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风高浪急”现实的哲学追问
就新时代中国而言,2023,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道路上,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一年,当然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发扬斗争精神,从而在挑战中抓机遇、在风险中寻先机的一年。这一年,从哲学上看,有效应对“风高浪急”现实之重大考验,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客观事实与主观解释”、“宏观与微观”、“纲领与行动”、“话语表达与人民感受”、“文化与文明”的辩证关系,做正确的事情,避免犯重复性的错误。
努力以中国价值观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世界的动荡与变革,直接看来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造成的格局性变化,从根本上看是价值观的博弈,是不同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和文化传统的系统性碰撞与战略性博弈。为此,应对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统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做大做强自我,增强战略定力,而最核心的是要强化中国价值观,并使之在世界价值之林中站立起来,形成世界性影响。
世界就在那里
世界的变局并非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出现。回首人类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危机、困难和冲突,而正视这些并竭力找到解决这些的出路,正是人类共同的宿命。在乐观的人看来,对这些危机、困难和危机的每次解决,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悲观的人来说,这些危机、困难和危机的出现,是人类的劫难。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它们就在那里。
你知,或者不知,世界就在那里,变动不居。到世界中去,或者让世界到我们心间。默然接受,与汝同在。
在分裂的世界中寻找和平发展之路
疫情时代所产生的后遗症加上局部战争可能扩大升级的风险,将会加剧国际社会的分化和分裂,并且这种态势将进一步显现在人们的各种生活之中。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科技考量,还是从文化、教育考量,2022年之后的世界都必将进入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时代。国际政治秩序的重塑,军备竞争全方位、几何式增长,世界经济的政治化,科技生产的垄断化,人类思想的多样化等世界性现象必将呈现。坦率地说,当下人类社会实在很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弥合极度分裂世界的路径和方法,但是只要恢复理性,尊重人性,着眼世界性,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能够缓和矛盾,淡化分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动荡变革期走稳走实走好中国自己的路
2022年注定是世界政治历史上关键的转折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千年一遇的气候灾变还在持续。2月24日,乌克兰危机爆发,虽然表面上看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军事危机,但现在却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典型的大国代理人战争,美国、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战略性较量给国际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
2023年或开启人类三大反思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三年,有人说这是人类历史分水岭。新冠究竟改变了什么?1946年5月,爱因斯坦说过:“原子释放出的能量已经改变了一切——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滑向前所未有的灾难。”新冠病毒比原子弹改变更大,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2023年的世界将开启人性(人权)、现代性(现代化)、全球性(全球化)大反思,或引发三大叙事革命。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胜利召开了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千秋伟业的伟大征程中,迎接2023年的到来。
“稳中求进”开新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成功实现了“变”中谋“稳”。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开展治国理政,“稳”无疑是优先的考量,也是推进治国理政的前提条件,这正是我们党始终强调“稳中求进”的根本原因。行稳方能致远。“稳”已经成为中国巨轮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科学理解“稳中求进”,辩证把握好“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内在逻辑,我们就会有更充足的信心和动力,在充满希望的2023年更好地实现“稳中求进”开新局。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0多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证明,汇聚磅礴的中国力量是推动中国攻克难关、乘风破浪、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驱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人民群众的向心力是融合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的强大力量,不忘初心、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汇聚成气吞山河、排山倒海般的磅礴伟力,携手并肩朝向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
2023:为畅通祈福
在新时代,基于目前的国内国际大形势,安全畅通将是国家和人民的关切重点。中国民间素有“恭喜发财”的新年套话,其实远不及期盼来年诸事通顺,更加实在真切。畅通是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线。民众福祉,归根结底,实现安全畅通是必由之路。不畅通而求安全,难有长久安全;以畅通求安全,才有持续安全。这是百试不爽的铁律,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获得感体验。畅通是中国人民的良好愿望,更是奋斗方向。不忘2022年为渴求畅通而苦斗,祈福2023年得万事畅通而繁荣!
