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
的观点,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惠子
惠子(约前390一前317),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庄子》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共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多用寓言的形式,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阄,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作者典故
濠梁之辩、濮水垂钓、鸱得腐鼠、材与非材、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庄子陪葬。
作者散文
庄子的散文艺术是十分高超的。
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象壮阔,意境怪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了无穷的想像力,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回味。
二、用语犀利,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庄子对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用犀利的笔角予以无情的讽刺。庄子是我国最早的讽刺文学大师。
三、巧用寓言,形象奇幻,善于比喻,生动活泼。庄子擅长形象思维,绝少枯燥说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于虚妄之中,在一种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地表现思想。
庄子是古代的语言大师,他的言语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表达力强,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作者的
后世影响
庄子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都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
作品简介
是《庄子》外篇的《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濠梁之辩”----科学与审美的碰撞
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的这场辩论大概是中华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辩论之一。这是一场科学与审美的碰撞,反映了人类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表现出感性审美的生活方式,惠子表现出理性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与审美的碰撞造就了意味深长的“濠梁之辩”。
这场辩论以庄子的移情审美开始,以庄子的文字游戏的语言审美结束。其间惠子以科学理性的姿态否定了庄子的感性审美。庄子虽然也以科学理性的姿态还治其人之身,但终究在惠子严密的理性推理面前,陷入绝境。思维敏捷的庄子最终用文字游戏将辩论话题重新拉回到审美,从而又让惠子“理屈词穷”。
濠梁之辩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了人类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惠子以科学理性的姿态审视世界,探究事物的客观性,惠子求真。庄子以感性审美的姿态审视世界,追求精神生活的逍遥自在,庄子求美。求真和求美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濠梁之辩,让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美的审美精神发生碰撞,其火花闪耀着理性和审美的光芒。
惠子执着于科学理性,但他在辩论中以退为进、类推求证的策略又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审美。惠子不知不觉中由科学而审美。庄子执着于感性的审美,但也在辩论中用惠子的推理方式反击惠子,这虽然也是语言艺术的审美,但同样也在不知不觉中由审美而科学。由此可知,科学理性和感性审美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人类生活方式,但是作为具体的人而言,二者往往缺一不可。执着于科学理性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审美,执着于感性审美的人也会不自觉地进入科学理性的世界。
濠梁之辩之所以意味深长,趣味横生。或许就是因为这是人类求真、求美的两种最基本生活方式的碰撞。这场辩论是科学与艺术的对话,是“理科男”与“文艺范”的较量,是有理和有趣的对立。整个辩论以科学理性关照审美,又以语言艺术的审美关照科学理性。科学在与审美的碰撞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同样也闪烁着审美的光芒。科学理性与感性审美既互相对立,又水乳交融。这个故事似乎象征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科学理性和感性审美在人的生命中缺一不可,他们对立而融合。
字音
濠(háo)、鲦(tiáo)
朗读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重点词语
1. 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2. 鲦[tiáo]鱼:古同“鲦”。白鲦鱼。
3. 从容:悠闲自得。
4. 是:这。
5. 固不知子矣:固,固然。
6. 子固非鱼也:固,本来。
7. 全:完全,完备(是这样)。
8.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本源。
9.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那知道鱼的快乐”的话。
10.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1.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2.梁:桥。
13.既:已经。
14.已:已经。
15.安:怎么(前者) 哪里(后者)。
古今异义
【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一词多义
【固】①固不知子(副词,固然)②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我知之濠上也(代词,鱼之乐)
【安】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副词,怎么)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代词,哪里)
词类活用
【怪】《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子固非鱼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我知之于濠上也)
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行文思路相关习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 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
5、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主旨归纳
本文采用对话形式,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艺术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赏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问题探究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什么?
庄子和惠子
3、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庄子:條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谈谈你的理解庄子。
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①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知道”。
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教材习题
二、熟读《庄子与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循其本
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记载。
3.安:怎么。
4.循:追溯。
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答案】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庄子》中的大鹏形象。他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
出自《庄子》的成语
1,邯郸学步——《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2,绳墨之言,——释义为可作为准绳、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论。比喻合乎法律、规矩的言论。出自《庄子·人间世》:“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
3,越俎代庖——《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5,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6,以管窥天——《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7,薪火相传——《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8,相濡以沫——《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9,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馀地矣。
10,呆若木鸡——《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1,鹏程万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2,螳臂当车——《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13,探骊得珠——《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14,白驹过隙——《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15,鼓盆而歌——《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16,虚与委蛇:语出《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17,虚室生白: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18,目无全牛:《养生主》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19,扶摇直上:出自《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0,屠龙之技:《庄子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21,畸人侔天:释义为为人清高,不流于俗。出自《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22,断鹤续凫:《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比喻矫揉造作,强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3,尾生抱柱:解释: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24,师心自用:出自《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