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日报》2020年12月7日一版)
(《甘南日报》2020年12月7日二版)
青春如火 初心如炬
——追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张小娟
传承榜样的力量。
12月3日,中共中央追授牺牲在扶贫路上的好干部张小娟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时间,甘南州上下掀起了学习英雄、争当典型的热潮。4日,甘南州各主流媒体再次前往舟曲县,集中对张小娟生前事迹进行深入采访……
榜样的力量
12月4日,杨为民从微信朋友圈里得知张小娟被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进行了转发。扶贫攻坚“百日会战”期间,他还在坪定乡工作。每次要查什么数据找相关资料,都会去找张小娟。“张小娟的性格真的很好,待人待事都很有耐心,不管我们要查什么,她都会很认真地提供,从来没见她烦过谁……”说起张小娟的生前事,杨为民一时唏嘘不已。
12月5日,记者一行冒着白龙江畔凛冽的寒意,再次驱车前往曲告纳镇的瓜欧村采访。瓜欧村是张小娟生前的扶贫帮扶村,谁家因病返贫、谁家缺少劳力、谁家孩子上不起学……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寨里,到处都留下过张小娟的足迹。
瓜欧村不大,全村100来户,其中贫困户34户176人,贫困面占全村近三分之一。2019年底,该村如期脱贫,摘掉了贫困帽。如果不是今年8月中旬的那场泥石流灾害,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的瓜欧村很快也会吃上旅游饭——从村里继续往进走,就是绝美天然的峡谷风光了。而且,倍受消费者青睐的金丝皇菊就产自这个村。村里先后成立的两个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让群众乘上了“三变”的东风,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在家门口就业。
余双吉是张小娟生前的帮扶户,他家在村委会斜对面。站在屋顶上,可以一览瓜欧村全貌,也能看到家家屋顶上迎风飘扬的国旗——谈到感恩与爱国,没有谁能比舟曲的老百姓更有感受了。10年前的“8•8”泥石流,让舟曲人民深刻体会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自此,村民们在屋顶上悬挂国旗,成为他们表达感恩之情的最好方式。
余双吉的妻子王生久不会说汉语,但她嗓门又大又亮,我们采访余双吉时,她偶尔会插话,面带笑容地表达着对党的扶贫政策的满意和赞美。说起张小娟,她会竖起大拇指,不停地用藏语夸赞。作为张小娟生前的帮扶户,他们和张小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彼此。余双吉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出去打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一年到头最多挣个一两万,加之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8年,在张小娟的协调争取下,他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挖掘机技能培训,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张小娟还多方争取,把他辍学在家的大女儿送去学习美发技术。后来,他又通过“三变”改革,把家里的土地入股给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年底就会享受到分红,自己就近打工,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从家里很时尚的摆设来看,余双吉家之前那种紧巴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大山深处所有贫困户的心田。道路一条条地宽了起来,房子一座座地新了起来,日子也一天天地有了奔头和希望。余双吉说,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多亏了党的扶贫好政策,多亏了许多像张小娟一样拼搏奉献在扶贫战线上的干部。他家能够改变思路种起药材,也是张小娟的建议,她还帮他们提供技术援助。现如今,柴胡等药材种植成为他家又一笔收入。
在瓜欧村,没有人不知道张小娟。就连一些眼花耳背的老人,也能叫得上她的名字。
做为一名扶贫干部,她虽然永远地离开了她帮扶过的村民和工作过的地方,但她却以一种精神,存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不止是白龙江畔的舟曲,全州各级党员干部群众,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着她。
杨寿永是舟曲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同时也是峰迭镇沙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说起张小娟,他首先会想到“力量”二字。“张小娟的生前事迹,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力量,激励着像我一样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持续向前。无论是宣传系统的干部,还是驻村帮扶队员,都应该把她的力量传承起来,把她未竞的事业继承下去,这才是我们应该做并且必须要做好的。”杨寿永的话铿锵有力,让我们突然明白:张小娟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和存在,影响和带动着很多人……
连日来,全州各级党员干部群众,都在以各种方式学习她的事迹,怀念她、追忆她。在羚城合作、在大夏河畔、在船城卓尼、在草原深处……扶贫干部们一致表示,张小娟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实至名归,她那种忘我奉献的精神,值得大家永远学习和继承。大家普遍认为,张小娟的事迹,充分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也是她个人信仰和高尚品德的集中体现。当前,甘南州虽然已经整体脱贫,但仍然需要很多人坚持奋战,才能巩固全州取得的脱贫成绩和战果。张小娟留下的担当精神,无疑将会成为一笔财富,激励着大家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省交通厅下派到临潭县张旗村的驻村干部包瑞君表示,在驻村帮扶的工作岗位上,他应该以张小娟为榜样,接好她留下来的接力棒,努力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帮扶村的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
