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纪事

【编者按】

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长期制度安排。2021年7月,自治区第四批4587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奔赴全区1963个村(社区),认真履行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职责任务,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奋战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热土。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光明日报开设专栏,陆续推出第四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以亲身经历和第一视角讲述的“驻村故事”,生动展现驻村工作开展情况。

本期讲述人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派驻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第一书记 张胜

2019年4月,当组织征求意见问我是否愿意去西海固农村开展驻村帮扶的时候,我几乎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我愿意!”

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决定,将我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减贫事业联系在一起,内心不只是激动,更感觉是无上的荣光。我迫切渴望近距离接触农村生活,亲身参与乡村振兴。

村医致富经_乡医致富经_村医致富经免费完整版ab

脱下“工装”换上“农装”,初到张易镇驼巷村驻村帮扶,便直奔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尽快转换工作角色,先后克服了“语言沟通关、饮食习惯关、卫生条件关、高原反应关”等诸多不适,也体验了宿舍“五鼠闹梁”和“水帘洞”的窘境。

在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之后,我努力提高驻村扶贫工作能力和水平,潜心研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对论述摘编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篇讲话、每一个观点都细细琢磨,并用红笔标注关键段落,不理解的地方,网上查询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四年的驻村生活,我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先后撰写了7本近6万字的“驻村日记”,为此换了40支笔芯。

在驼巷村驻村帮扶期间,我认了许多“亲戚”,一遍又一遍“串亲戚”、讲“致富经”,看着“亲戚”们的日子慢慢红火了起来,心里越来越踏实……

2019年,村民马忠伍的女儿考上中南民族大学,全家人高兴之余又为学费无着犯了愁,正寻思卖牛交学费。我入户走访得知此事后,自掏腰包拿出500元的同时联系集团公司为其办理了5000元助学金,缓解了老马的燃眉之急。在老马家庭聚会拍全家照时,硬拉着我一同拍下了“全家福”。如今老马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寒暑假期间帮着村医整理医保信息,同时还资助着一名贫困学生,在她心里帮扶济困的种子已生了根、发了芽。四年来的驻村生活,我先后以个人名义慰问困难党员、金秋助学、探望病人、婚丧嫁娶等,累计花费八千余元。这一年,驼巷村村委会授予我“荣誉村民”称号,帮扶村也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2020年5月,按照铁路帮扶“人随项目走”的要求,我又来到原州区另外一个乡镇的另外一个村——彭堡镇姚磨村驻村帮扶。在此期间,我紧密结合姚磨村冷凉蔬菜长远发展规划,先后引入铁路帮扶资金2276万元,在姚磨村援建智能育苗温室、净菜分拣加工包装车间和有机蔬菜设施拱棚,基本上解决了姚磨村冷凉蔬菜产业链不完善、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的短板弱项。

2021年7月,我被任命为姚磨村驻村第一书记,整天忙得“团团转”。针对个别村干部电脑操作知识匮乏,不会使用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的实际,我“手把手”指导Excel电子表格操作流程,以及国网系统数据维护操作知识。不定期组织学习《党建基础知识应知应会》《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指南》,基本上做到了党建知识“难不住”,帮扶措施“一口清”,惠农政策“问不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我走村入户,积极宣传产业到户项目扶持政策,鼓励脱贫户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激发内生动力。2022年姚磨村集体经济在智能温室、分拣车间、设施拱棚项目上收益18万元,较2021年增长3.6倍,成为产业帮扶的一大亮点。

驻村四年,我年年综合考评“优秀”,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老百姓把炸好的油香,煮好的玉米、土豆硬塞进我手里时,我感到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采访整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