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标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朱彦夫身上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大家喜欢!

人物经验心得_个人经历心得_心得人物经验怎么写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篇1】

“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算不上什么,可要想把这壮举记录成文,传给今人后代很有意义……”朝鲜战场上,连指导员的临终托付,朱彦夫始终铭记在心。

从张家泉村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原以为朱彦夫能就此放松下来,过几天悠闲日子,可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决定把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教育后人。

1987年,朱彦夫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坐在床上,用一双残臂向《极限人生》发起了进攻。

一开始,朱彦夫先把棉被叠成方块,把两腿放在上面,再把写字板放在大腿上,然后用嘴含着笔写。口水经常顺着笔杆往下流,浸湿了稿纸,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后来,他就嘴、臂并用,每天能写几百字。

冬天写作,他只能披着衣服,让两只抱笔的残臂裸露在外,经常冻得失去知觉。双臂夹笔用力时间过长,伤口处被磨破流出血水,他就把消炎药片碾碎,敷在伤口上包扎一下继续写。夏天炎热难耐,朱彦夫在床上抱笔疾书,写不了几个字,两臂就汗水淋漓,他只好不断地用毛巾擦,一个夏天下来,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不会写小说,他就“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给自己积累经验。常常为了斟酌一个字一个词,他一查字典就是半天,几年间4本字典被他舔烂。为了构思一个情节,他常常茶饭不思,发呆到深夜。有时想的出神,嘴上叼着笔被他当成烟去点,有时因为陷入沉思,掉下的烟灰引燃棉被,直到冒起浓烟才回神发觉。

看到父亲写作苦,儿女们不知多少次要求他口述,帮着他记录,但这个倔强的战士拒绝了,他认为这样一来就跟自己的小说隔了层什么,表达不出真情实感,也对不住长眠的战友。

由于日夜煎熬,朱彦夫视力持续下降,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从1987年到1995年,朱彦夫七度春秋,总共写下200多万字,在七易其稿后,1996年,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最终出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1996年,小说出版后不久,朱彦夫突发脑中风,经全力抢救脱险,但由于在战场上大脑曾受过伤,朱彦夫的思维不再连贯,他的口齿也不再清晰,因为偏瘫只剩下左侧残躯能活动。但他的写作仍未停止。1998年6月,朱彦夫又撰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再次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0年因心脏病发作,朱彦夫的体内被放进了5个支架。直至2014年,81岁的朱彦夫仍坚持每天看新闻、看报、做笔记。用他曾经的话说就是:“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篇2】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娘去世时,朱彦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儿。1975年秋,75岁的老母亲患肝癌晚期。当时,沂源刚开始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庄稼人祖祖辈辈都是黄土埋身,哪个愿意让一把火给烧了?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陈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陈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篇3】

在张家泉,若说家家户户都受过朱彦夫的帮衬,一点不夸张。那年月,谁家吃不上饭了,朱彦夫就让妻子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病了,他就拿出自己的伤残金接济……

说起朱彦夫的帮助,65岁的张吉才滔滔不绝。他们两家院子只隔一道矮墙,家里有啥好吃的,朱彦夫就让妻儿给他家送去,或者干脆隔着墙头喊一嗓子递过去。张吉才的孩子和父亲患病时,朱彦夫多次上门探望,并给张家留下钱。“他照顾俺的面子,说是借给俺用。后来家里条件好转,俺几次还钱,他怎么都不要。”

国家对伤残军人一直有照顾,年年都向朱彦夫供应红糖、白面等物品,朱彦夫转手就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家人却难得尝到一口。张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彦夫家里有的,村里几乎家家都会有;村里家家都有的,朱彦夫家里未必有。

由于要照顾朱彦夫,陈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来时捎了两大筐咸鱼。那个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区,这样的美味难得见到,6个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朱彦夫一看乐了:“快过中秋节了,村里啥都没有,正好把咸鱼分给大家过节。”他让妻子把咸鱼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条,留下一份给娘和孩子们尝尝鲜,其余57份给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却傻了眼:少算了一户。陈希永只好从家里那份中取出两条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户蔡明显家里。

那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飘着鱼香,朱彦夫一家9口围着一条小鱼,谁都不舍得动筷子。

大女儿朱向华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家里来了4个讨饭的。“就住在我们家里,有一次母亲擀了面条,分量不多,讨饭的正好回来,母亲就让他们上桌吃面条,我们几个小孩只好啃地瓜干,心里可委屈了。”

