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

体味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识记: 文化生活的特征;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本质

理解: 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力量

2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

第一框“体味文化”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和“文化的力量”三目。

第一目“文化‘万花筒’”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该目是活动导入。教材选择了《大河之舞》《科技灵光——晃圈》《长征组歌》《天鹅湖》等几组镜头,并设置了三个问题: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可以看出,这三个问题旨在拉近学生与文化生活之间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

1 0

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归类,帮助他们感悟“文化的含义”,以与下一目相衔接。该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化是无时不在的,从人成为人那一刻起,文化就与人类不可分离了;生活中,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

接着,教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指出: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加以拓展,引导学生回味校内校外的各种文化生活,如参加学校的辩论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上网,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对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活动的感受吗?”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每个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后面讲“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等内容作铺垫。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区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教材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帮助学生感悟这一道理。

第二目“文化是什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的丰富内涵。文化现象极其复杂,人们的文化生活多种多样,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既不是与文明等同的“大文化”,也不是文化部所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等狭义的文化,而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我们所讲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可以看出,我们所讲的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我们讲文化的交流、传播,讲文化的传承、发展,讲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都是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展开的。在讲清楚文化的概念之后,教材接着从三个方面加以展开。

一是说明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也就是说,文化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之能力的重要标识,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社会实践,在人类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人类文化水平的高低与人类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和大小是一致的,文化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文化具有历史性。

二是说明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修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不断体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无论创造文化还是享用文化,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三是说明人们的文化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性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展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和文化修养。应该说明的是,人们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等同的,文化水平很高并不说明道德水平一定很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不意味着道德修养水平一定很低。

第三目“文化的力量”,主要从精神力量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个人成长和一个民族、国家

11

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这是全书展开的一个重要维度。设置《文化生活》,对学生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力量,自觉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体说来,这一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二是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三是文化的力量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

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文化的作用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离开社会实践,文化的作用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教材指出,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学习重难点】 文化的力量

【高考考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力量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

文化“万花筒”

情景探究一: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的性格;等等。

问题探讨:文化生活有什么特征?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文化是什么

情景探究二:阅读教材P6~P7,问题探讨:

(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文化就是知识,这些说法对吗?

不对。

(2)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

内涵:“文化”是相对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理解: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如文学作品、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

③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3)请概括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但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情景探究三: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问题探讨: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文化是一中社会精神力量。

(3)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

①文化作为一中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的力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知识梳理】(5分钟)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文化生活的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文化的内涵

体味文化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本质

【巩固提高】(10分钟) 文化的力量

一、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C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2、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现象

3、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了 ( B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名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2006年3月10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回答5~6题。

5、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因为 ( C )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B、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7、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份名录里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等形式。这表明 ( C )

A、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主观题

2006年10月22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说明我们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的重要性。

(1)文化作为一中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全民族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创新能力,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体味文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体味文化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

文化“万花筒”

情景探究一: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的性格;等等。

问题探讨:文化生活有什么特征?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文化是什么

情景探究二:阅读教材P6~P7,问题探讨:

(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文化就是知识,这些说法对吗?

不对。

(2)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

内涵:“文化”是相对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理解: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如文学作品、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

③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3)请概括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但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情景探究三: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问题探讨: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文化是一中社会精神力量。

(3)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

①文化作为一中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的力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知识梳理】(5分钟)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文化生活的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文化的内涵

体味文化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本质

【巩固提高】(10分钟) 文化的力量

一、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C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2、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现象

3、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了 ( B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名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2006年3月10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回答5~6题。

5、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因为 ( C )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B、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7、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份名录里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等形式。这表明 ( C )

A、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主观题

2006年10月22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说明我们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的重要性。

(1)文化作为一中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全民族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创新能力,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