中国式现代化溯源
党的二十大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理论升华,集其大成,创造性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垄断”,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交往的革命与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亦应在交往现代化上破题,产出在地思想、知识和经验,并持续增进其世界意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一重要的方法论:返本开新。若将交往理解为人之在世方式——个体安身立命、我他共在和族群共同体存续的根本机制,那么中华文化于此早已积存悠远、厚实的思想遗产。我们的任务是重振传统的优秀成分,使之与马克思主义交往观和当下的交往境况相结合,为交往现代化补给历史资源。
在大历史观视野中深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而且在奔腾不息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创造、丰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都必然合乎逻辑地进入2023年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的思想视野,从而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独特的学术魅力。
大力弘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之所以能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同时“为万世开太平”,发展起一种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且充满无限活力和发展生机的文明体系,是与其守正创新的文明品格和精神禀赋密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百年伟业并呈现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胜景,也是与其守正(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对2023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充满信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对2023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作出了明确部署,其中特别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对此,我充满信心,并对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就业更加充分高质量、绿色发展基础更加扎实三点尤其期待。
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局之年。新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有力法治保障,应当把握以下着力点:坚持“三进”要求:稳中求进、全面推进、深入推进;坚持“三化”取向:法治化、现代化、中国化;坚持“三个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理论创新
2022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各种危机与考验,攻克了许多未曾遇到过的难题;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战略部署,提供了方法论遵循。“两个大局”的交织发展,必然带来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彼此认知的改变。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均由此而生。因此,未来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思考如何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的问题。
中国教育的世界眼光
2023年,中国教育依然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的主轴下迈向新的阶段,直面共同的全球背景所带来的新的契机和挑战。在新冠疫情和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对中国教育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的背景下,强调中国教育的世界眼光并不是对世界格局与形势的象征性提及,而是意味着要通盘考量如何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并安置中国教育的若干议题。
努力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提出,为中国知识界理论和学术创新,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同时,也对努力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中国经验丰富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强起来的社会总会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这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我们未来努力思考的研究方向,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今后为之不懈奋斗的最高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知识生产稳步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知识生产的问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而逐步凸显,并在中国经济总量居于全球第二位之际而更加明确和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后,这样的自主性知识生产便成为了自觉的行动,并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扎实推进。基于中国经验并沉浸于中国文化中进行的自主性知识生产,不仅要对中国现象、中国经验进行科学的阐释,也要基于中国立场而对国家间关系以及地区和全球性问题进行全面的解释,还要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行有效的解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将会极大地丰富人类社会科学的知识宝库,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重塑早期中国文明形态史观的思考
中国现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关联中国与世界的问题。重塑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态学和文明形态史观,是考古工作者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结合”的题中之义,也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方向,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才能更好肩负起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使命。
哲学研究何以面向现代化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深刻洞见,对中国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化发展一直是当代中国哲学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当我们进入新时代,迈上现代化新征程之际,应认真思考哲学应如何继续“面向现代化”,如何进一步关注和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要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资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当前,我们秉持马克思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既要对现代化道路进行建设性的思考,也要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性的批判。
在杂乱中寻大道,于无声处听惊雷
“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当代中国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时代课题。现有理论的挑战并非只是针对当代中国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也是当代世界哲学正在面对的。如何从支离破碎和繁杂紊乱中找到新的生机?在诸多“问题”中找到具有根本意义的解决之道?我想,在千头万绪中寻绎关乎根本的伦理义理和人民民主的政治哲学义理,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从“科学立法”到“科学执法”“科学司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七部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明确提出了“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政策要求,旨在进一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很显然,“科学立法”是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键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把科学精神渗透到法治工作的所有环节和领域,既要坚持“科学立法”,也要倡导“科学执法”“科学司法”,才能真正构建起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要求的全面依法治国新格局,科学和有效地发挥法治价值在治国理政中的应有作用。
2023:致力于“传统的转化”和学术的“接着讲”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阐述过他对历史的理解,认为历史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客观的历史,“好像是一条被冻结的长河,这条长河本来是动的,它曾是波澜汹涌,奔流不息,可是现在它不动了,静静地躺在那里,好像时间对于它不发生什么影响。”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则是对历史的阐释、写作、描绘。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正是在激活传统、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吗?我们只有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才能在生生不息中,发展历史,赓续历史,创造历史。历史终究是人民书写的!而我们,都只不过是人民的一员!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和特性相统一的现代化,202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新发展格局为抓手,逐步推进上述措施,我们最终一定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迈上新征程的中国经济学使命
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揭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律和完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中国经济学找到破解的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可持续之路,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为中国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创新的资源,而且也需要中国经济学探索可实施的转变策略。
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贡献更多优质学术成果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是我国在民主事业领域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在宪法学的视野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既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相勾连,又同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息息相关,既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相呼应,又同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密不可分。加强中国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创新,以更多优质的宪法学研究成果为民主法治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又以生动精彩的民主法治实践滋养中国宪法学的生命力。
为发展国家安全学科而奋斗
2022年,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征程,作为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添砖人,要着眼国际安全形势,立足国内风险现实,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全力推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行稳致远。2023年,我们要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服务国家安全话语走向世界,推动国家安全学术重点突破,实现国家安全学科长远发展。
用抠字眼精神夯实国家安全学基础
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概念很多。当前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许多概念的定义和解释常常似是而非,含混不清,总让人觉得存在着什么问题,又使人不知道问题所在,更让人难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弄清概念的执着,不能对一个概念进行长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另一个方面是缺乏必要的逻辑工具,或者说难以恰当使用各种逻辑方法和工具。这一点,在我们研究国家安全的起步阶段就注意到了。在国家安全研究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如今更是觉得只有用“抠字眼”的精神对待概念问题,才能夯实国家安全学的理论基础。
时代呼唤中国艺术学理论的“春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处于日新月异的纷繁变革之中。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用理论的武器、用艺术学的视角去解决世界、国家、民族、社会以及每个“你我他”所遭遇的问题。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中国艺术学发展。
迎接2023年的来临,加快中国式现代美学体系建设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建设,而且在中国的人文学科的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美学在中国的发展,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即现代中国经历了一个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的发展过程。新中国的美学史,可以用三次高潮来概括。第一次是1956年至1965年的“美学大讨论”,第二次是1978年至1988年的“美学热”。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的这十年,美学经历了从复兴到繁荣的变化。加快中国式现代美学体系建设,成为当下的中心任务。
一次关于现代审美的围炉夜话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北京的最高气温已降到冰点以下,但这些无法阻挡我们在线上相约、相会和相知的热情。现在的交流好比一场围炉夜话,屋外天寒地冻,屋内生起了火炉,炉子上煮着热茶、温着热酒,有着共同志趣的友人在这里相聚,海阔天空,说古论今,回顾一年过往,共迎即将到来的新年,一道探讨中国式现代审美与文艺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话题,应当是一件快意的事。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按照来稿先后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