朱彦夫对父老乡亲的爱,丝毫不输于对家人的爱。“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这句话,正是父老乡亲给朱彦夫最好的评价。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篇4】

“不管怎样,我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别人指出的灰尘要洗,别人不指出,自己要经常照照镜子,透视一番、化验一番,主动把灰尘洗掉。”这是1965年9月30日,朱彦夫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看到这段日记,我们会心地笑了:多么熟悉的字眼!与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话十分相近。

朱彦夫行动不便,经常在家里办公,只要是公社或者县上来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钱都来自朱彦夫的伤残金,从来没到村里报销过。

有时家里没钱了,朱彦夫也不让妻子到村里支,只管摆摆手臂。陈希永明白,这是让自己赶紧去准备饭菜,至于怎么弄出来,朱彦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气,陈希永麻利出门赊来肉和菜。

担任村支书25年,朱彦夫从没拿过村集体好处,更没吃过群众一顿饭。张家泉惟一吃着“国库粮”的朱彦夫一家,却成了全村欠债最多的户。

朱彦夫的家教,在张家泉也是出名的严。四女儿朱向欣6岁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猪草。生产队的一位大婶瞧见了,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非要让小向欣尝个鲜。

事后朱彦夫勃然大怒,逼着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觉得没偷没抢的,干吗要送回去啊,父亲的拐杖敲得当当响,说‘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我只好哭着把玉米送了回去。”

在农村,婚丧嫁娶随份子是常事。谁家有红白喜事,朱彦夫和妻子从来没落下。为了不让村民送礼,朱家6姐弟结婚却成了秘密,没人知道是哪天的事,更别说随份子。朱向峰结婚前,女方父母听说亲家不让摆酒席,觉得没面子,不同意。朱向峰灵机一动,教未婚妻一招:在家里光哭不吃饭。做父母的心疼闺女,只好遂了他们的意。

是铁汉,却也最柔情。姐弟几个开始不理解父亲,直到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才慢慢读懂父亲藏在心底的爱。

从1987年起,无手无脚的朱彦夫用嘴咬着笔、用残臂抱着笔,耗费7年,用去约半吨稿纸,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1996年7月,朱彦夫拿到书那天,在扉页上写下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名字,双膝跪地将其点燃,告慰战友们的在天之灵。他又把6个儿女召集到身边,在书的扉页上签上自己名字。“以前一心只顾村里事,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爹给你们补的嫁妆吧!”

2010年,照顾朱彦夫一生的陈希永去世。朱彦夫不顾风俗,坚持给老伴披麻戴孝,几天没吃没喝,哭声撕心裂肺。“老陈啊,你可别撇下我走了。你等着我,我很快就去了,咱俩再一起生活。”

朱向华边说边流泪:“父亲说他一辈子只做了3件事——‘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但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特别不容易。现在他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只希望他能多活几年,多让我们尽尽孝心。”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篇5】

给老英雄父亲当儿女,朱家的子女们有很多条条框框。

一年秋天,玉米刚熟,田地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朱彦夫6岁的四女儿朱向欣再也忍不住了,拉着奶奶的手跑到地头。地里干活的婶子大娘们见了,随手掰下4个嫩玉米,硬往老太太的手里塞。老太太还在犹豫,小向欣不管那个,抱过来就往家里跑。

奶奶心疼瘦巴巴的孙女,终于咬咬牙,点起了火。

“哪来的玉米?”朱彦夫刚好从门外回来,大喝一声。

“……是他们给的……孩子小,给她解个馋……”奶奶顿时矮了半截。小向欣吓得躲到了灶后。

“集体的东西,小孩就能多吃多占?”已经下锅的玉米被捞上来,原封不动送回了大队。

“破四旧”时扒坟,没人愿意伸手,朱彦夫让大女儿向华和二女儿向荣跟着去。头一回见到死人,向荣吓得生了一场病。

跟着朱彦夫,孩子们没少受苦。《极限人生》成稿后,朱向峰和母亲用自行车推着父亲去沂源汽车站,赶车去济南送书稿。没想到车已满员,售票口不再售票。定好的时间不能耽搁,趁司机去填写路单未回,朱彦夫让儿子把他从驾驶座推了进去。

“哪儿来的要饭的?不买票就爬上车,快下去!”司机回来,见朱彦夫趴在了发动机盖上,发了火。朱向峰急忙掏出钱来补票:“司机大叔,你就照顾俺这残疾父亲一回吧!”“不行,超员我挨罚!”最后,朱向峰不得不打开包袱,说起书稿的事,司机和乘客都感动了,一位青年举起票:“我明天再去,我的票让给老英雄!”

