教材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怎样让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课堂交给学生。
2、学生在思考、探求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贮存积累。同学在发言时娴熟地引用了中外名言。同时合作交流根据题目的难易,采取同桌之间交流,和四人小组交流两种模式。让合作交流尽可能的高效。
3、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又一亮点是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已经在现在学习模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课前给学生提供网站、文库,让学生自主对孔子及时代进行学习。同时也让学生自主通过网络来梳理字词,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晦涩”的文言文,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加上课堂上同学互相间的探讨,变得形象可亲感人。这样做既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把内容的探究和处理完全交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智慧展示的过程,学生一旦调动知识储备思考、探究、创造,会给老师巨大的惊喜。真的是给学生一个微笑,他们能还你一个春天。而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锻炼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学习兴趣高涨,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二)不足之处:
1.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再加上网速较慢,使用白板时心里着急,结果让速度会更慢,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是“前松后紧”。同时若能在“文本探究”和“质疑拓展”过程中节奏再紧凑些会更好些。
2.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虽说作出一系列尝试,但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