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肝胆综合症是继草鱼出血病之后又一预防和治疗难度都较大的草鱼疾病,但草鱼肝胆综合症的普遍性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大大超过草鱼出血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力图对草鱼肝胆综合症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本文让渔民比较全面地了解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形成原因、发病特征、防治难点,启发渔民正确理性地看待药物治疗的作用,自觉地在养殖生产中规范自己的养殖行为,规避不利因素,运用好调控、保健、预防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现有养殖模式下的草鱼死亡风险,实现丰产丰收。
迄今还未见关于草鱼传染性肝炎的报道,那么,草鱼肝胆综合症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从近30年来池塘养殖模式的变化中寻找答案。
在湖北地区,过去的池塘草鱼养殖模式是:鱼苗培育:单养,5月初,一般按10万尾/亩左右放养草鱼苗,经过20d左右的饲养,体长达到3.3cm左右,即为夏花鱼种(俗称“寸片”)。鱼种培育:以单养为主,一般按2000-30000尾/亩放养夏花鱼种,经3-5个月左右,饲养成体长10-16.6cm左右的秋片(秋季称秋片)、冬片(冬季称冬片)、春片(次年春天称春片),如果要养成体长16.6cm重50g的大规格当年鱼种,夏花放养量不超过5000尾/亩。鱼种亩产100-200kg。二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多品种混养,投放规格50-100g/尾的草鱼种,年底一般达到0.75-1kg/尾,规格250-500g/尾的二龄草鱼种,年底可达2kg左右。6-7月,还在成鱼池中,按200-300尾/亩套养规格12-14cm的鱼种(30尾左右/500g),到年底可收获250g以上的二龄大鱼种,再转入下一年的成鱼养殖,按70尾/亩左右放养,到下一年底可长到2kg /尾左右。成鱼养殖混养亩产500kg左右。从鱼苗养到成鱼,需三年的养殖周期。从鱼苗到夏花阶段,采用混合堆肥法或豆浆培育法等方法培育夏花;从夏花至鱼种阶段,以投喂芜萍、浮萍、水草、陆生嫩草、蔬菜为主,适当补充饼粕一类的精饲料;成鱼养殖阶段,以喂黑麦草、苏丹草为主,适当投喂饼粕、大麦、小麦等精饲料。
过去的养殖模式,虽然草鱼的生长速度慢一些,养成规格小一些,但它放养密度适中,关键在于基本遵循了草鱼以食草为主的天然食性和与之相适应的生长速度两个自然规律,所以并不存在由营养过剩引发的营养性疾病,即以脂肪性肝炎为主的肝胆综合症。
现在的池塘草鱼养殖模式是:鱼苗培育:5月初,按50-100万尾/亩左右放养草鱼苗,15 d左右育成夏花。鱼种培育:按1.2-2万尾/亩左右放养夏花,3-5个月育成秋片、冬片和春片,一般规格8尾左右/500g,规格大的5尾/500g,成活率达70%,鱼种亩产达500kg以上。二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成鱼养殖规格一般1.5-4kg,1.5kg以下的作为二龄鱼种转入下年饲养,混养亩产1000kg左右。从鱼苗到夏花阶段,用生物渔肥、光合菌、益生菌(EM菌)代替了传统的鱼苗培育法,生长快,成活率高,鱼体健壮;从夏花到鱼种阶段完全投喂鱼种配合饲料;成鱼养殖阶段,主投颗粒配合饲料。
正是由于投喂配合饲料,才使得鱼种和成鱼养殖单产分别比过去增长2倍和1倍以上,显示了配合饲料促进鱼类生长的最大优势。也正是从鱼种培育阶段开始,草鱼的肝脏便悄悄地发生病变,重者患上肝胆综合症,伴随整个鱼种至成鱼养殖期。
在鱼种阶段,如果饲料投喂控制得当,将鱼种养成规格在年底前控制在8尾左右/500g,可以获得较高的鱼种成活率,避免因肝胆综合症引起的死亡。但不少渔民采取从鱼苗直接到鱼种或从夏花到鱼种“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强化培育手段,到8月前育成的鱼种规格已达到250-500g/尾左右,进入8月白露前后便大量死亡,死亡时间持续到9、10月,长达1-2个月之久,500g/尾左右规格的鱼种所剩无几。
如果再这样喂下去,草鱼种会因肝胆综合症全军覆灭。好在冬天来临,直到次年2月,共4个月的越冬期,草鱼种自然停止摄食。因为不摄食,不被强迫生长,草鱼种在这个“生命驿站”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调理康复”,使过剩的脂肪和糖类逐渐消耗转化,使不堪重负的肠道慢慢修复,使病变的肝脏组织慢慢改善。是冬天救了草鱼种,所以,我们要说:感谢冬天!
