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梨视频正式上线,资讯类短视频成为了业界的热门话题。仔细考察你会发现,梨视频与美国四年前就已经风生水起的一款产品极为相似。
梨视频= NowThis News+本土化改良
在梨视频上线之前,梨视频总编辑、澎湃新闻原总编辑李鑫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梨视频借鉴了一些国外优质视频产品的经验,“NT、VOX、CNN是我们在筹备阶段观察比较多的”。
梨视频上线之后,邱兵的团队也曾直言梨视频向Great Big Story(简称GBS)学习,这个CNN旗下的视频工作室与梨视频的发展诉求非常接近。GBS每天推出两三分钟的视频,内容来自世界各地的有趣故事,视频制作精良,且用户可以自己上传内容。
Great Big Story于2015年10月20正式上线,而在这之前,另一款社交视频新闻应用NowThis News(简称NTN)早就专注于资讯短视频领域,并完成社交平台分发。
2012 年 4 月,《赫芬顿邮报》的联合创始人肯?莱勒(Ken Lerer)与前任 CEO 埃里克?海皮奥(Eric Hippeau) 联手推出了 NowThis News,希望能通过新闻移动化、社交化的呈现方式,吸引新时代的观众。NTN致力于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 6 秒、15 秒、30 秒钟的“微视频”新闻,视频内容简短有趣,节奏快速,主张视频新闻的微小化与可分享性。它的目标受众是18-34 岁的年轻人。
在App Store中,梨视频的内容提要中说到:“让你换种方式获取全球资讯,短短60s带你看懂全世界!” 同样是做资讯类短视频的梨视频可以说是国外产品与 “中国元素”结合的产物。
梨视频做出了哪些本土化的改进?
GBS和NTN的视频简短,制作精良,定位于年轻人群,涉猎领域广泛,包揽全球资讯。相较于GBS和NTN,梨视频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变。
1、“量”的本土化
NTN主打6 秒、15 秒、30 秒钟的“微视频”新闻,部分视频不超过1分钟,“短小精悍”,在早期刚起步时,受到一致好评。
GBS每天推送的视频,视频的时间相对延长到两三分钟,制作精巧,口味独特。很像是视频版的 VICE 和 Buzzfeed, “我们正在填补 VICE 与 Buzzfeed 在视频网络中的空白”,CNN 执行副总裁 Chris Berend曾这样说到。
虽说主打“60s看懂世界”,但梨视频大部分视频“时长控制在30秒到3分钟之间”,李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线之后希望保证在每天500条短视频的更新,纯原创大概100条左右”。
相较于NTN每天推送几十条原创精剪视频,梨视频100条纯原创视频的需求,显然是对当前用户对资讯的海量需求相结合而做出的一种调整。
2、PGC向PUGC过渡
在视频内容上,NTN采取原创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向受众提供新闻。 其团队吸收了大量来自 CNN、《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及赫芬顿邮报等网络媒体的资深媒体人。 2014 年,NTN与NBC达成股权合作(后者占股 10%)。从此,NTN可以通过使用NBC所有新闻素材的方式扩大内容生产力。可以说NTN是专业的PGC,即专业生产内容。
对于梨视频而言,要做到每天更新500条短视频,招募的200多名员工明显不够用,不过有评论认为,“说实话,一天剪辑500条又如何,当用户越来越多,内容能否同样稳步上升,并且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口味,这才是症结所在。”
所以,梨视频本土化设置了“拍客”栏目,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据邱兵说,“拍客体系现在有3100多人,国内城市基本都有了,国外有520个城市。”不过,既然梨视频主打制作精良,拍客的视频也是要经过剪辑的,经过编辑的二次加工,时长缩短,剪出高潮。其实就是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
在“量”的需求下,梨视频选择向PUGC的过渡,未来也许随着成本投入、受众增多,PUGC还会向UGC过渡,但如何平衡“质”与“量”,始终是一个难题。
3、不止于做内容生产者
社交分享似乎是资讯类短视频的一大共性,但他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却不相同。
从创立第一天起,NTN就将社交网络作为最主要的发布渠道:在 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社交网站上创立账户, 与Buzzfeed达成战略合作,并最早利用新兴视频平台 Vine 和 Instagram 投放视频,它还与 Snapchat(即“阅后即焚”)达成合作,成为第一个利用该平台进行新闻生产的“媒体”。