说到接力棒,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95后姑娘罗慧妮是真正接过接力棒的人。今年,她成了瓜欧村的包村干部,她又像张小娟生前一样,成了瓜欧村的一位常客,进村入户听心声,谈思路说想法。她虽然没见过张小娟,但对于这个像达玛花一样美丽的扶贫干部的故事,却听过不止一次。罗慧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或许她还没有像张小娟一样的胆识与能力,但她一定会沿着张小娟走过的路,认真负责地把瓜欧村的事情办好、力所能及地把乡亲们的困难解决好……
和杨为民一样,瓜欧村原村长、副支书王老照说起张小娟,只有一连串的“好”:“你看,现在我们瓜欧村越来越好,可是小娟看不到了。我们只有以她为学习榜样,继续把脱贫的事抓好、做好,不辜负她生前的期望,才算尽到了责任。”
风大,天阴得有些沉。四面的山头上落满的白雪,将冬日的瓜欧村衬出几分寂静。只有村中心文化广场上的公益宣传栏,红红的大字显出几分生机与活力来。
杨为民说,张小娟留下的担当与奉献精神,将会成为留在瓜欧村全体村民心中的一份美好回忆,也将会成为引导全县扶贫干部的一种力量源泉,时时提醒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永远的初心
山大沟深的舟曲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基础条件薄弱,一度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2017年,舟曲县被国家纳入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同时被甘肃省确定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9%。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甘南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甘南特色的脱贫之路。甘南旅游扶贫减贫模式也成功入围2018年世界旅游减贫典型案例。
2016年以来,全州落实到位中央和省、州、县四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7.75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75.61亿元。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1%;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100%;全州农牧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夏河机场通航,州府合作通高速,县县通二级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或砂化路;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提升工程”,累计投入156亿元,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惠及10.9万户48.9万农牧民群众……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扶贫理念,使甘南州的脱贫攻坚战持续走向深入。按照“山大沟深不漏一户家庭、山高路远不漏一顶帐篷、山重水复不漏一个群众”的要求,全州发动6万多名党员干部组成脱贫攻坚突击队,亮剑扶贫前线、决战脱贫阵地,实现了3.29万贫困家庭和14.98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今年2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舟曲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脱贫退出贫困村87个、贫困户9330户、贫困人口35817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双清零”,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至此,全州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实现了清零见底目标,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舟曲人民不会忘记,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曾有扶贫干部张小娟年轻而坚定的足印——
2016年1月,凭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突出的工作能力,张小娟被任命为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负责建档立卡管理、国家扶贫子系统和全省大数据系统管理、扶贫资金管理等多项重点工作。一脚迈入扶贫攻坚领域,张小娟就把自己一天天逼成了别人眼中的“移动数据库”。
从立节镇驻村干部,到曲瓦乡副乡长、曲瓦乡纪委书记,再到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这条蜿蜒崎岖的扶贫路,张小娟一走就是11年,她的足迹遍布舟曲县19个乡镇、208个行政村。
面对扶贫重任,张小娟从一开始就要求自己进村入户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学习政策给前线传输更加准确的信息;摸清脱贫退出难点短板,给上级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建议。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一做就是多年,不改扶贫初心!