还有一次,朱向峰用自行车带父亲入院,下坡时遇到一个大车,车把一哆嗦把朱彦夫摔下去了。朱向峰还浑然不知,发现后,回来的10多里地,一步也没敢骑。

也许是自行车上凝聚的苦乐太多,儿媳祝玉花1992年进门,朱彦夫用自己的伤残金给她买了一辆红色的斜梁自行车。

每年给朱彦夫过生日,狭窄的3间小屋住不下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就男的一张床,女的一张床,孩子一张床,拥挤但充满欢声笑语……

看着墙上的全家福,朱彦夫很欣慰:小时候父亲被鬼子打死,母亲领姐弟几人要饭,后来,姐姐卖了,弟弟失踪了,他一参军,剩下母亲茕茕孑立。他回来的第二年,姐姐回来了,弟弟找到了,一口人变成了一大家子人!

朱彦夫院里有12棵树,是他和妻子亲手所植,最高的一棵是梧桐。他也喜松、竹,老宅墙外,一丛青竹在严冬里苍翠欲滴。竹叶窸窣,讲述着这户沂蒙人家几十年的爱恨情仇,像告诉人幸福的密码,快乐的密码。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篇6】

2014年1月11日,记者走进朱彦夫家的小院。朱彦夫的床头,放着他和老伴的合照,“梦见她没离开,从未离开过。这感觉一直存在。”他说。

困守床榻的朱彦夫,前不久要车,想给老伴上上坟。“这辈子我欠她的。多想当面道个歉。”担心他的身体,没人敢答应,这个愿望泡了汤。

20岁那年,日照姑娘陈希永第一次见到朱彦夫。她是身高一米七三、大眼睛、黑发如瀑的漂亮姑娘,他是无手无脚、头上缠着绷带的特残青年,坐在太师椅上,正被4人抬着送进医院。

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特残青年日后竟成了他的丈夫,他们整整相守了55年。

这是1956年6月的一天,在沂源东里医院。陈希永过来照顾生第三胎的姑姑,朱彦夫则是伤口复发入院。每天晚上,朱彦夫被一群小孩缠着讲故事,白天,跟他们爬山。这特殊的青年引起了她的注意。但当院长提亲时,她还是本能地跑回姑姑家躲了起来。

也许是命。当天,姑姑家4岁的老二哭闹了一夜。没办法,她抱着堂弟又回到医院。第二次有人提亲时,她对朱彦夫已经有了更多了解,加上时任县民政局长的姑父劝说,她没有拒绝。

进了朱家,等待着她的是无尽的操劳。每天早晨,帮朱彦夫熬药、穿衣、如厕、洗脸、装假肢,得花一个多小时。照顾婆婆、洗衣、做饭、拾柴、挑水、垫栏,一切家务她包揽。上山、下坡,和男人一样干活。6个子女,每次临产前,她拖着沉重的身子,把水缸挑满、把衣服洗完,摊下几十斤煎饼,产后第二天,接着下地团团转……

她不是没想过离开。大女儿小时候,一个寂静的早晨,她做好了饭,挎上篮子走出了家门,朝着日照老家方向,一口气走了20多里。走到蒙阴境内一个三岔路口,她停住了,坐到天黑。第二天一早,她又回来了。和帮忙做饭的弟媳执手相对,无言地哭在了一起。

_期间,朱彦夫写回忆录,被造反派当“写黑材料”、“资产阶级毒草”批斗,右腿严重骨折,昏倒在台上。陈希永发疯般地拨开人群,背起丈夫,不知哪来的力气,脚底生风地跑回家,揣起儿子,把丈夫放上板车,拉起来就往东里医院跑。

值班大夫正忙着写大字报,不接待。陈希永磕头作揖也没用,一咬牙,又向90里开外的县医院走去。已经跑不动了,只能走。天黑路滑,刺骨的寒风卷起片片雪花扑打着她的脸,脑门的热气结成了霜,怀里的孩子冻得哇哇直哭。终于赶到了县医院,她身子一软,一头栽倒在大夫面前,两口子被双双抬上病床。

一天月子捞不着坐,陈希永落下了不少病。肚子疼,她就用煎饼炉子热上一块砖头,用布包了抱在怀里烙烙。腰疼,没法背朱彦夫上厕所,她一仰脖喝上一口酒,趁着麻劲,一耸身,背起来就走。

问她苦不苦,她说:“再苦还能有老朱苦吗!”

