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1916.10-2019.01)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2021年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说起甲亢,您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突眼”“大脖子”形象?甲亢不仅有损外观形象,严重扰乱生活,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一、邓铁涛教授论甲亢
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简称,临床以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悸、急躁、易激动等代谢增高、神经兴奋症状群为主要表现。中医虽无甲亢相对应的病名,但因中医称甲状腺肿为瘿病,故常常把本病亦归入中医瘿病的范围。然而,据其临床症状特点来看,似还涉及到中医之心悸、不寐、郁证、汗证、痰证、虚劳等内伤杂病的范围。盖古人有“痰为百病之母”,“痰生百病”,“百病多为痰作祟”之说法,朱丹溪更是强调杂病论治以气血痰郁为纲。
根据本病以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这一主要病理特征,结合历代医家有关瘿病、痰证的论述,以及程氏消瘰丸的组方用意的启示,参以长期的临床实践,邓老认为甲亢主要应从痰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兼情志刺激,内伤饮食,或疾病失治误治,或病后失养,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所涉及的脏腑虽多,但其证候特点仍属实虚错杂、本虚标实。
本虚多为阴虚,渐至气阴两虚为主,故见形体消瘦、乏力、多食易饥、畏热多汗、手颤、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标实则为痰凝气结,郁久化火,而表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紧张、惊惕、健忘、失眠、烦躁易怒、多语多动等症,从而形成气阴两虚、痰瘀阻络之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之证。
辨证论治
根据以上的病因病机,对于本病的治疗应以益气养阴、化痰散结为主。故用生脉散合消瘿丸加减化裁。
基本方: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山慈菇10克,浙贝10克,玄参15克,生牡蛎3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
方中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以治其本;配合程氏消瘰丸(玄参、浙贝、生牡蛎)以祛痰清热、软坚散结;白芍、甘草滋阴和中;山慈菇功能祛痰散结,为治甲亢必用之药。
加减法:肝气郁结者,宜疏肝解郁,合四逆散等;心悸心烦、失眠梦多者,宜养心安神,选加熟枣仁、夜交藤、柏子仁、远志等;烦躁易怒、惊惕健忘者,配合用脏躁方之麦芽、大枣等;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等;手颤者重用白芍、甘草,或配合养血息风,用鸡血藤、钩藤、首乌等;突眼者加白蒺藜、菊花、杞子等;胃阴虚者加石斛、淮山药等;气虚较甚者加黄芪、白术、云苓、五爪龙等;肾虚者合用二至丸或加菟丝子、楮实子、山萸肉、补骨脂等。
合并症的处理:甲亢合并肝炎者合用四君子汤加珍珠草、黄皮树叶等;甲亢伴贫血者在原方基础上酌加养血之品,如首乌、黄精、熟地、阿胶等;合并重症肌无力者则在重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配伍玄参、浙贝、牡蛎、山慈菇等祛痰散结之品;合并糖尿病者宜在原方基础上合用六味地黄丸并重用淮山药、仙鹤草、玉米须等;合并闭经者在原方基础上选加王不留行、晚蚕砂、牛膝、益母草等通经药。慢性甲亢性肌病见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党参、白术、五爪龙、鸡血藤、千斤拔等;甲亢性肢体麻痹者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加威灵仙、豨莶草、木瓜、老桑枝、桑寄生等。
