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平果市马头镇古念村,曾是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50.13%的深度贫困村。自2015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广西科协先后派驻两名驻村第一书记,从加强党组织建设入手,推进各项惠农和扶贫政策落实,并在资金项目和科技资源上给予有力支持,激发村两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变不利环境为有利资源,仅用3年时间实现贫困村整村出列,再用2年时间打造了一个产业集群发展、人人思变求富的脱贫模范村,谱写了一篇“党建引领脱贫、科技助力发展”的奋斗篇章。

雾霭漫散,朝霞初露,在阵阵清亮的鸟鸣声中,古念村村民开始了新一天的生产生活。

时值深秋,放眼望去,地里桑苗玉米郁郁葱葱,村中水泥道路四通八达,新建楼房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闲聊的老人、嬉闹的孩童、不时穿村而过的私家小轿车和运送农资的货车,勾画出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景象。

而2015年以前,这个山间乡村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全村9个自然屯504户2000余人中,有贫困户255户,贫困人口1117人。闭塞的交通、丢荒的土地、破旧的石瓦房、泥土坑洼的小道、贫困的村民,便是彼时村子的写照。这里“只有姑娘嫁出去,未见媳妇娶进门”。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年老体弱的村民种桑养蚕,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如今,戴在古念村头上“贫穷的帽子”早已甩掉。数据显示,该村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落实。古念村建有标准化畜禽养殖场62个,村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超过98.56%,村民人均年收入将近2万元,2020年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达到30万元。“贫困”已经成为古念村的过去式,“致富”成为当下村民最热切的追求。

1从“碌碌无为”到“主动作为”强党建办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扶贫工作成色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

“他们就像我们的兄弟、亲人,向我们宣传好的政策,带我们搞产业化养殖,为我们脱贫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屯长马天仲如是说。贫困户李玉金眼里充满了感激,他说:“如果没有他们帮申请孩子读书贷款、办理医保,家里的生活根本喘不过气来。”“我的养鸡场是他们帮我建的,这第一批鸡蛋得给村干部们先尝。”养殖大户李文弟拿着自家养鸡场产下的“姑娘蛋”(当地人称鸡下的第一窝蛋)就往村委会办公室送……

从2015年广西科协派驻古念村首任驻村第一书记沈晶晶(33岁),到现任驻村第一书记聂军(34岁),再到土生土长的古念村村支书兼村委主任李勤(34岁)……是什么让村民们给这支平均年龄40岁出头的村两委领导集体的答卷评了高分?聂军给出了“强党建,干实事”的答案。

脱贫攻坚战之前,村两委的工作很简单,除了开证明,也就偶尔调解一下群众纠纷,还不一定能成。党组织“软弱无力”,在为群众办实事上未能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怎么“强”,怎么“干”?帮扶后盾单位广西科协了解到古念村党两委成员年龄大、全村老党员多、后备力量弱等情况后,与古念村开展“党建帮扶结对”,指导村两委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从毕业大学生、返乡青年、经济能人中择优培养和选取村干部。经与平果市委、市政府和马头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在2017年村两委换届时,配备了3名80后村干部(其中大专生1名),改变了村干部平均年龄大的情况。2019年和2020年,委任“85后”大专生李勤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选举致富带头人、养猪大户周道荣任村委会副主任,“80后”李保辉任监督委主任。同时,广西科协驻会领导还挂点联系古念村党支部,通过下村走访慰问党员、接访干部群众、上专题党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马头镇党委、政府实行领导班子成员挂牌“督战”,驻村与村干部村民同吃同住,悉心指导古念村两委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经过“换骨”“洗脑”,古念村两委人员结构持续优化,战斗力明显提升,在驻村第一书记聂军带领下,开始统一思想和行动,从小事入手,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扎扎实实为村民办好每一件实事:

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逐户走访村民,一边宣讲扶贫政策,一边了解需求,并定期回访;

龙动屯因铝厂征地产生纠纷,村委会通过询问老党员、群众,查土地承包证,测量每户土地面积,做到不缺不漏,迅速平息争议;

下龙甘屯和下龙马屯120亩桑园因道路狭窄坑洼,村民的三轮车运输桑叶困难,村委会利用后援单位广西科协扶贫资金6万多元,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修筑产业路;

村委会平均每年组织开展6次种养殖技术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并对接区、市、县的劳务服务企业,帮助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发展产业化养殖,村民存在疑虑,村支书李勤等7名村干部带头养鸽、养鸡、养猪;

……

这些脏活、累活,大事、小事,聂军的工作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近200页扶贫笔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件小事办好,才能最终办成脱贫这件大事。”也正是这一件又一件办好办实的小事,让村党组织在村民心里扎下了根。如今,村干部走到村里,一改往日常吃闭门羹的窘态,“群众把咱们当成了自家人,工作就没有推进不下去的。”

