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其生命所在,是学校传承过程中代代相传的共同价值观。它既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厚土壤。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一种“深层次的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在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校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误区一:重环境轻人文,缺少人文的灵性,丢失精神之根。

现如今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停留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甚至有些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了对外宣传的“形象工程”,装扮自己的“面子工程”。部分教育工作者抓校园文化建设,过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但是淡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有的学校花了很大的物力、财力、人力,搞校园美化、搞标准化塑胶操场。学校有了计算机教室、音体美专用教室,藏书量丰富的图书室和漂亮的阅览室等,但各功能室使用率并不高,相关的桌椅已沾满了灰尘。课间时间在校园内几乎没有学生自由嬉戏和快乐玩耍的身影。调查中,很多学生竟然说不出写在校门的校训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于偏向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而不重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建设。

真正影响人一生的文化底蕴绝不是单纯靠物质可以塑造的,而是更多需要人文精神上的提升。同时,学校物质条件的优劣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并不成正比关系,物质条件丰富的学校不一定就有优秀的学校文化,物质条件贫乏的学校却也可以建设出优秀的学校文化。关键是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物,更要重人;需要关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但更要关注人的行为和精神。

误区二:因循照搬其他学校模式,缺乏发展个性,迷失生命之根。

现在很多校园内都是基本类同的塑像,都是基本相同的“名人名言”;都是基本类似的校训,内容都是“团结、和谐、文明、创新”诸如此类词语的排列组合。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提升所谓的“品位”,从文化窗里摘下了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换上统一买来的名家书画;把学校搞了多年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停了,取而代之是铺天盖地的文化课学习。

看那一条条内容空泛的校风、校训,我们在心中不由要问:丰富的语言到了表达校训上怎么就这么贫乏呢?怎么就找不到一句更让学生警醒,更为个性化的话语吗?学校不顾自身特点和条件,死搬硬套,盲目模仿,结果是得不偿失的。有的学校不懂珍惜自身校园文化中很有个性化的因素,将原来很有个性的优秀传统校园文化,当作脏水给泼掉了,让学校失去了已有的内涵和活力。学校在盲目模仿中丢失了自己个性化的精神和追求,丢失了学校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因素。当我们面对缺乏个性的“千校一风”景象,那何止是一个心痛了得。

误区三:贪功浮躁急于求成,忽视过程积淀,丧失发展之根。

有的学校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校领导热情高涨,忙于设计学校标志,请人写校歌,大搞校旗、校徽的设计,班级陈设的优化布置等。几乎一夜之间学校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却不大。还有的学校总是不断更新墙上和纸上的办学理念,把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制度推倒,再另搞一套。有关活动什么时候搞,怎么搞没有一个定数,往往昨天还在做的,今天不做了;去年有的,今年没有了。“某某教育”提出,学校就模仿“某某教育”;“某某理论”问世,学校就推倒原有的一切传统,从头开始效仿。

这些都明显表现出贪功浮躁的习气,忽视了历史和过程的积淀。缺少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春风化雨式的滋润和熏陶;缺少应有的坚持,缺少一种长期积累和保持的文化。结果是在贪功浮躁中,丧失了发展的根本。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开展活动,但需要的是那贴近师生实际,能真正促进师生精神发展的活动;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发展,但需要的是在历史传承和过程积淀基础上的发展。

有魅力的校园文化,应当遵从教育规律,符合学生本真,适应孩子的成长发展需求,如果偏离了学生的需求,再漂亮的校园文化也会变得一文不值,只有经过长期积累、逐年发展和完善,一个至善至美、返璞归真的魅力校园,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一个让人信仰的“学校精神”,萌生精神之根。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所以,我们要努力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用精神文化来凝聚师生的人心,用精神来鼓舞人、教育人、提升人。在精神文化建设中,首先,抓好领导工作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广大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为人处事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整个校园才会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搭建一方展示师生个性的舞台,寻求生命之根。

我们可以靠“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等措施,搭建一方让师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寻得学校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根。

1.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真心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才能被全体师生所彻底接受,才能在长期共同实施中积淀为文化。只有充分尊重师生人性需求的文化,才会是真正有灵性的校园文化。

2.全员参与。个性化的学校文化还来自于全体师生民主参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我们要让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自主参与权力和机会。

3.因地制宜。从学校本土文化出发,寻找建设个性文化的最佳出发点。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森林文化”“草原文化”“冰雪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富有地域色彩的学校文化是极富生命力的,可以有效推动学校文化向纵深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

4.因人而异。从学校的自身特点出发,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寻求学校文化个性化的发展。如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学校可以每个学期都有一次“感恩教育”师生主题活动,师生通过相互讲述教育生活中感动自己的一件件小事,用自己的行为去表达尊师爱生的情感。

(三)寻求一种文化过程积淀的支撑,培育发展之根。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建校以来所有文化因素积淀而成的。校园文化如果失去了历史和传统,校园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应注重对传统和历史的继承,重视细节的建设和过程的积淀。我们只有从“挖掘传统、关注细节、长期坚持”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把握,才能让学校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

1.挖掘传统。挖掘传统就是校园文化建设要对地方和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中优秀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起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支柱。

2.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就是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小事做起,注重发展过程的每一点,从而获得学校文化的最佳发展。如教室的墙上可以是用学生自己创作的格言和书画作品;教师办公室有历届优秀教师的照片和教育格言。这些文化细节,让校园充满自主、互动、温馨、爱意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师生与学校历史和传统自然的融合,让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谐地与学校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

3.长期坚持。长期坚持指校园文化来自历史长期的积淀,一个制度、一种行为、一种活动在保持与时俱进基础上的坚持,才会形成有内涵的文化。学校教育中一次两次活动只能叫活动,如果某项活动坚持下去,在学校中形成传统,在学生身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那就成了文化。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我们只有不断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努力让全体师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应有的精神感召与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第六小学校长 李俊峰 校长派供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