GBS内容分发渠道也非常广泛,据GBS称,他们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的观看总量已经达到了1.6亿次,在Facebook上,GBS收获了200万的粉丝,在YouTube的频道也有超过14万的订阅者。自上线以来,已经有900万用户访问了GBS的网站和手机客户端。
在上线之前,梨视频试水栏目“微辣video”、“时差视频”、“风声视频”、“一手video”等最先是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李鑫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社交媒体会是短视频传播非常重要的渠道,我们几乎所有短视频产品都要求易于在社交媒体传播。但未来我们的核心渠道还是梨视频的自有平台。”
NTN和GBS,不以引流到自己的网站上为目的。相比之下,梨视频的野心似乎更大一些,它不止于做内容的生产者。
4、嵌入直播
直播是2016年各个媒体平台都在做的事情,视频类产品自然更少不了直播。梨视频也相应地设置了直播栏目——ING现场,不过位置不够明显,只是作为一个栏目镶嵌在众多版块下。出现重大事件或者热点事件时,直播会自动推荐到客户端首页,用户可以选择观看。
说到短视频的直播,就要提一下新京报与腾讯合作推出的视频新闻项目——“我们视频”。“我们”主打新闻短视频,相比梨视频,它更看重直播。内容上以直播、点播视频节目为主,专注于新闻,以时政、突发热点和重大事件为主。
迎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入一些新兴元素,也是梨视频本土化的一大改良措施。
资讯类短视频能走多远?
通过借鉴国外产品的经验,进行本土化改良,又迎合了直播等趋势的发展,但梨视频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1、碎片化时代我为什么一定要看资讯?
碎片化阅读时代,短视频固然更有市场,但是,资讯类短视频,我们真的会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看吗?肯定有人会看,但这绝对不是多数人的“必需品”。
视频剪辑精致、有趣,但是资讯短视频依然无法承载全面、详尽、深度的内容,一个新闻事件可以用几百字甚至几十字呈现,而做成视频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要分析、剪辑,从产生到传播,效率大打折扣。
2、技术短板——剪辑+智能分发
如前面所说,梨视频拍客传上来的视频要经过编辑二次加工,这就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要剪辑、要精加工。剪辑一条短视频所需的时间,取决于选题,“普通的2到3小时,快速的1小时以内,拍客素材比较简单的,可能就30分钟”,团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说。
而邱兵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梨视频和美国一个科技公司签订了相关协议,引进了一项用机器剪视频的技术,加速剪辑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这是一款叫做Wochit的智能剪辑软件。但Wochit只支持国际新闻的素材,如鲍勃?迪伦获诺贝尔奖、泰国国王去世等选题,可以节约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但目前智能剪辑的比例仍然很低,技术和人力压力显而易见。
除了剪辑方面的技术问题,还有智能分发的问题。NTN每天只有几条、几十条视频推荐,受众可能会看到所有感兴趣的视频。而梨视频每天更新500条视频,如何计算受众兴趣点,进行有效分发是一个关键问题。有网友评论说:“点开梨视频看看新闻,发现妈蛋都不是我感兴趣的,卸了。” 智能分发问题也是资讯类产品面临的普遍问题。
3、栏目定位不精准
从NTN、GBS到梨视频,他们的界面都非常简洁。不过有人用“让人摸不着头脑”来评论梨视频的栏目分类:“令人‘黑人问号脸’的是,每个视频底部还有N种看起来不(yi)明(lian)觉(meng)厉(bi)的订阅标签:时差视频、OMG、微辣Video、靶点视频、西游中国、好奇实验室、一手Video、ING现场、耀眼、老板联播、文娱小队长、囧知道、digger、犀牛视频...。”
就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直播,一开始我们没有找到直播的入口,通过询问后得知,“ING现场”原来是直播栏目,这确实容易让人感到混乱。
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梨视频还面临着商业化的问题。短视频如何变现,尤其是资讯类短视频,如何让广告主买单,也是需要探究的难题之一。即便梨视频目前获得了1亿美元的融资,但谁都知道,视频行业,烧钱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所以,资讯类短视频究竟能走多远呢?
----------------------------
编辑| 于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