2从“单一产业”到“集群发展”规模化养殖助脱贫

如今,站在山顶俯瞰,在绿油油的农田和桑园之外,错落分布着43个蓝顶白墙的标准化养猪场。从1个到43个,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养猪产业便成为了古念村的当家产业,并带动了鸡、牛等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你们看,现在村里四通八达的道路延伸下去,每一条路都有一个小的产业带。”聂军指着山间自豪地说。

2018年,当贫困户周道荣到村委会申请投建标准化养猪场项目,且借贷投资金额高达60万元时,村民们都觉得他疯了,因为一旦失败将血本无归。

“周道荣申请的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专业养殖公司出技术出猪苗,他按要求建设自动化养猪场,双方签署生猪保价收购协议。我们村委会打算通过支持这个试点,将这个模式推广到村产业发展中。项目建成以后,我们一并帮他解决了养猪场用水、用电、道路硬化以及落实以奖代补政策。”聂军说道。

半年后,第一批生猪出栏,周道荣获得了十几万元的利润。到第二批生猪出栏时,虽然正逢非洲猪瘟泛滥,但是古念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效避免了感染,市场猪肉价格上涨,利润更是翻了好几番。他的成功一下子引起了村民关注,一时间,村委会挤满了咨询的村民,都想要加入到标准化、规模化养猪产业中来。

“周道荣的成功,还有村民的反应,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猪产业的方向。同时,广西科协第一时间帮我们联系专家,为村民们举办一系列养殖技术培训,还牵线搭桥龙头企业帮扶。平果市委、市政府和马头镇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上也积极扶持,给了我们莫大的底气。”聂军介绍村养殖产业化初期发展情况时如是说。结合国家扶贫金融政策,村委提出了“扶贫小额信贷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户企共享抱团发展模式,让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放开了手脚干。

发展模式有了,土地问题怎么解决?作为大石山区和铝土矿区,古念村山间有着许多荒地和待复垦的采空区,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同意,将这些原来无人问津的荒地变为古念村规模化养殖的产业用地。

第一个成功“吃螃蟹”的周道荣,是一名预备党员,于2020年初被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自己赚钱了,也要帮助别的村民一起致富!”

如今,在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下,古念村扶贫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种桑面积达1680多亩,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场62个,包括标准化养猪场43个、林下养鸡场地16个、规模养鸽场地2个、养牛场1个,参与农户164户,其中贫困户95户,预计年出栏生猪5.5万头、鸡33万羽、乳鸽6万对,实现利润2470万元以上。

3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思想转变断穷根

“书记,时间就是金钱,你要尽快帮我沟通落实!”走出村委办公室,贫困户李保基还不忘回头再叮嘱一句。为了让自家养猪场能够尽快投建,李保基蹦出了这么一句“金句”,不禁让村干部们感到欣慰。而这样催着村委帮忙抓紧申报项目的事例每天都在古念村发生。2018年,古念村被评为“百色市产业兴旺村”,越来越多的企业到村里洽谈产业合作。

“以前刚开始扶贫的时候,是我们推着村民往前走,现在是村民们推着我们往前走。”聂军感慨地说道。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古念村规模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给村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态度上和思想上的转变。

村民们不再是“等、靠、要”,也不是“组织上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而是琢磨“我想要什么,需要发展什么,才能让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书记,我想养羊。”

“书记,我想尝试一下旱地养鸭。”

“书记,你们帮我分析一下,看看养牛行不行得通。”

……

越来越多新奇想法从村民的脑海里蹦了出来,让村干部们应接不暇。经济上的日渐富足、心态上的转变,让村民充满着自信和从容,与脱贫之前的满面愁容,在外人面前自卑、抬不起头的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2020年10月,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广西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纳翔再次来到古念村。站在山顶看着山下一座座标准化养殖场,他建议驻村第一书记在产业规模起来后向技术要效益,多组织种养殖户到外地学习龙头企业的先进种养殖技术,以及示范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接续推动乡村振兴。

今天的古念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在进行着。在后盾单位广西科协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两委正开足马力,带领村民在实现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今天,古念村生机勃勃、产业兴旺的面貌,正是后盾单位广西科协持续推进科技助力精准脱贫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科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组织协调各方科技资源,全力实施科技助力精准脱贫。2015年以来,广西科协先后向定点帮扶贫困村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9人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00多万元,实现3个贫困村整村出列。另外,广西科协组织动员126个“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专家团”的专家2880多人次,开展扶贫产业技术培训和服务3100多期,培训贫困农民人数20.6万人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新举办农技“云课堂”29期,线上培训农民31.2万人次;投入资金1040万元,在贫困地区建设104个农业产业科普基地;在14个设区市共建成18个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下一步,广西科协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科技力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