朱彦夫写书“走火入魔”,动不动朝妻子发脾气。陈希永一声不吭,默默地帮他打墨水、扇扇子、烧炉子。晚上,老朱挑灯写稿,陈希永帮他把稿纸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

为什么不反抗?“他本来身体就不好受,咱再摔摔打打地,他咋过?”

2005年,迟浩田将军到沂源专程看望朱彦夫,夸赞陈希永:“你也是红嫂啊!”

2010年,陈希永查出肺癌,睡觉气闷,常常掀了被子。朱彦夫半夜起来,想给老伴盖上被子。残臂不好使,一不小心翻倒了,反倒把老伴砸醒了。一对苦命人,一个不眠夜,泪水里是理解,是爱……

2010年2月,操劳一生的陈希永走了。朱彦夫第二次没了胳膊腿,这个极少落泪的硬汉,放声大哭,一天一夜不吃不喝……

前几年,媒体采访陈希永,为什么嫁给一个特残军人。她平静地说:“我就觉得他这一生不大容易。他残废了,为国家出了力,牺牲了他自己。我一个手脚都健全的妇女,我把青春献给他,两口子平和平和,都过个幸福的生活吧。”

“菩萨心肠”一家人

朱彦夫的孙子、今年20岁的山东理工大学一年级学生朱帅宗,在沂源县实验小学上三年级时,有一阵,每天朝爸爸朱向峰要5块钱。问他干啥?他说买书本。朱向峰再三盘问,他才说了实话:校门口有个老人,也是没有腿,钱是给的这位老人。

“孩子随他爷爷奶奶。”朱向峰欣慰地说。朱向峰自己七八岁时,有一次,从三岔乡来了4个要饭的,父母就安排他们住在家里。家里房子住不下,就让其中一个搂着他。母亲还煮面条给他们吃,不让姊妹们动一筷子。

家里的鸡蛋也不让孩子们吃,而是用作公务招待。朱彦夫行动不便,家里就成了办公室。公社、县城来人,到了吃饭点儿,他就自掏腰包在家里招待,花的是朱彦夫的伤残金。

在这点上,夫妻俩很默契。快到吃饭时间了,见客人还没走,陈希永就来到朱彦夫跟前站站,需要安排饭,丈夫就向她点点头,她转身就去操办。有一次,家里没钱了,丈夫点头后,陈希永没走,而是轻微地摊了摊手。朱彦夫装作没看懂,摆摆手臂,意思是你快去准备,怎么弄我不管!陈希永只好赊来肉菜,招待了客人。

在村里人看来,朱彦夫一家是最需要照顾的人家了,但他们却总是在接济别人。

邻居王东兰得了肝病,儿女怕传染不敢上门。陈希永打发孩子给她送吃的、送药,直到治愈。家里的碗送得差不多了,就拿煎饼包着菜送去。

村里10岁的小姑娘蔡淑英先天性心脏病发作,不省人事,刚好县里来车接朱彦夫作报告,他揣上自己的伤残金,先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医院一看情况危急,不敢收。他不知哪来的力气,假腿咯吱咯吱跑上楼,找到院领导求情,终于把孩子救了过来。

大女儿朱向华说,父亲每月的伤残金,留下五、六元家用,其他都接济了乡亲。父亲久病成医,母亲也练就了包扎功夫,村民遇到小病小灾,她家就成了村里的“免费卫生室”。

在饥荒肆虐的1961年春天,朱彦夫自己家里吃糠咽菜,把家里攒下的钱和地瓜干,挨家挨户给困难户分下去。他冒着风险做主,分了储备库里发霉的地瓜干;从县里贷来款买来机器,磨地瓜秧给村民吃;又请来大夫连夜给大伙诊治水肿。那个春天,村里没死一个人,没有一户外出要饭。

有一年陈希永回娘家,好不容易带回两筐咸鱼。朱彦夫一看,兴冲冲地说:“这可是稀罕物。快过中秋节了,给大伙每家送几条咸鱼去。”陈希永也赞成。一家人开始搭配分份,然后又挨家挨户送。最后发现算落了一家,只好把留给老母亲吃的又匀出一份来,他全家只剩了一条小鱼。

那个中秋夜,张家泉村上空,史无前例地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鱼香……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精选相关文章: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1心得体会感悟五篇

★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优秀参考范文【5篇】

★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感想体会五篇

★ 2021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感悟五篇

★ 2021看感动中国的心得体会5篇

★ 感动中国2021年度先进人物事迹心得7篇

★ 2021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感想五篇

★ 2021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