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个结论:沟通是有套路的,满满的套路。当然,方法论再看多1000遍,也比不上和10个背景各异的人深入沟通学得多。
我在一个众创空间工作,工作日它长这样:
必须嗨起来的活动长这样:
不能嗨的活动长这样的:
如果你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这里的每一次沟通都会非常难受。还好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总结出了不少小技巧,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并归纳出一个沟通套路体系。
一、万能套路,拎起就用。
1. F·A·B法则:从表达看出差距
FAB对应的是三个英文单词:Feature、Advantage和Benefit,即属性,优势,好处。按照这样的顺序来介绍,就是说服性演讲的结构,它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客户相信你的是最好的。
举个栗子:
第一代iPod于2001年10月23日发布,容量为5GB。假设苹果总部扎根在深圳华强北,iPod的广告词会是啥?很有可能是「超长待机」、「超大容量」、「迷你尺寸」,类似这种着重突出产品规格的说法,用的是F(Feature)表达方式。
当时国内市面上的MP3容量很小,大多是128M或者256M,使用A(Advantage)表达方式,广告可以这样打:「十倍大容量MP3」、「秒杀市面同款产品」。
然而第一代iPod的广告是这样的——
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 ! Wow!在那个一张CD放10首歌左右的年代,你可以把100多张CD放进你的口袋里,去到任何地方欣赏,这真的无法拒绝。
Apple在这使用了B(Benefit)表达方式, 通过文案强化了iPod带给你的Benefit(好处),对产品特性有更直观强烈的感受。
再举个栗子:
在杨天颖老师的课程上,老师抛了个问题:“你的老板想找人明天就陪他去美国出差,用一个什么理由说服老板?”大家马上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我有很多在美国的高管朋友,可以安排一场深度交流之旅。”
“我有在美国生活的经历,带老板飞!”
“我的业绩是上季度全公司第一。”
最后老师公布了他心中理想的答案:“我接下来的工作已经安排好了,可以立即出发。”
你谈再多关于自己的Feature & Advantage,都不及老板最关心你的本职工作,这就是你相对于他的Benefit。
F·A·B原则一开始用途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结构,进行一场完美的演讲。而在任何说服场景中,尤其是销售、推广的沟通过程,可以最快提出Benefit的点,一击即中。当然,这需要足够的洞察力。
2. 5W2H法:一套工具两个用法
5W2H法是第二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活动措施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5W2H:
- Why——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那么做?
- What——是什么?是什么内容?做什么工作?
- Who——谁?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来复核?
- When——何时?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
- Where——何处?在哪里进行?从哪里入手?
- How——怎么做?怎么提高效率?怎么进行下一步?
-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多少为止?ROI(投入产出比)是多少?
用法一(提问):创造力高的人,都有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也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用五个以W开头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思路,进行设计构思。在沟通中结合5W2H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往往会带来更多新的思路,原本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法。
用法二(谈判):谈判前,你必须明白自己的谈判目标(what),然后制定谈判策略(how),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why),接着才是找个合适的时间(when)、合适的地点(where),找到关键的人(who)开始谈判,谈判中需评估进展程度(how much),达到谈判目标。这是一种通过5W2H进行通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领导谈判亦然。
二、套路虽小,必不可少。
1. 身份核对:礼多人不怪
任何场合的沟通,尤其是一对多的环境中,必须对每个人进行身份核对。
举个栗子:
“你好,我是广州教育局的主任,我姓王。”
“我可以称呼你为王科长吗?”(主动核对)
“叫我老王就行。”(修正)
再举个栗子:
“你好,我是龙天集团的总经理,我姓林。”
“原来是林总,(停顿观察),你好你好。”(隐藏核对)
核对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对方希望的称呼,核对错了不可耻,不核对才可耻。在某些人看来,保持对职位的强调是习惯,或许在另一些位高权重的人眼里,职位称呼会对获取信息造成阻碍,因此务必核对。
2. 自我暴露:赤裸裸的展示
在第一次引导力课程中场休息时,我和老师在户外抽空来根烟,刚坐下他就说道:“你觉得今天的内容有收获吗?哎呀,像我这么腼腆的人,紧张死了。”我脑海里立马弹幕出“去你大爷的”,表面上又乐呵呵地附和。然而在我不经意间,场域悄悄改变,接下去聊天的过程顺畅得多了。
稍稍贬低自己,或者透露一些关于自己不为人知的信息,都是在做自我暴露。有一个朋友在做工作坊引导时,永远都可以在过程讲1、2个关于前女友的段子,信手拈来,捧得大家或哈哈大笑,或目瞪口呆。
本质上,自我暴露就是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甚至放到显微镜下。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这就是信任开始建立的标志,而对方以同样的自我暴露水平做出反应,成为接受信任的标志。自我暴露往复交换,直到双方达到满意的水平为止,于是,人际间的亲密关系就逐步形成了。
这一招对引导者要求很高,不合时宜的自我暴露将让气氛进入尴尬,熟练掌握的自我暴露才是场域构建的催化剂,更神奇的是,沟通过程中不满的情绪也将得到安抚。
3. 请示领导:主动放弃权利
在谈判的场合里,我们往往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权利,可以以更优越的条件参与,因为这似乎意味着更容易达成交易。其实不是,当我们宣称自己拥有最终决定权的时候,已经把自己放在非常不利的位置,对方知道只要说服了你,交易便达成。而当你表示结果需要“请示领导”时,他将意识到只能用更努力的方式说服你,拿出合理报价,你才愿意去说服你的上司。但是你也不能直接说你需要请示领导,那对方将希望直接跳过你,直接和你领导对话。因此,这个领导必须是一个模糊的实体,可能是你的董事会、管理层,如果你就是老总,那也可以“请示”业务对应负责人。
如果自己面对的是这种套路,那要怎么应对?
