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男,汉族,194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江苏常州人,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镇江农科所原所长、原党委书记。他55年如一日,扎根茅山老区、传统农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推广农业“三新”面积250多万亩,惠及16万农户,助农增收300多亿元,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丘陵山区“以农富农”的小康之路,践行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一名领导干部的赤子情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一生信仰。1958年赵亚夫考入宜兴农学院时,立志要让农民吃得饱、过上好日子。1982年他远赴日本学习水稻、草莓等种植,为了“把技术带回祖国,让农民增加收入”,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1984年,赵亚夫果断调整研究方向,从稻麦栽培向高效农业转变,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带头到乡村一线推广草莓种植,为茅山老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58年间,赵亚夫先后完成了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15项科研项目,出版了《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等技术含量高、农民看得懂、听得明、学得会的科普手册,达到100多万字。
一心为民,助农为乐,圆梦一方百姓。35年来,赵亚夫把农民的梦当作自己的梦,把茅山老区实现全面小康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1984年,赵亚夫在句容白兔镇解塘村推广试种0.9亩露天草莓,当年收益就超出常规农作物的2倍。1987年,白兔镇露天草莓种植达7000多亩,收入达到了8000多万元,第一批“草莓楼”拔地而起。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赵亚夫自己印制了200余张名片发到农民手中,自己也存了200多个农民种植户大户的电话号码,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2008-2010年,年近七旬的赵亚夫先后18次飞往绵竹江苏援川农业示范园,亲自规划选址,亲自优选品种,亲自指导服务,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亿,成为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赵亚夫每年200天以上泡在田里,其余的100多天也是为农民的事情奔劳,“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
勇攀高峰,创新实践,实现乡村振兴。赵亚夫总是把“三农”问题时刻挂在心头,按照“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他不断思考、实践、总结,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老区发展的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发展高效农业。利用20株草莓苗作为火种,建立起上千亩农业示范园,培养了一批种植大户,让一部分农民先富了起来。二是指导成立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集中经营,市场化运作,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共同富裕。三是组建综合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创建有机农业产业园区,试点生态农业,创造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合二为一”新模式,并以戴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2006年,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江苏省第一个综合型社区农业合作社—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2010年被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示范社。2011年,赵亚夫制定了《2011—2015年戴庄村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戴庄村成为一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范例,“戴庄经验”在全省广泛推广。2018年5月,亚夫团队工作室成立,赵亚夫亲自担任总顾问,33名专家参与,为句容市100多个合作社、45万农民提供技术支持。2018年戴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村集体收入200万元。
淡泊名利,勤廉奉献,永葆党员本色。赵亚夫始终铭记一名党员清正廉明、服务百姓的宗旨,爱岗敬业,不计名利,默默奉献,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农业发展事业之中。1993年,赵亚夫当选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主动提出不驻会,要到农村去指导农民。1999年组织上推荐赵亚夫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赵亚夫推辞了,因为他舍不得离开农民、离开农村。2001年,当他从市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时,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到茅山老区搞“两个率先”试点。他帮助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不仅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每年还要拿出不少钱给农民送礼。2008年1月,赵亚夫把获评“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奖励的30万元奖金,以购买合作社有机大米等方式,分发给了为戴庄有机生态园建设作出贡献的人。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赵亚夫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赵亚夫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扶贫先进人物”“全国老区开发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工作者”“全国扶贫先进人物”、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9年入选“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和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