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产业新闻 北辰
两院院士讲述中国航天梦、杂志主编科普植物学、清华博士分享生活现象背后的原理、大学教授通过热点解析法律知识……在刷视频中学习知识已经成为当下的普遍现象。
当前,在抖音平台上传播知识已经成为一股热潮。随着不同领域科普创造者的出场,不仅是抖音、快手,其余各大平台知识科普类短视频与日俱增,短视频内容的转型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新风口。
碎片化时代下,泛知识类视频为何能够超越娱乐性视频成为流量“新贵”?知识+短视频又真的能让我们“涨知识”么?
一、泛知识类视频成为流量新风口
众所周知,B站是一个学习网站。自2019年起,B站的知识类视频越来越多。据统计,2019年有超过8600万人在B站上学习,相当于同年高考人数的8倍。B站已经是中国学习类视频储备量最高的平台。
2020年2月,B站推出了“知识分享官招募令”活动,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后,为知识创作者提供百万奖金和上亿流量的扶持。同年6月,B站正式上线“知识区”,由原有的科技区整合升级而来,下含科学科普、社科人文、财经、校园学习、职业职场、野生技术协会共6个二级分区。
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哔哩哔哩成立十二周年的演讲中提到:“目前,泛知识类内容占B站全平台视频总播放量的45%。过去一年,有1.13亿用户在B站学习,这个数字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三倍多。”
除了B站,抖音也在努力争夺知识类短视频这个新赛道。
2019年,抖音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起“DOU知计划”。此后,37位两院院士、过百位专家学者,中科院12家下属科研院所,清华等高校相继加入计划。截至2021年8月,抖音平台知识创作者超1.5亿名,他们创作的知识视频超10.8亿条。
2020年,抖音联合西瓜视频推出“知识创作人”激励计划,在一年时间内,投入百亿流量,打造一百位优质知识创作者。2021年,抖音上线了“萌知”计划,为面向青少年生产知识内容的创作者,提供百亿流量扶持,鼓励用户创作系统的青少年知识内容。
与此同时,快手上线“快手新知播”,联动100名知识大咖以及超过1000名知识博主,计划在3个月内带来万场直播;百度旗下的好看视频推出“轻知计划”,邀请100位名家、10000位行家签约入驻,加入泛知识内容的创作;知乎开通视频入口“知识区”,提供亿级曝光流量资源……
大量资金投入到知识类视频新赛道,泛知识类内容白热化现象越发显著。
二、知识科普类短视频为何能够走红?
1、生态体系完善的需要
短视频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之一,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人们了解当下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的事件。当前短视频的内容产量和传播影响力迅速扩张,根据CNNIC发布的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表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080万,占网民整体的90.5%。
尽管短视频在广告带货、直播电商等盈利模式的驱动下,生态体系正在日趋完善,但对于以“用户增长”为长期目标的短视频平台来说,短视频用户红利的可开发空间正在迅速缩小,平台越来越意识到,“纯娱乐”是留不住人的,信息茧房、娱乐至死、内容低俗也一直伴随左右,平台的危机感越来越迫切。
各大短视频平台都开始尝试如何在同质化的泛娱乐内容中脱颖而出,留存用户。于是乎,各大平台开始了内容转型升级的“内卷”之路,以内容为中心发挥长尾效应,将目光聚焦在生活技能、科普知识、分享经验等方面,知识科普类短视频与日俱增。
2、审美疲劳,用户需求升级
从长远来看,用户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这一点可以通过马斯洛理论来解释,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后,人们高阶层次的需求便开始增加,而高层次需求的满足需要个人不断地提高自我能力,这也就刺激人们不断去汲取知识。
另外,要知道的是用户长时间观看娱乐类短视频非但不会感到放松,反而会引发焦虑、空虚、审美疲劳等负面情绪。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用户在平台里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获得对等的知识和长效的满足感,这其中的失衡导致用户开始焦虑。
于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感,人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据《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内容生态洞察报告》,用户对科普纪实的知识向内容需求增加,知识向、实用向的泛知识类内容需求分别提升了21%和16.7%。
图源:《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内容生态洞察报告》
3、社会文化的引导
短视频平台上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和优质化提升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的必然结果。
随着短视频制作门槛的逐渐降低,大量的创作者涌入平台,谁都可以参与制作。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有些创作者甚至宣传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另外一部分人则为了追赶潮流而一味的模仿抄袭,使得整个短视频呈现出庸俗化、低俗化等特征。泛娱乐化过度使大众沉溺感官、丧失思考,破坏了人们创新的原动力。
正如尼尔·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衰败的命运在劫难逃。”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成为网红,以娱乐内容和低俗手段赚取快钱,对此,社会需引导人们回归对知识的崇拜。
三、短视频真的能学到知识么?
诚然,知识类短视频在后疫情时代更是迎来发展新篇章,但是我们真的能在短视频学到知识么?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在其所著《中国经济2021》中总结道:一方面,短视频是用短小精悍的碎片化方式对“长文化”形式展开的一种颠覆;另一方面,短视频短中见深,仍然隐含着“长文化”的本质性和穿透性,在令人会心一笑中,起到感悟道理、点化生命的作用。从这里看,在短视频中学习知识似乎是可行的。
但事实上,受限于深度和有趣两方面原因,平台大多数的知识内容并不能称得上是知识,严格意义上来说仅仅算是科普小知识,其制作的初衷也并非是让人学习,而只是让人了解,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抖音账号:人文清华更多的也是给我们普及,而非传授知识
同时,由于创作者的复杂和创作门槛的降低,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容的失信和专业度的缺失,从而使得我们在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中很容易被牵着鼻子,从而导致情绪的偏激,言论的激进。
因此,我们看似是学到了很多,但也只是“西一榔头东一棒槌”罢了。
因此,在短视频中学习知识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倒不如直接将其看作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休息的时候刷一刷图一个乐呵便罢了。
参考资料:文娱商业观察、每日经济新闻、新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