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阅读专刊(3)(2020年12月25日)
11-12月读书心得
第三组
1《数学教师的语言》读书心得
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 陈 钦
通过对《数学教师的语言》的认真阅读,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其说话艺术上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打磨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语言。教师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语言的进行中施教的魅力。
首先,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这句话如果说成“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学了。还有诸如“26这个数字”这样的话也不科学,因为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9这10个数字,26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数字。书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比比皆是,而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的语言不能随便和过多的口语化。
其次,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这样更能让学生主动的学,而不是教师主动的教 。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如果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跟随你,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本书中强调,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一种信念:用一生的时间去打造自己,锤炼教育教学语言,立志成为一个讲究审美与教育艺术的教育家。让我们把文化、思想和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的理想、信念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语言,因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武器、工具,是用来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2 读《文化苦旅》有感
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高 琳
家中书柜里放置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爱人上大学时购买的,算起来也有近20个年头了。若不是我们共同体阅读书目清单将此书列于其中,我怕是还没打算要将它拿起来品读。但往往人与物之间也是有缘分的,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就在这种看似“为了完成任务”中开始了……
在一个比较闲暇的夜晚,当我以以往翻阅任何文学作品的心情翻开这本书时,仅仅只是作者自序开始的几行字,就让我的内心瞬间端肃板正起来。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多么智慧的话语啊!就像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墓志铭上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成长。多重年龄的重叠造就我们多样的性格、多变的思想,从而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以及生活状态,生命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除了这种透悟人生的大智慧之外,作者对词语的运用更是令我钦佩至极。以至于在品读过程中,我丝毫不想、不会、更舍不得一眼扫过,因为我深感,这样的阅读就是对作品的亵渎。这样的感觉,彷佛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当你吃到一种美味品时,只会细细地品味而绝不会一口吞下。
讲到敦煌莫高窟,由于乐樽和尚播扬自己的奇遇以及第一个石窟的开凿,一个个石窟就在能工巧匠的手下逐渐活灵活现。于是,在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无量度的才情充分地体现了莫高窟的“有容乃大”、包容性!而空灵灵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莫高窟在浩瀚荒漠中孤辽、悲寂,但又因浓浓地吸纳了无度量才情却是丰盈的、胀鼓鼓的!
在“沙原隐泉”这一篇章中,作者描述自己爬鸣沙山时的感受,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就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对于这种感受我是感同身受的。就在今年暑假里,有机会去了敦煌,爬了鸣沙山。为了目睹沙漠清泉的全貌,游客不得不爬上那高高的沙山。景区安装了木爬梯,但由于游客爬爬停停,心急的我将双脚从木梯上挪开,打算直接踩着沙子往上爬。沙子的确细软,如果不走动的话踩在里面会很舒服。但只要一用力,温柔的细沙又以另一种面貌示人,让人有种陷入沼泽很难逃出的感觉。看着旁边一个个小人儿往上跑,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索性跑起来,不跑还好,跑起来后你会发现再怎么使劲几乎跟原地不动差不多,感觉后面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拽着你……停下来后,静了静心,试着步履轻盈地走了几步,咦,竟然比较轻松地爬得更快了。
突然发现,不管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有时的相处之道是何其相似。想到有次七岁的儿子给我讲了一段话:“妈妈,如果爸爸有时说话大声了,你不要大声地回应他,他如果再大声,你还是不要回应,他就不会再大声了。就像我们上幼儿园时,每天午睡有个小朋友都会吵吵闹闹,我们老师告诉我们都不要理他,这样,他一个人喊着喊着就会觉得没意思了,也就不会再喊了……”是啊,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刚”都能以“柔”相待,结局或许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呢。
读《文化苦旅》,于我而言,实则是一场文学作品的甜蜜之旅!
3《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读后感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 刘元生
最近接到邀请,要在德育研讨会上发言,虽然做班主任工作已有10年之久,但是要在众多老师面前谈经验我还真是心里没底,所以买来了《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这本书,想取取经。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欲望显示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的秘密在于解放心灵,在于尝试着放弃自己的控制之心,渐渐地,你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自己。
这本书没有深奥的道理,全都是以一个个案例娓娓道来,我感动着,思考着,对照自己检查着。全书共分为6大板块,分别是“梦想”“解放”“真诚”“照耀”“信任”“自然”。
1.不能给人梦想和希望的学校绝对不是好学校,不能给人梦想和希望的班级不是好班级,不能给学生梦想和希望的学校不是好老师。每个孩子都会是一朵向阳花,作为教师,每时每刻都要给学生梦想和希望!
