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斌夫妇养山鸡养出了新意。

鸡毛做成工艺画,鸡场变身休闲农庄,仲恺高新区平南村村民黄运斌夫妇,通过另辟蹊径创新发展,利用网络手段打造品牌,把作为肉鸡的山鸡,养成了非同一般的“金凤凰”。

放弃普通家禽,从头起步养山鸡

在黄运斌的父母那一代,家里就开办了经营性质的养殖场,有5间小瓦房和300亩荔枝园,主要养殖鸡鸭鹅等本土常见的家禽。长大之后,黄运斌接手了这门家族生意。养本土家禽虽然经验丰富,没什么技术难题,但在市场上也缺乏特色,同行竞争非常激烈。鸡鸭销量无法持续扩大,价格总是起伏波动,养殖事业难以壮大。

生性好强的黄运斌不满足于原地踏步的现状,他一心想改变这种局面。可是有什么好办法呢?他发现还是得从改变养殖品种这一根本环节入手。经过一番调查,黄运斌打听到外地有人养野鸡 (山鸡),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个不错的选择。经咨询农业部门确认可以养殖后,他只身怀揣1.3万元现金,果断远赴千里之外的北京,买回了1000只山鸡苗。

1994年,满怀希望的黄运斌正式开启了山鸡养殖之路。对于他改养山鸡的做法,亲友们却表示怀疑:这山鸡是野生物种,能养得了吗?对于这个问题,起初他自己心里也是毫无把握。为此,他一边虚心向农科院的专家请教,一边跟宝贝似的精心照料。事情还算顺利,大部分小山鸡都茁壮长大了。

鸡毛做成的工艺画价值远比山鸡高

山鸡模样漂亮,营养价值也独特,所以刚上市时,反响非常不错。价格比普通家鸡贵一大截,数量上还供不应求。作为饲养者,黄运斌备受同行艳羡,着实得意了一阵子。到1997年下半年,他的养殖场达到月出栏10万只山鸡种苗的规模。

可是这样的好光景维持不久,由于其他地方的养殖户也纷纷饲养山鸡,数年之后,原本算珍禽的山鸡已不再是稀罕物,价格也因此不断下滑。光靠做肉鸡饲养销售,已经没有明显优势可言。而2002年、2004年先后爆发的“非典”和禽流感,更是让他雪上加霜。最严重的时候,1万多只母鸡一夜死去,损失之大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

已经历过一次转型的黄运斌,这时候创业之路又一次走到了拐弯处。再换品种的老办法显然已不太适合反复折腾了,那么这一次该往哪个方向转呢?正在迷茫之际,和他一起打拼的妻子叶伟兰想到了好点子。

“山鸡的羽毛五颜六色,油光发亮而且形态修长,特别好看,能不能利用一下呢?”叶伟兰跟丈夫商量说。随后一了解,发现还真是值得一试。山东省那边一些地方,就有人专门向养殖场收购山鸡毛,这些鸡毛最终成了工艺品的原材料。

兴奋得如发现新大陆一般的夫妻俩,马上跑去山东现场考察学习。回来后,黄运斌通过朋友介绍,找了深圳一家珍禽羽毛收购商回收山鸡毛。与此同时,叶伟兰还专程到辽宁沈阳的羽毛加工厂拜师学艺,自己把山鸡毛加工做成了羽毛画、羽毛饰品、珍禽标本等工艺品。尤其是经她巧手制作的羽毛画,还在省、市民间工艺品比赛中多次获奖。

一只鸡最多只能卖一两百元,而一幅小小的羽毛画,就能卖七八百元。羽毛画的开发,让过去当垃圾扔的山鸡毛摇身一变成了宝贝,大大提升了山鸡养殖的附加效益。

▲叶伟兰制作的卷轴羽毛画。记者魏云鹤 摄

利用网络推广品牌,养鸡场建成休闲农庄

黄运斌说,自己的事业发展,还得益于对网络技术的运用。2011年,在山鸡养殖事业比较稳定之后,他开始正式成立公司,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生长在农村,并不擅长信息技术的黄运斌,却凭借多年创业炼就的敏锐眼光,清晰意识到网络的影响力,并且迅速地应用网络手段,为自己的事业服务。

公司刚成立,他就请人帮忙,建设了公司官网。后来为了更好地掌握网络技能,他和妻子还抽空自学,如今已有的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方式,他们都有开通应用。因擅长羽毛画成为民间工艺师的叶伟兰,坚持每天都用心编辑更新微信,赢得了众多粉丝点赞,成为了朋友圈中的“网红”。

当下在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游蓬勃兴起的热潮下,黄运斌夫妇再次调整了山鸡养殖的创业方向,在养鸡场里种树栽花,开辟鱼塘,架设水上餐厅,把养鸡场改造成了休闲农庄。利用便利的网络渠道,他们一边向其他养殖户传授山鸡养殖技术,一边及时发布农庄的动态信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友到访农庄游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