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鳝病产生的机理

黄鳝在野生环境自然栖息时,发病率极低,但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却经常发生各种疾病。虽然直接致病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已逐渐被探明,但这些生物或非生物因素不仅出现于养殖环境中,同时也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且在自然环境中这些因素导致黄鳝发病的几率很低,而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却出现了非常高的致病频率。很明显,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能够使黄鳝致病有其深层条件,这种深层条件与黄鳝机体生理平衡直接相关,当黄鳝生理失衡、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时,上述因素即变成致病因素。而影响黄鳝生理平衡的深层条件则是环境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从捕捉、贮存、运输到高密度养殖整个过程,黄鳝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相当大的,这其中经常出现载体缺氧;二氧化碳、氨、硫化氢浓度上升;有机物及排泄物有毒分解产生积聚;载体温度过高和挤压等恶劣因素。当过程措施不能有效缓解或避免上述物理或化学因子出现,则必然会损害黄鳝机体及内在环境,削弱黄鳝的体质,从而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转变成致病因素创造了条件。

二、损伤性疾病

由于环境非生物因素造成黄鳝生理及机体的破坏而引起的疾病。

该种疾病又可分为以下几种:①痉挛症②发烧症③缺氧症④窒息⑤机械损伤⑦萎瘪病。

1、痉挛病

症状:该病是黄鳝人工养殖威胁最大,也是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头部极度痉挛,身体弯曲成卷曲状,易受惊,且受惊后窜跳严重,常有不自觉的撕咬。身体表面及内脏器官无炎症。此病主要出现于鳝苗入池一周至10天后,常有批量发病,12-13天后开始死亡,直到发病黄鳝死尽为止,一个月后死亡结束。此病在养殖过程中也常有出现。

原因:由于苗种在采集、运输、贮存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方法不当,造成环境载体内积累高浓度化学因子,并侵害黄鳝神经系统所致。

防治方法: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①使用野生鳝苗应严格按照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苗种。②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

2、发烧病

症状:腹部泛红,抓握挣扎力度极大,漂养或入池后,黄鳝不入穴,且头部伸出水面。数天后陆续死亡。

原因:主要发生于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同时在养殖中也时有发生。由于黄鳝聚积密度过大,造成黄鳝粘液大量分泌,而水载体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水体变稠变粘,伴随着缺氧的发生,粘液迅速发酵,水体温度上升至40℃以上,黄鳝体温也随之升高并破坏黄鳝体内生理平衡所致。

防治办法: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①严格履行苗种贮存、运输措施。②养殖过程要按时换水。

3、缺氧症

症状:漂养或入池后,黄鳝不入穴,并长时间抬头于水面,轻微惊动无反应,体质衰竭,数天后死亡。

原因:贮存、运输或养殖过程中,由于水体没有及时更换,水体中NH3、H2S积聚过多,伴随水体缺氧,NH3、H2S逐渐渗入黄鳝体内,进入血液循环,使血液载氧力下降所致。

防治办法:立即改善载体环境,部分轻微可获救。在贮存、运输或养殖过程中完全按照技术要求处理,可杜绝此病的发生。

4、窒息

症状:呼吸严重衰竭,体质衰弱,瘫软。漂养时头部伸出水面,侧卧或仰卧,一天后死亡。

原因:主要发生于捕捉过程中,由于捕捞工具-鳝笼完全淹没水中,造成黄鳝无法呼吸空气所致。

防治办法:该病是无法治疗的,处理办法是在苗种采集和放养时予以剔除。

5、机械损伤

症状:吻部和表皮破损,尾部断裂。

原因:由于硬件穿刺或相互撕咬所致。

处理方法:①严重的予以剔除。②轻微的且体质较好,使用“双益”3号药物浸洗,并在入池后继续使用“双益”3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