- 谈判前提前解除对方诉诸最高权威的可能,可以多问一句:“如果报价符合你的要求,是否今天就可以做出决定?”如果是的话就阻断请示领导的可能。若凑巧面对到自我意识强的人,可以问:“如果你把这份报价单给上司,你觉得他会批准吗?”他可能会骄傲地说:“我不需要征得任何人批准。”
- 如果对方说:“我需要请示我的领导”,优秀的谈判高手会激发对方自我意识,例如微笑问:“他们通常会听从你的推荐,是吗?”
- 同样可以问对方:“你会向他们推荐我的产品,对吧?”请求对方做出承诺。对方很可能会答应为你争取,从而得到对方的间接承诺。
4. 人格面具:你想要的都给你
人格面具(persona),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指人们只向公众展示部分人格,更为重要的部分隐藏在面具后面,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
激活人格面具,听上去非常厉害,实际上是我们常用的沟通套路:表扬。人们会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人格面具一致,给予别人好的印象。但是当你为他戴上本不属于他的面具时,他也可能欣然接受,并作出呼应的行为。
举个栗子:
当你需要一个平时不相熟的同事帮你时,可以招呼他说:“帅哥,大家都说你为人超赞的,能不能一起搬个东西?”这句话激活了同事“人品好”的特定人格面具,即使他一点都不乐意,也可能会答应帮你。
5. Yes and…(是的,而且):一切场景皆是舞台
在剧场里,演员需要对在场任何一个人说出的话立刻给出回应,允许任何的即兴发挥。“Yes and…”便是即兴剧场的核心,使用这个句式来回应别人,不是“Yes,but”、“No”或者“Why”,而是同意别人,继续下去。在剧场里,“Yes”是指要让对手提出的内容成为舞台事实,而“And”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内容延续。在沟通中,先肯定对方,再接上“and”的部分,像“另外”、“再者”、“接下来”等等,在不伤害情感的前提下,让话题延续。
举个栗子:
“我们去吃炸鸡吧。”
“不行,我们又没有啤酒。”
“我们去吃炸鸡吧。”
“好啊,我们还可以再要多一份牛排。”
再举个栗子:
“我觉得你的报告写得不错(Yes),但我看不到想要的数据总结部分。(But)”
“我觉得你的报告写得不错(Yes),接下来(and),如果补充上数据总结的部分,会显得更完整。”
将场景从舞台平移到生活中任何一个沟通场合,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应答句式。
6. 选择问题:撒对的网捞对的鱼
沟通都是在问答中进行的,没有好的问题,就没有好的答案,自然问题也无法得到精确的解决。学会问问题,沟通就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的类型总结出来有以下三种:
- 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是特定的,答案已经被限定在一个很窄的区域,因此得到的都是坚决明确的答案,类似“是”、“不是”或者具体的数字信息。如果你需要了解某个具体指标的话,非常有用,但是容易话题中断,被迫进入下一个话题,更像是让对方在进行澄清。
举个栗子:
“你孩子上大学了没?”
“你今年年终奖拿了多少?”
“你们公司今年还请人吗?”
(够了,求你别问了。)
-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的问题对应的是没有标准的答案,类似用“how”、“why”之类开头的问题。使用开放式的问法可以激发用户的思考与讨论,从而帮你获得更详细的答复,难点在于,问题若设置不当会漏掉潜在的有用信息。
举个栗子:
“关于这个事情,你们有什么想法?”
