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541字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摘要

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东施效颦,要量体裁衣,要有整体的规划,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通过提升、增强校长和师生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力、向心力、原动力、想象力、感召力、创造力、感染力、渗透力、续航力,创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倾情倾力办好乡村学校,提升教育末端水平,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教育公平,既是现阶段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对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学校文化的重要作用。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师生精神生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要素。

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有一所村小,推行武术文化,提出了“以武健身、以武扬德、以武励志、以武促学”的活动目标,围绕着武术设计了“武术操”“武术展板”“武术文化墙”。随着学生和教师的更迭,武术动作随之变形,导致学校的武术文化难以为继、中途夭折。

这所村小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武术的“招式”和环境的“形式”,忽略了“育人”这个关键目标,没有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武术的精神或发展中提炼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育人目标,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课程、评价等长效机制来利用武术活动描摹出学生发展的具体化指标,以此指导学校全体教师的育人实践,从而导致武术文化难以真正落地。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基于人、为了人、培养人、发展人这个总体目标,围绕管理改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环境改造、活动实践、评价引领六个维度,制订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和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改进和确立学校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突出教育性、整体性、时代性和制度性,着眼于师生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最终目标(见图1)。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图1 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学校文化的样态应该是鲜活的、看得见的,体现在主题鲜明、板块清晰,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应该是感受得到的,体现在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校园处处是育人场所;应该是记得住的,体现在文化理念是个性化的,与众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还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得好的、有生命力的,体现在构建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规律和师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元的评价体系(见图2)。

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图2 学校文化建设样态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正确地理解学校文化,才能发挥其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能。

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在一些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多是校长一个人在冥思苦想,从办学理念的构思到落地都是校长一人在操办,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校长与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广大师生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学校文化难以获得认同,难以持续发展。

校长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决策者和设计者,“从某种角度看,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但是,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系于校长一身,容易造成三种后果:一是校长倡导的文化无法被师生认同,不能形成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二是学校文化被深深地打上了校长的个人烙印,形成有缺陷甚至是消极的学校文化;三是由于学校的发展过分依赖校长个人,很难形成健康、有序、向上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一旦离开校长或校长调离,原先形成的学校文化可能难以为继,形成“换校长就是换文化”的怪圈。

学校文化是一个积累、积淀和传承创新的过程,“从校长到门卫,从教师到学生,都是学校文化管理和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广大师生的参与,教师和学生就无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和正确践行,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校长要善于发动全校师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比如,校长与学校教师就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广泛交流,通过开展头脑风暴激活大家的思维,还可以通过征集校徽、校歌、校训、吉祥物、口号、楼栋命名等方式,让师生广泛参与,提高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才容易被认同、被传承。

学校文化是师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全方位、立体式地建设,而不是单一、片面、局部地去认识、去构建。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质校建设方案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乡村学校由于受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学生人数不多,学校可用的生均经费有限,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一些校长不能自觉规划和优化学校文化,使学校管理长时间在经验式管理、制度管理的阶段徘徊,很难达到文化管理的境界。

其实,学校文化建设不必追求高大上,不必追求光彩夺目,而应注重对师生的适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文化素材应当源于本土、本校,源于周边的人文地理,关键看我们留没留意、用没用心。有一所村小教学点依托周边生长的松树,构建“松文化”特色,提炼出“立松之品,下自成蹊”的办学理念。学校大力开展吟松诗词、品松名画、做松手工、栽松劳动等活动。漫步校园内,处处可见学生们精心制作的作品:教学楼前面摆放着一盘盘学生们种的松树,一楼展示着学生创新的松树的图画,二楼展示着学生描写松树的诗句和文章,三楼展示着谈松树的名人名言,楼梯间都是学生和家长利用捡来的松果、松针、松枝等材料制作的二十四节气作品。学校还将学生作品分类整理,形成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学校以“松”文化建设的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课程化为导向,培养学生“傲雪凌霜,顽强向上”的良好品质。

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有一所移民村小学一直想围绕“洲”这个主题来构建学校文化,但是以前所在的村落因修建水库已被淹没,没有留下有纪念意义的、学校可用的素材。因此,校长认为“洲”这个概念对现在的师生来说很空泛、很遥远、很抽象,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停滞不前。