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适时给学生一份宽容,无疑是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去理解身边的人,从中也懂得了感恩、尊重与成长。
3.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孩子们能感受到的。教师之爱应是透彻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是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制的爱。
4.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培育孩子们心中的太阳,教育就是 用自己心中的阳光去照耀孩子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从而孕育出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去照亮自己和别人,去照耀整个世界。
5.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点燃内心的希望。
6、不要为孩子设定统一的成长标准,不拿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比较,接受孩子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这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
书中不光是这些教育故事,也给出了一些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例如“微型共同体”,我认真阅读了之后,结合班级实际探索并实施了“班级小组管理制”模式,效果显著。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们给他们希望和梦想,用心灵感应对话,用心灵感召!
4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最新教育随笔选》有感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 梅超
《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最新教育随笔选》是朱永新教授将自己的随笔分类整理后出版的一本书。本书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收集的是朱教授关于宏观教育问题的思考;第二部分“为什么阅读很重要”是朱教授关于阅读问题的一些主张;第三部分“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是朱教授记录了那些感动过自己的人与书。曾经有人采访朱教授问他:“你工作如此繁忙,还能够坚持读书,写博客?”朱教授回答:“只要是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一定会找到时间的。”朱教授每天坚持阅读和写作,这本书中的随笔是他从近几年完成的约100万字的文章中选出的。感叹朱教授那惊人的毅力!书中的很多有关教育的观点都能使我产生共鸣。
我今年正直初三毕业班。由于中考的普高录取率逐年降低,很多学生面临无法上高中要选择职业学校,但职业学校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生源文化水平比较低,很多专业技术也不能真正的掌握,基于这个现实,我经常无法耐住性子“静待花开”,总是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但是效果不甚理想。读了《校园里需要什么样的成功观》这篇随笔,让我特别有感触。随笔中写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勉励学生的话。还有一些类似的创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上人”的成功观里,蕴涵着如下假设:首先,这种成功观强调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有“人上人”就有“人下人”,职业也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学校可能过早地让一部分学生提前享受成功以及由此带来的优越感,而让另外一部分学生感受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耻辱感。其次,这种成功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绝对竞争。在现代社会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但是“人上人”的成功观是摒弃合作的,片面强调竞争。再次,这种成功观强调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和这种成功观相映出现的是各种各样的虚无主义的享乐哲学,消费主义蔓延校园,这种成功观培育出来的大多数是失败者,真是令人遗憾的错位。
成功是什么?成功的定义:应该是指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不仅仅是考试的潜能,而是人的多元智能),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拥有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的能力,是指一个人保持生命的丰富性,在多元价值观之下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教育不是教育工作者洞悉了教育的全部真相之后的高调“布道”,而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生生不息的对话。
朱教授在书中的很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在学校中他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老师指导下的读书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可以是一个幸福的人。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自我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当然,教师要达到这种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了。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教师可以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5阅读《教师如何做课题》有感
西安第二外国语学校张汝凡
古语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充分的教研能力,研究教学育人之道,生成研究成果与同行交流分享。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必要工作和重要任务,一位好的教师也必是一位好的教育教学研究者,躬行实践,以研促教。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从事教学科研是必须经历的过程。首先从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入手,进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研究水平会得到不断提升。而近年来,教师已开始走向课题研究,《教师如何做课题》一书正是指导教师掌握课题研究方法和技能的一个优秀的助手。该书作者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本书内容共分十章,每一章又分别从几个方面对本章主要内容做了详细而有针对性的阐述。大多数章末都附了完整的案例,并且从第二章到第九章,在阐述各项内容时,都有相关案例的细致分析及点评。