“你们打算怎么解决活跃度下降的问题?”
“还有其他问题吗?”
- 策略问题
如果你希望对方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形式,那就把对方当成专家,把对话引导到一个比较深层次的地步,逐步揭示你能够如何帮助他的全部内容。
举个栗子:
“请告诉我下,现阶段CRM的业务是如何进行?”
“那你们打算如何处理关于包装的投诉日趋上升的情况?”
“能分享下创业初期,团队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吗?”
“人齐了后又怎么进行分配股权?”
策略问题往往能够获得一些细节的启示,帮助把产品定位在对用户更来说更好的选择上。通常我们可以用这些短语开始:“告诉、分享、探索、帮助我了解……”。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策略,最有效的三种问题组合:封闭式问题发现数据指标,开放式问题发现更多细节信息,策略式问题提供一个较高层次的交流背景。
7. 平衡:为少数派找发言人
平衡指的是场域的平衡,一群人在沟通时候,往往会忽视发声少的人,而听从发声多的那部分。然而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少数派,他们也需要代言人。平衡的目的很简单,我们需要为沟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举个栗子:
当一群人在决定中午吃什么时,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往往就有一两个地点被大家都同意通过,在其中其实还有人并未完全表态,但是不会有人关注到他。这时候不妨问多一句“你想去刚刚说的这个地方吗?”同意的话皆大欢喜,不同意的话,你正在做一件很棒的事情。
8. 肯定感受:我在努力穿你的鞋子
最难处理的放在最后。
沟通中最怕遇到的大概就是极端的情绪,无论愤怒、忧伤、抓狂,甚至是大喜,都会让人感觉难以应付。当有朋友对你大声哭诉时,你能做些什么?
- 聆听。通常我们会着急问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认为这是聆听需要的姿态。其实我们需要做的是用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把自己内心所想放在一边。安慰的艺术,不止在于“恰当时说恰当话”,还有“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
- 不否定感受。请别说“不要哭”,这句话基本在否定对方情绪,这是把情绪强压回潜意识中。让对方停止哭泣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他的,为了他好,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让对方哭到够、哭到爽。
- 肯定感受。这是一个流程,我们从允许对方的情绪产生开始,接纳它,再到反馈环节说出来。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很难受”,并且最好把理解对方的原因说出来,例如“我知道你很难受,我以前也有过……”,但是千万不做对比。同样的,你也可以在对方阐述完感受后,问他说:“……(现状)觉得很不舒服吗?”或者反问说:“……(反现状)会觉得舒服吗?”共情是很高深的引导技巧,一定要慎学慎用。
- 如果你实在没话聊时,可以说:“我知道你真的很难受,是那种我都体会不了的难受。”然后默默等待事情发生。
9. 简要复述:用我的嘴,讲你的话
优秀的主持人,大多把简要复述练得炉火纯青,你看到的是他在现场串场引导流畅自如,看不到的是台下苦练的记忆与总结能力。简要复述,说白了就是简要地总结对方说过的内容。
场景1:
在对方说了一匹布那么长的内容后,进行简要复述,帮对方理清刚才对话的机构,并复述给对方进行核对动作:“刚刚我说的对吗?”既保证了没有遗漏对方语言中的关键内容,又帮自己重新梳理一遍,从输入转为输出,在下面的对话掌握话语权。
场景2:
当对方滔滔不绝,陷入无我状态时,插入对话进行简要复述。会议中遇到话匣子,尤其是干货不多来来回回都是那几句的话匣子,初级引导者会碍于颜面,想着让他多讲一会,结果收不回来。直接打断显得不礼貌,简要复述却营造出一种你在帮对方总结的氛围。一句简单的“你刚刚说的意思是这样子吗,……”,拿回话语权,核对完毕顺利进入下一个话题。
如果说收集想法是赋权,那么简要复述就是赋能。精炼的总结穿插组成的对话,质量往上走了几个层次。
于我而言,简要复述更是在破我执,破除自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便是不做过多的干预,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生,不止是能让大家一起把事情给做了,而且觉得都是自己功劳。这才是引导者的原则,也是一次成功引导的体现。
三、学在岸上,游在水里。
李善友在自己书里讲了个故事,做老师时很多学生下课后经常问他课上讲的方法有没有用,这让他很恼怒。最后他只能一次次告诫学生:“无论我讲得多有趣、多么有用或者多么有道理,这时还是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有你按我说的做了,对你来说,才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沟通从来不是看出来的,是实打实用嘴和心练出来。请选择本题目下所有答案中你觉得最有兴趣的一点,抓住你右手边那一个人,开始训练吧。
(感谢:杨天颖老师、董志文老师、刘妍老师;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