次年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在充满生机和希望中,草鱼种被带入成鱼养殖阶段再一次面临新的生死考验。3-4月中旬,完全投喂黑麦草,提供给草鱼的是优质植物蛋白、粗纤维和维生素,不会加重草鱼肝脏的负担。这段时期的草鱼疾病,除寄生虫病和因外伤感染赤皮、水霉病外,很少发现直接因肝胆综合症引起的死亡。一旦进入4月下旬至5月,黑麦草吃完了,苏丹草刚生长收刈量少,青饲料青黄不接,颗粒饲料的投喂全面启动,草鱼重新摄食颗粒饲料,喂养一个月左右,好不容易在越冬期有所修复、改善的肝脏和肠道又出现病理反弹,且一天天加重,从5月至6月,进入发病的第一个高峰期,死亡的草鱼以50-500g的草鱼种为主。6月开始兼投苏丹草,7-8月死鱼情况总体好于5-6月。如果投饲过猛,到8月白露前后至9月又进入普遍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死亡的草鱼以0.5-1.5kg左右重的二龄草鱼种和成鱼为主。
成鱼跟鱼种一样,如果不是冬天到来,如果不是到年底被起捕售卖,假设我们把养殖周期延长3-5年,也会被我们一个一个地喂死。
由此可见,草鱼肝胆综合症伴随颗粒配合饲料的推广普及应运而生,是以投喂颗粒配合饲料为主的高密度养殖模式下的一种营养性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吃”出来的病。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饲料的品质,二是投喂饲料的方式。我们且不说现在的饲料配方在促进鱼类生长的同时还不能完全满足鱼类生理活动的需要,饲料原料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鱼类产生的副作用以及掺假、添加违禁添加剂、霉变等劣质饲料对鱼类肝脏、肠道的直接损害等等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只说各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对鱼类肝脏的影响。众所周知,为了人为地加快鱼类生长速度,必须提高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对于天然食性属草食性的草鱼而言,它如果每天摄入的蛋白质、脂肪过多,超出了它机体的代谢能力,久而久之由多余的蛋白质转化合成的脂肪、糖类转化的脂肪和饲料中本身的脂肪一并沉积在肝脏、肠系膜和肌肉中,尤以肝脏最甚,形成脂肪肝,造成肝脏损伤和代谢障碍,进而形成肝胆综合症,如同我们人每天过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份的食物容易得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病等“富贵病”一样。人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来预防此类疾病。鱼的整个生命活动都掌控在人的手中,人也可以通过降低饲料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控制投饲量来预防鱼类的肝胆疾病。这样一来,鱼病少了,但鱼的生长慢了,那就失去了投喂颗粒饲料的意义,渔民不答应。渔民养鱼的目的只有一个:把鱼养大好赚钱。 “长不长鱼”是他们衡量饲料好坏的最高标准,多喂料让鱼快快长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当然也是饲料厂家求之不得的。饲料生产企业不断改进完善饲料配方,与其说是为了满足鱼类生长的需要,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渔民追求养鱼高产的需要。所以,草鱼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过高又不能被草鱼充分有效地转化利用及渔民为追求鱼产量采取的强化投喂方式,才是导致草鱼肝胆综合症的主因。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形成机制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既要鱼儿长得好,又要鱼儿发病少”,是我们迫切需要破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