由于甲亢属内分泌系统方面疾病,病情顽固,容易复发,因此,治疗必须持之以恒,临床治愈后仍需坚持服药半年,以防复发。对于已经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的患者,应在中药显效以后才开始逐渐减量,切勿骤然停药。对于出现甲亢危象的患者则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综合处理。
避免诱发因素:甲亢的发病虽然与遗传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是否出现甲亢的症状还和一些诱发因素有关,如感染、精神刺激、外伤、过度疲劳等。因此,应帮助病人注意保持精神愉快,以防情志所伤,说服家人对患者予以理解和谦让,避免病人情绪波动。慎起居,避风寒,预防感冒,避免过劳。饮食上宜多吃高营养食物和蔬菜、水果,少吃辛辣食物和含碘多的食品如海带、海虾、海鱼等,少喝浓茶、咖啡,不吸烟,不饮酒。
二、甲亢治验二则
甲亢并周期性麻痹
梁某,男,28岁。2000年9月2日初诊。
主诉:心慌,气促,多汗,双下肢无力1月。
病史:缘患者近2年来时有咽喉部肿胀感,心慌,失眠,气促,怕热,多汗,口渴,疲倦,头晕,体重下降,伴肌肉酸痛,双下肢无力,活动后诸症加重,休息后减轻,并呈周期性发作,因工作繁忙,未予重视。至今年8月份,因情绪紧张病情突然加重,先后到广州两家医院诊治,24日不能行走被收入院,诊断为“甲亢并周期性麻痹”。
当时检查记录:神清,颅神经(-),痛觉对称,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肌力Ⅰ级,双巴氏征(-),腱反射减低,甲状腺肿大Ⅱ度,心率124次/分,手颤(+),血生化:钾2.2mmol/L(参考值3.5~5.5mmol/L),T38.5nmol/L(参考值1.2~3.4nmol/L),T4309nmol/L(参考值54~147nmol/L)。急收入内分泌科。住院1周,进行多种仪器检查,每天静脉滴注以及口服大量西药(药物不详),前后花费近万元,症状未见好转且副作用大,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病人难以接受,经朋友介绍来我院求治中医。
诊见:形体消瘦,神疲气短,四肢无力,肌肉酸痛,颈部粗胀,肢体震颤,心慌心跳,潮热汗多,消食善肌。舌淡红,边有齿印,舌苔厚腻,黄白相兼,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属“瘿病、痿证”范围,辨证气虚痰浊,肝郁,脾肾不足。用温胆汤合强肌健力饮治疗。并嘱暂时停服西药。
处方:竹茹10克,枳壳6克,橘红6克,胆星10克,云苓15克,北芪30克,五爪龙30克,太子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山慈菇10克,甘草5克,生牡蛎30克。3剂。
加服 “甲亢灵”。日常饮食嘱咐少食寒凉,多吃豆类(绿豆除外)。
二诊(9月6日):服用中药后症状大减,心慌气短,失眠多汗消失,全身情况改善,肢体震颤减轻。检查双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仍低下,舌淡红,苔白厚,脉细数。效不改方,山慈菇量加大至15克。7剂。
三诊(9月13日):偶有心慌心跳,口干,但睡眠转佳,肌肉酸痛消失,颈部发胀感减轻,体力增加,面有光泽,双上肢、下肢肌力均Ⅴ级,腱反射稍低下,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考虑甲亢病人容易出现内热,且四肢肌力已经恢复,去北芪、五爪龙,加淮山药20克,石斛15克,薏米20克,并申请甲状腺功能五项复查。
四诊(9月20日):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已经能够上班工作。继续守上方,加山萸肉15克。
五诊(9月27日):甲状腺功能五项数值,均在正常范围。患者精神佳,体重增加,肢体无震颤,颈部甲状腺基本回复正常。为巩固疗效,仍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现仍中医中药治疗,甲亢无复发。
按:该病例乃是其学生效仿邓老温胆汤、强肌健力饮之经验及理论而临床取效。邓老温胆汤应用范围很广,西医多个系统多种疾病凡属中医辨证为气虚痰浊者均可加减使用。甲亢并周期性麻痹,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以咽喉部肿胀,心慌,多汗,伴双下肢无力,肌肉酸痛为主要表现,结合血钾、T3、T4、心电图等检验结果确诊。