例如,在第二章筛选研究问题中,作者说明了问题与问题域的区别,并指出,“要把问题域中的具体问题作为选题对象和研究对象”。“在选择问题时,需要辨别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案例2-2,对真问题与假问题举例,说明教学科研要研究真问题。在确定研究课题中课题的表述部分,作者分别列举了21个案例,并逐一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如何对课题名称作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对课题进行论证,最后才能确定研究课题。
第三章阐述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分为课题价值分析、内容分析、操作分析三个主要内容。作者对每一个内容又分为几个小问题进行了论述,共列举了19个案例。在概念的界定中,作者指出,“研究就是要对概念进行定义而不是描述”。“在课题研究时,需要对核心概念做出界定。”“界定核心概念时,一般需要介绍概念的一般义和特指义。”在申报书中有一项内容是“国内外研究现状”或“文献综述”。“研究现状既包括自己所做研究的现状,也包括他人所做的同专题研究的现状,特别注重的是他人研究的现状。”此外,在本章阐述研究步骤时,作者明确说明“研究步骤的写作一定要把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等写清楚。”
在第四章如何成功申报课题中,作者重点阐述了课题申报书的写作;第五章说明如何做好开题论证会;第六章如何实施课题研究,着重讲解了如何处理研究资料;接下来面对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报告是十分重要的材料,作者分别从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今后的设想等方面指导读者进行写作。在如何撰写结题报告这一部分有四项主要内容,分别为结题报告的结构、结题报告的撰写、写作规范与结题报告的修改。作者不但通过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而且制作了多个表格,将问题表现、修改策略及修改案例进行对比,清晰地呈现了结题报告中的有待修改的问题及修改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最后两章,作者对如何做好结题工作和如何推广课题成果分别进行了论述。
这本书已经是我第二次阅读了,它就像一个友人,指导我不断深入思考课题研究方面的问题,不断探索实践,提高自己在课题研究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近几年来,我校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每年都会为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课题,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也连续主持完成了两项校级课题,今年申报了新的校级课题和省级课题,这也有赖于《教师如何做课题》这本良师益友的帮助,促使我的教科研能力不断获得成长。
未来的我,要继续潜心学习,勤奋钻研,开拓创新,不断丰富自己,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与研究之路上走得越来越好。
6 读《班主任基本行为规范实例与导行》心得体会
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 张红梅
最近阅读了《读班主任基本行为规范实例与导行》,这本书每一个小主题都由三部分组成,案例导入,理论分析或分析,实践导行。既从理论上分析该怎么做,又指出实践的方向和方法,很值得一读。书中提出了让师爱的阳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扉,在师生交往中,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师爱,要厚爱特殊生、博爱中间生、严爱高材生、偏爱后进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感受到一个教师发自肺腑的爱。其中的给学困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进生更多偏爱给我的启发很大。
现实生活中后进学生受到更多的批评,歧视,甚至是嘲讽,他们比一般学生需要更多的更真挚的师爱。因此,教师常常要倾注更多的师爱,从方方面面偏爱后进生。
一、偏爱体现在日常小事中
小事上体现爱往往最真切。后进生平时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渴望受到表扬和关怀,老师要对他们多留心观察,及时捕捉他们的优点并给予鼓励。
二、偏爱体现在课堂上
课上提问教师要尽量设置多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答,特别要专门设计一定量的问题给后进生,等他们回答完之后,要表扬鼓励,使他们经常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偏爱在作业批改中体现
后进生的作业可能会错误百出,老师应尽可能的当面批改,既要指出不足,又不能使他们灰心,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还让他们清楚怎么改?教师还应时常给他们开小灶,帮他们总结规律,教会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偏在集体活动中体现
集体活动最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自信心和上进心,老师多让后进生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提供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参加比赛和各种集体活动时,老师用尽量亲自去看,给他们呐喊助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心和他们是贴在一起的,激励他们树立拼搏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我将以上观点付诸行动,效果非常好。我带的班级有一名回族男孩,数学基础比较差,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但是他又有学好数学的想法,我就注意观察这个小孩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看见他给班级扛了一桶水,我就表扬他热心,肯吃苦。听别的老师说他在家带妹妹、帮父母做生意,我就表扬他勤快能干有孝心。平时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给后进生留一些表现的机会。遇到简单问题时,他就抢着回答,我就把这个机会优先给他,如果回答正确,我及时鼓励,如果不正确,我就慢慢的引导他,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和在黑板上板演的机会。批改作业时,如果他的作业有错题,我就把他找来当面讲解,直到他明白为止。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劲头更足了,成绩也有所提高。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老师全身心的爱护、关心帮助后进生,做学生贴心人时,师爱就产生了巨大的教育力量。让我们一起携手关爱后进生,帮助他们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