这所学校想做“洲”文化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其出发点是让孩子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但校长的思维没有放开,总是放在原来真实的“洲”上,想把原来“洲”里有特色的东西搬到校园里来,形成文化符号。其实,学校文化的形成除了利用自身原有的素材,还应跳出素材看文化。我们可以从“洲”这个字本身作文章,一方面“洲”代表着师生对故乡的一种思念、一种寄托、一种情怀;另一方面“洲”的本义是“河流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即“在水中央的一块陆地”,可以引申为“生命中的绿洲”,代表着生命的起源,“洲”是成长中的一个驿站或者避风港等。这样一来,与“洲”有关的文化元素显得更形象了,继续思考的内容就丰富了,从中就可以很容易地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此外,还可以收集描写“洲”的经典诗句、含有“洲”的地名或景点,给每个班级取一个含有“洲”字的班名,等等。

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有一所村小以太极拳、剪纸、阅读为特色,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走廊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学生的作品,学生在大课间表演太极拳,校园处处是开放型的图书使用设施,走廊墙上有小书架,楼梯间有书柜,班级有图书角,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氛围,使学生浸润在书海之中,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学校将这项特色作为文化建设内容,并将“阅读明智、剪纸美心、太极强体”当作办学理念。

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办学理念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一方面学校开展的三项特色活动平均用力,没有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把它们做细、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学校提出的“阅读明智、剪纸美心、太极强体”不应是办学理念,而是活动的目标。

首先要厘清这三项活动的内在联系:剪纸带领阅读和太极拳,阅读和太极拳推动剪纸。由此提出“一核两翼”,以剪纸为立足之本,太极、阅读为辅。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见识可以丰富学生对剪纸作品的理解,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使剪纸作品更有灵气和灵魂;太极拳柔中有刚、刚柔相济,通过制作24式太极拳剪纸作品,使太极拳跃然纸上,给剪纸作品带来灵动。从中可以试着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或目标,比如,“培养有灵气、有灵魂的灵动少年”,等等;还可以将相关的系列剪纸作品(如24式太极拳剪纸等)装订成册,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用作欣赏或剪纸技法校本课程。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一些乡村学校中,整体布置还不错,走廊上有序张贴着励志的口号、标语,各种名言警句琳琅满目。但是,学校文化存在着“千校一面”的现象,呈现出同质化倾向,校训校风似曾相识,标语口号用词雷同,缺乏辨识度,甚至直接“克隆”其他学校,在一个县区,有5所村小的学风都为“勤奋、乐学、多思”。有的村小文化上墙的内容还出现许多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如错别字、标点符号不规范、中英文对照中出现“中国式英语”等。这些“批量作品”有华丽、光鲜的外表,但有形无魂,不利于学校先进文化的积淀与创造。

学校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时下蹭热点、赶时髦、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也要摒弃“为建而建”的机械性观念,摆脱“外表华丽、内蕴缺失”的现实困境,杜绝“靠文化公司包装打造”的错误做法,要有意识地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汲取其中能够与本校传统和办学实践相关的内容,从人的全面、充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创建具有个性特色、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

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走进一所村小,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校园内外处处干净、整洁,从校门口的张贴布置,到校内文化墙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看出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用了心。但是走进教室、功能室,却发现里面杂乱无章,反差很大。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延伸和缩影,也是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学校应从班级环境、班级特色、班级宣传方面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引导。“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学校应引导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学校还应注重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通过建立优秀办公室评价机制,创建干净、卫生、整洁、雅静的文明办公室,营造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为学生树立标杆、做出表率。学校功能室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将学校文化有机融入功能室文化建设之中,从功能室制度、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课程表、个性化的学生作品等方面进行整体布置,设计出配置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相同的富有个性的功能室,注重育人性和情景感染,做到“让每一个物件说话,让每一个角落发光”。

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有的学校校园内各种提示牌、绿化带、宣传栏布局合理,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但是,学校没有赋予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片面追求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建设,将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净化,没有考虑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特色定位有机交融,使得校园环境建设背后缺乏精神内核的支撑,导致文化浅表化现象。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四个层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共同构成文化这一有机统一体。精神层面是核心和灵魂,物质层面是基础和承载,制度层面是规范和保障,行为层面是体现和折射,不能“拔苗助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要凝练和宣传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校风营造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渗透,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呈现,在文化活动参与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感知。”

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

有一个乡村学校一直秉承“立大志、做小事”的办学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奋进,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这种执着是宝贵的财富,需要大力弘扬。同时,我们还应与时俱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比如,“立大志”这个目标就是动态的,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有新的发展和深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解读,赋予新的内涵。

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深入挖掘“校风、教风、学风”的时代特征,使原有的学校文化更新升级,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育目标,成为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乡村学校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是托起乡村孩子未来的脊梁,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必须抓好的薄弱环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愿望的工作着力点。我们要高度重视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师生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的统一,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