中医认为属于瘿病、痿证范围,其病理机制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足以化生津液,聚而生痰,结于颈部而成瘿病;脾虚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四肢肌肉失其濡养,双下肢无力,肌肉酸痛,发为痿证。周期性麻痹病有宿根,数月呈周期性发作,与中医肾有关系,临床观察多为肾阴不足。患者初诊时双下肢无力,身体消瘦,以痿证表现为主要矛盾,故在处方用药时必加黄芪、五爪龙,该两味药是邓老强肌健力饮主药。
颈部粗胀,肢体震颤,心慌心跳,潮热汗多,消食善饥,舌淡红,边有齿印,舌苔厚腻,黄白相兼,乃肝郁脾虚痰浊内生表现,故以邓老温胆汤为主方,加减用药,其中山慈菇是治疗该病专药。病情稳定后,又须补肾以防其周期性麻痹一再出现,山萸肉补肝肾之阴,石斛养胃阴,薏苡仁祛湿,上三药适合岭南人阴虚湿热之体质。除痰益气,治其相关之肝、脾、肾三脏,故能收效,可见名老中医之经验可以重复,其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本病案马小兰整理)
甲亢性肌病
梁某,男,35岁。
因双手震颤,汗多,心悸2年,四肢无力3个月,于1988年6月2日来院求治。询问其病史,自1986年发现双侧眼球向前突出,同时感觉怕热,多汗,心悸,情绪易激动,在外院诊断为“甲亢”,服他巴唑等药治疗,上症稍有好转。但最近几个月渐渐出现四肢无力,以至双上肢无法上举,双下肢蹲立困难。
体查见,体温36.6℃,脉搏92次/分,突眼征阳性,眼球活动受限,双眼睑闭合不全,双侧甲状腺轻度肿大,随吞咽上下活动。上肢近端肌肉萎缩,以三角肌最明显,双上肢肌力Ⅲ~Ⅳ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腱反射存在,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
为明确诊断,即进行新斯的明试验,结果阳性。肌电图检查为“肌源性损害”。诊断为:①甲亢性肌病;②重症肌无力并甲亢?予溴吡斯的明、甲亢灵等治疗一年多,因患者出现腹泻等胃肠反应,而于1990年后停用一切西药,转由邓中光医生治疗。
邓医生辨证为脾肾虚损,肝气郁结,予强肌健力饮为主而加减,主要药物方如下:北芪90克,五爪龙60克(或牛大力60克,千斤拔60克),白术30克,党参30克(或太子参30克),当归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山慈菇10克,玄参10克,甘草3克,陈皮3克。
若兼外感,加豨莶草、青蒿、千层纸、玄参、胖大海等;若咳嗽痰黏,加浙贝、薏苡仁以化痰,或以三蛇胆川贝末冲服;若烦躁失眠,或夜寐多梦,加熟枣仁养心,夜交藤安神;若口干口苦,加石斛以养胃阴;兼见肾虚加山萸肉、杜仲、关沙苑、菟丝子等。
患者两周看一次门诊,坚持治疗10年,至1999年7月,萎缩的前臂肌肉得到康复,四肢肌力Ⅴ级,肢体无力等现象消失,颈部粗大、突眼、心悸、汗多等症状明显好转,可以坚持正常生活工作。
按:本病之诊断,原为甲亢性肌病,后因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考虑重症肌无力并甲亢。西医诊断虽然不很明确,但根据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大、突眼、双手震颤、汗多、心悸、烦躁易怒,同时兼见有四肢无力,尤其上下楼梯、蹲坐起立困难,肌肉萎缩等,可以按照中医“瘿气”、“痿证”进行辨证。本病中医认为脾肾虚损,肝气郁结,病位在肝、脾、肾三脏。
甲亢为虚实夹杂之证,与肝脾两脏关系最大。肝喜条达,主疏泄,主情志活动,开窍于目,其经脉循行两胁、颈部两侧。若精神焦虑,肝气郁结,痰浊内生,上扰目窍,阻滞经络,则眼球突出,颈部气结成瘿。甲亢为慢性病,日久耗伤肾气、元气,肾气、元气者,真气也,非脾胃之气不能滋生,故与脾胃之气异名而同类。
肝气郁结,病久及脾肾,肝、脾、肾三脏同病。肝阴不足,肝血不能濡养筋脉肌膜,造成筋脉痿软无力;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弱,生化之源不足,气少血虚不能充养肌肉,故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眼球瞳仁属肾,肾虚则眼球转动不灵,眼睑闭合不全。根据《内经》“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补脾益肾理肝为治疗大法,故主方用强肌健力饮,加山慈菇、玄参、浙贝母等理肝除痰散结。本方黄芪、五爪龙用量要大,方能有效治疗虚损性肌病。
(本病案由李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