“她走了一年多了,可她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在舟曲,熟悉张小娟的人们惋惜着年轻生命的消失,回忆着她所走过的漫漫扶贫路,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越来越清晰……
峰迭镇水泉村贫困户桑建帮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张小娟打电话商议关于成立合作社后土地流转的问题,我有点弄不清楚,然后她亲自赶了过来。我们住的地方山路崎岖不好走,只有三轮车才能通过,她不仅来了还花了近三个多小时给我们讲解很多政策,直到入股的村民们都感觉满意……”
赵冬梅是舟曲县扶贫办干部,是张小娟生前的同事。因为同龄,平时她和张小娟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算得上是最亲密的战友和伙伴。
关于张小娟生前事迹,赵冬梅记忆犹新:“那时候每到一个村去走访入户,村里的贫困人口有多少、贫困发生率是多少、贫困人口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等等,她都会仔仔细细地记录下来。她的本子上,写满了贫困户家里的基本情况,比如有没有学生、有没有患病人口、有没有报销医药费,不一而足,每个问题她都不会漏掉,几乎一个月就能记完一本。”
赵冬梅说,在张小娟留下的十几本工作笔记里,每一笔都代表了她对贫户群众的牵挂……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张小娟一样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舟曲县各级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全县上下紧盯未脱贫人口、边缘户和监测户,实施挂牌督战,加强监测预警和后续帮扶,扎实做好“3+1”冲刺清零后续工作,深入推进“5+1”专项提升行动,全县脱贫质量更高、脱贫成色更足,圆满完成了国家脱贫攻坚异地普查“体检”,使全县人民共同奔赴全面小康的“幸福约定”。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像张小娟一样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用生命践行信仰的扶贫干部。他们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勇敢地拿起“接力棒”,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始终坚持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们用双脚丈量着责任的长度,用担当践行着使命的高度,他们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了一个个成功的脱贫故事……
无悔的人生
曲告纳镇的金丝皇菊,坪定镇的土蜂蜜,曲瓦镇的丛岭藏鸡,办公室里不灭的灯光,葡萄架下耐心的身影……这些艰难也好,繁重也罢,都清晰地刻印着张小娟——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忘我工作的足迹。
只是,她的一生,却被定格在了芳华绽放的34岁。
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她入职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2008年,“5•12”汶川地震使家乡舟曲受到重创。一个月后,她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到了老家舟曲。从此,她把双脚扎进舟曲的泥土里,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展现了她心系群众、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一线扶贫工作者认真负责、务实工作的敬业精神,和担当实干、不惧困难的拼搏精神。
从北京辞职回来的张小娟,正赶上“5•12”地震灾后重建,正值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黄金时机,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人孩子,许多农户的房子在维修时缺乏劳力,只能焦急等待。眼看着冬天一天天到来,刚参加工作的张小娟主动请命帮助群众改造危房,在尘土漫天的土坯房和村道上,每天和钢筋水泥、砖头土块打交道,北京来的“洋学生”很快变成了村里的“土干部”。
2010年8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揪着全国人民的心。
交通中断,救援力量紧缺。为了发挥更大的力量,到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去,张小娟立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废墟之上,她庄严宣誓,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和父老乡亲一起抢险救灾、重建家园!
