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部孟繁哲(左一)在采访孙营村幼儿园教师。
我驻点的火斗山镇孙营村很美:两层现代化村委办公楼、标准篮球场、标准垃圾处理站让整个村子整洁且具现代感,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和村民交流后得知,在过去,孙营村的环境可谓脏乱差,“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草堆、粪堆随处可见,小河沟经常泛滥。为什么孙营村在几年的时间里有这样大的变化?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采访了孙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斌,从他的讲述中,我认识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要注重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一方面,村干部需要具备实干精神,要在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各种措施也要注意充分激发村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农民获得感,这样才能汇聚起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来到孙营村驻村蹲点,近距离观察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不仅让我有机会深入探究一个村庄发展变迁的过程,写出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更让我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充足干劲和饱满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我相信只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定能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不断书写工作的新篇章。
内参部李维俊
内参部李维俊(右一)在脱贫监测户家里采访。
同前些年相比,我驻点的孙营村有了大变化:节日文艺演出年年有,全村好儿媳、好婆婆评选活动经常办,敬老孝亲爱幼也蔚然成风。小乡村的这个大变化,是无数基层共产党员攻坚克难,为建设美丽乡村而不懈奋斗的成果。这样的乡村文化真好!移风易俗新风尚深入人心,人在有“魂”的乡村里生活,精神饱满且充实。守好防止返贫底线,是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有了好的兜底保障,村民不再为“一病返贫”提心吊胆,日子才更有奔头和希望。
这两周,我以双脚丈量着村子的每一寸土地,用双眼见证了一个乡村建设发展的综合成果,我深切认识到了“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具体含义、学习到了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和雷厉风行的办事态度、记住了许多植被作物的模样、见识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和淳朴、体会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琐碎与不易......在我的脑海里,乡村的模样不再是曾经看过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变成了清晰的记忆和亲身体验的理解。
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我必将更加坚定迈开双腿,践行“四力”,多走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记,常到一线、深入一线,力求写准、写对、写好,力争发现真问题、反应真实心声,努力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
体育部王亮
体育部王亮(右二)与金凤侠(右一)大娘和其丈夫合影。
刚到北山根村没两天,60多岁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郭瑞民就邀请我们爬了次后山。之前知道郭大爷爱爬山,但这座后山,他也有年头没爬了。为什么初次见面,选择带我们爬这座山?我起初非常不解。我驻村的房东金凤侠金大娘74岁了,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却写得一手好文章。过去几年,她写了一本回忆录。回忆录里,有她的成长经历,有3个孩子的故事,但篇幅最大的要数第九章《家乡巨变》。是什么原因,让金大娘有如此大的感慨?随着我在村里的深入采访和生活,以上两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北山根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生活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
郭大爷带着我们艰难登上后山,是希望我们以最佳角度欣赏村子的全貌。这几年,北山根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是郭大爷的梦想。金大娘少年时期勤学好问,成绩不错,但由于条件所限,没能在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她勤劳乐观,将三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现在,她感念党恩,关心国家大事,喜爱养花、健身和旅游。她说,她想把全国各地都走个遍。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内涵在北山根村都能找到源头活水。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海外版彭训文
海外版彭训文(右一)在帮助北山根村村民散粪。
在虎什哈镇北山根村驻村14天,我聆听村民讲述自己的奋斗史、创业史,每天被这些故事感动着。
养殖户徐民,因为缺乏发展资金而致贫。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他家的牛从开始的2头增至近20头,每年收入10万余元,如今装修了房子、买了货车,每天在地里、牛场来回忙碌着。村里几年前搞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获得村民支持,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郭瑞民,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20多人,来到已经改造完成的村庄参观。当天下午回到村,郭瑞民和党员带头,率先拆除了自家违建,村民纷纷响应。在协调资金重建村中大桥、修建村级道路、加装路灯等项目建设中,县政协驻村工作队在村里一驻就是七八年,办了很多民生实事。
在一次次走村入户中,我们为村民脱贫后的喜悦而高兴,和村民一起畅想乡村振兴的未来。在与种植户、养殖户,村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县政协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交流时,从一张张朴实的笑脸上,我们深深感受到脱贫群众由内而生的发展动力。在报道中,我们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村庄在生态、产业、人居环境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期待更多人通过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故事,认识北山根,来到北山根,并爱上北山根。
海外版杨俊峰
海外版杨俊峰(左一)与滦平县第一小学少先队六(5)中队小记者们合影。
半个月的驻村时间虽短,但我的收获是巨大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用真诚打动人心,用实干赢得尊重”。
出发前,我就打定了主意:来驻村锻炼,不是来走马观花、游山玩水看风景凑热闹的,而是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地调研,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扎实新闻,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搜集可供参考的一线素材的。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和村民打成一片,要用实际行动让村民看到,人民日报的记者是村民的“自己人”。
半个月来,我们走遍了村里大大小小的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田亩的面积。除此之外,我们还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和村民交朋友。在老年公寓,我们听85岁大爷范德勇讲述自己的生活是如何因为党的政策而越来越好的;在人才培训中心,我们听干部李镇讲述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如何练就了他成熟干练的处事风格;在村小学,我们听校长王帅兵讲述自己从在村小学读书到成为自己母校校长的故事……我们和村民心与心的距离,就这样渐渐拉近。
当结束驻村要离开的时候,村党委书记范振喜拉着我的手说:“这些天你们不怕吃苦、实地调研、走访村民的事儿我都知道,从你们身上我能感觉到,人民日报和咱是一家人,人民日报的记者是咱农民的亲兄弟!”
新媒体中心李思尧
新媒体中心李思尧在花海小镇前留影。
3月下旬,我来到燕山深处、古长城脚下的周台子村,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乡村实践调查。
刚到村口看到村里气派的双向八车道、规整的居民楼、繁荣的商业街,我发出感慨:“这哪里是个村子,简直是县城般漂亮!”村中建构了完善的乡村住房保障体系,年轻人住居民楼,60至69岁老人住福利楼,70岁以上老人免费住老年公寓楼。合理、完善的服务、养老模式在滦平县甚至河北省都堪称标杆。
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白天,在人才培训中心与村民一同接受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在有机蔬菜大棚里同村民学习如何播撒樱桃种子;晚上,在村民三室一厅的房子聆听他们对当前生活的感受。“以前哪能想到过这样,过去的日子跟现在比,那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这多亏党领导的好呀!”村民蔡淑琴毫不掩饰一脸的骄傲,笑容不时浮现在脸上。
岁月向后,梦想在前。周台子村百姓和干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优秀答卷。面对这沉甸甸的答卷,我深受感动,也倍增力量。难忘这一段乡村实践经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感恩生活在这个美好时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守住初心、扛起责任,脚踏实地、勇于作为。
责 编:冯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