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优质问题磨高效课堂

摘要:论文首先指出课堂提问存在的一般问题有:没有思考张口就问、没有计划满堂提问、没有预设细碎琐问、没有层次过度提问。接着阐明对优质问题的理解,最后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在课堂提问时需要正确处理质与量、浅表与深层、文本与人本的关系。衍伸出优质的问题可以磨出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优质问题,优化重组,高效课堂

引言:课堂提问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最直接的纽带,优质的问题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让课堂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课堂提问,每一个问题都有要有所设计、有所斟酌。我主要指出了课堂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阐述了优质问题的特征,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强调课堂提问要优化的基本关系。教师合理利用课堂提问这一语文要素,会让语文课堂收效显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空间场;是落实学习目标、实施教学行为的关键站点;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为直接、最为便捷的主阵地。而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行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的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精心准备、有的放矢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每个老师每节课都会在课堂上提问,但是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学生真正参与了吗?所提的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吗?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深究。通过平时的校内公开课以及一些交流课,我发现实则不然。课堂上的很多提问是有其形式而无实质。很多无效的课堂提问阻滞了课堂的有效发展,甚至是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我发现当前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有思考张口就问

有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研读教材,没有全面把控教学目标以及学情的分析,没有关注到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纯粹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具有随意性,没有针对性。表面上课堂存在一定的交际情景,但是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效果,走了个过场而已。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抛下去会激起哪些浪花。最常见的问题即脱口而出的“这种说法对吗?”、“是不是呢?”类似的没有含金量的提问。学生完全不用思考就知道答案,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这样的课堂提问看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益于课堂效果的生成。

二、没有计划满堂提问

有些教师的提问显得过于模式化,在特定的环节设置一定数量的问题。试图用大量的问题把整节课串联起来,试图追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效果。

不仅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陷入高度紧张中。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没有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一系列问题干扰着学生的思维,他们没有时间和空间发散思维,只能忙着回答和应对,学生并没有在这些问题中有新的认知,实际上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三、没有预设细碎琐问

有些教师由于课前没有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担心一些开放式的提问让课堂陷入混乱中,自己掌控不了过于活跃的局面。于是把一些问题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细化成教师能力范围内的提问。结果导致了所提的问题显得“细”、“碎”、“琐”,看似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准答题思路,实际上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体验的机会,学生只能小心翼翼地跟着老师的步伐,完全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归根结底为教师对文本解读没有做到全面透彻的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情,只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度和完成度。这样的提问调动不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相反感到乏味。

四、没有层次过度提问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提前设计问题,忽视了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的差别。针对班级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情,应该在设计问题时得以体现,设计的问题应体现出层次性和特殊性。这样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增加了学习能力薄弱同学的自信心,提升了学习能力较强同学的创造性。这样的课堂会呈现出一个逐级上升的梯度,没有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不会出现“启而难发”的局面。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学有所得,接受到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学习。

以上课堂提问中面临的现状,严重影响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那什么样的问题为优质问题呢?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心理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认为优质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是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是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文本里增长知识的问题,是有价值、有实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并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行为,是帮助学生搭建积极参与学习的脚手架。

有效的课堂提问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苦心经营”的境界,高质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馈课堂中的教学信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积极的教育功能。因此,我觉得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优化重组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问得精

课堂提问不要一味追求数量,不在于课堂表面的繁荣,而在于所提的问题要有高质量,具有针对性,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人深有所思。因此,提问要精而少,所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支点上,以利于强调、解决难点,起到”百毛皆顺、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一匹出色的马》这篇课文时,针对重难点联系课题我提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这匹出色的马指什么?二是有了这匹出色的马,妹妹的行为和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一抛下去,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他们开始带着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先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再画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妹妹前后的变化,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读,以更好地进入到一个满含亲情和关爱的家人郊游情景中。设置的悬念在此得到解答:“一匹出色的马”其实就是爸爸随手捡起的一根柳枝。一个细小的动作体现出父亲对孩子的深爱,对女儿的爱好掌握在心,可见父亲充满童心,又善于呵护童真。妹妹有了这匹马由最初的走不动、求抱到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奔向前,早我们到达家门口,她的行为和心情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接着追问:你们有过类似有意思的经历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被打开,把一根棍子当做机关枪和同学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把荷叶当做雨伞在田野里奔跑嬉戏……快乐的童年记忆回荡在课堂,切合了文中浓厚的生活气息,引发学生无限想象,让人对生活心生美好。

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再于数量的多少。教师设计提问只要抓住要点,切中一切要害,一两个问题也可以串起一节课的教学。优质的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亦能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处理好“浅表”与“深层”的关系──问得巧

课堂提问要注重提问的层次感,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古代学者唐彪说:“层层驳问,如剥物相似,去层皮,方见肉,去层骨,方见髓……”所以教师设置问题时前后有所关联,逐级深入,要呈现问题的梯度,帮助学生拾阶而上,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

例如在教学《画杨桃》这篇课文时,通过学习对比的手法展现人物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进而体会所处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这一深刻道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由表及里,层层发问。第一: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的?第二:同学和老师看到我画的杨桃各有什么反应?第三:当同学们坐了我的座位后态度有什么改变?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顺利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目标。学生能够稳、准、狠地抓住这条主线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这是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人物角色代表的立场。一是耐心引导学生的老师,二是先糊涂后清醒的学生。这两类人物形象的刻画引发学生真正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难易度、学生的认知度。

预设的问题要有层次感、坡度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这样,学生的思考由浅及深,逐步推进,逐个击破重点、难点。

三、处理好“文本”与“人本”的关系──问得趣

课堂提问不仅局限于文本,更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文本是服务于学生的,文本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来设置优质问题。能紧扣诱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点来有心设问、发问,让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有趣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时,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说说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二是如果让你去太空旅游,你想带什么去呢?到达太空你最想做什么呢?第一个问题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为初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日常生活和太空生活的对比,感受太空生活的有趣,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获得感受和体验。第二个开放式的问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将学生引入到大胆想象情境当中,激发了学生说话表达的积极性。有带洋娃娃去太空的,有带水彩笔去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