立节镇党委在张小娟的火线入党材料中这样评价:“她始终冲在抗灾救援的最前线,积极进行一线救援和物资运输工作,已具备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和品质。”
无论工作在乡镇还是县上,多少个日日夜夜,在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留下了张小娟奔走忙碌的身影,她是群众心中的“乖女儿”、孩子心中的“小娟姨”,她是群众最知心的朋友,受到广大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张主任走了,我就像失去了一个熟悉的街坊、一位引人向上的老师。”事发至今,舟曲县峰迭镇水泉村村民桑建帮仍难以抑制内心的悲伤。
与张小娟相识的场景令桑建帮难忘。
因为父亲脑梗卧床,家中孩子尚小,30多岁的桑建帮和妻子只能在村里打零工、靠亲戚接济艰难度日。2016年春天,桑建帮与张小娟第一次见面,张小娟给他详细讲解了大病救助等惠民政策。“从县城来的年轻女干部没有一点架子,人很亲切,很自然就拉起了家常。”
从那时起,帮助桑建帮一家脱贫“摘帽”,成了张小娟牵挂的心事。“只要一到村里,准会来我家,一口一个‘大哥’‘大嫂’。”张小娟与桑家人多次谈心,很快为桑建帮一家推荐了山鸡养殖项目。
水泉村村后就是海拔2000多米的卧牛山,适合放养山鸡。桑建帮觉得,张小娟搞山鸡养殖的提议“很靠谱”。2017年,他和同村的8户贫困户行动起来,成立了山鸡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地处半山腰,山路很陡,汽车无法直接到达。每次来考察,张小娟都要徒步走一个多小时,一见桑建帮,她总会笑着鼓励,“你要做贫困户里的致富带头人”。
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
“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这是张小娟在下乡途中发的一条微信,微信还配了途中拍摄的一张俯瞰盘山路的照片。这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条微信,也成为她奔波在扶贫路上的永恒定格。
2019年10月7日,时任县扶贫办副主任的张小娟在舟曲县山后贫困乡镇开展脱贫攻坚验收结束返回县城途中,所乘车辆坠入河中,不幸遇难,因公牺牲。
据县扶贫办干部石磊回忆,5日,他们深入曲瓦乡和立节镇,回城已是21时许。6日,他们又驱车5小时,翻越海拔3800多米的雪山,赶到全县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博峪镇进村入户,当晚住在镇上。
7日,他们一路颠簸,下午赶到曲告纳镇,随机抽选上大年村,核查贫困户收入账实不实。
上大年村是个高山村。盘山而上,要经过34道急弯,路上不时可见滚落的碎石。张小娟走访完藏族阿妈吴小英家时已是傍晚。这时,她又接到任务,需要连夜赶回县城。
从镇上到县里,还有两个半小时车程。督导组还要继续工作,她从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闵江伟那里得知,融媒体中心的几个同事也在镇上采访。这天也是曲告纳镇部分藏族群众搬迁下山的一天,陈文燕等人闻讯赶来,忙活了一整天。
张小娟饭也没吃,搭乘县融媒体中心的五菱牌面包车往回赶。路上,车辆不幸坠入白龙江……
而今在舟曲县江盘乡河南村的山坡上,长眠着一位叫张小娟的姑娘。她曾是众人瞩目的高考状元,在汶川地震后放弃北京的工作毅然返乡;她曾在泥石流废墟上向党旗庄严宣誓,只为能到灾区最需要的地方;她曾走遍全县208个村,遍访3万多名贫困群众,把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和热情注入脱贫攻坚。她把生命献给了家乡,她的事迹也留在了父老乡亲的心里。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网、《甘肃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妇女报》、《甘南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甘肃网、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杂志社、《中国扶贫》杂志社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和网站,第一时间派记者实地采访,宣传报道张小娟先进事迹。
张小娟先后被追授“甘南州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青年五四奖章”、中央民族大学“杰出校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有形的价值观。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省巡回进行,省委书记林铎亲自接见了报告团成员,“小娟精神”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
于无声处树丰碑,遗范激励后来人。如今,张小娟离去已经一年余。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甘南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就像许许多多为人民牺牲的先辈们一样,张小娟把脱贫攻坚战士的忠魂本色,留在了秀美的舟曲山川,留在了多情的“藏乡江南”大地,留在了人们不尽的追思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张小娟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扶贫工作者,以更加坚韧的毅力、更加无悔的初心和更为无私的奉献,积极投身于“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积极对标典型,主动担当作为,苦干实干,让小娟精神薪火相传。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伟大进程中,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将会义无返顾、勇往直前,携手并进,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伟大胜利!
在舟曲,有个很美丽的传说,说善良的人去世后,就会化作圣洁的达玛花,盛开在藏乡的高山上,守护着白龙江畔的这片热土。而在舟曲人民的心目中,张小娟就是这朵达玛花,她会一直一直地开在藏乡儿女的心中,永远不会枯萎!
(记者李建舟 何龙 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