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个时间点,CPA总是能轻易触动广大会计学子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昨天早上CPA出成绩,直接冲上微博热搜了,而且刚出分的时候官网都是崩溃的,根本登录不进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好。

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选手,考试对我来说,最刺激的时刻就两个:

一个是进考场时;

一个是查分时。

担心、焦虑、紧张、害怕、惊喜、失落等等复杂的情绪会纠缠在一起,这种过山车式的情绪体验堪比若即若离的暧昧期了。

有时我都有点羡慕还在考证的人,因为我自从结束学生时代,结束考证后,类似这样的颅内高潮几乎没有了,有的更多的是波澜不惊的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

我只能去各种群里看看出分后大家的反应,顺便回想一下若干年前那个背着厚厚的教材和轻松过关去图书馆刷题苦学的自己。

考过也好,没考过也罢,这都是我们人生旅程中的一小段经历。

那些曾经看起来天大的事,放在人生长河这个大尺度上,也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事。

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证书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是持续的坚持,是脚踏实地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之前关于CPA的备考经验、CPA学习方法、CPA证书的作用等等写了不少文章了,大家可以再看看,相信现在再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备考经验及方法论(点击文章标题即可跳转链接):

2.

证书的作用(点击文章标题即可跳转链接):

1.

作为一个CPA会计准则的灵魂解读UP主,我也说下我对CPA会计的理解。

会计是记录经济交易的一门语言,准则是这门语言的语法,这门语法有个著名的特点就是:

不说人话。

为什么会计的老前辈们要这么为难我们,写得通俗易懂不可以吗?

不可以。

因为这些准则规定是要给现实社会中的各项商业交易提供记录规范的,而商业社会中的商业交易类型层出不穷,千变万化,这就注定了准则需要全面,需要通用,需要尽可能涵盖所有的可能,得是个通用版的模型。

而通用也就意味着冗长,意味着繁琐。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CPA之所以难学,准则不说人话只是其一。

其二在于会计的学习是反人类的。

人正常的认知是,从具象到抽象;

而教材的编写是,从抽象到具象。

会计是个应用型学科,学习的顺序应该是:

先接触各种具体的交易,然后根据自己的潜意识粗浅地将各种交易进行分类,摸索和提炼记录的规则,

之后再不断接触新的交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迭代之前总结好的分类和规则,

循环往复N个回合,最后得到一个完善的结果。

而我们学会计是反过来的,先告诉我们最终总结好的结论,直接让我们开了天眼,

而且还附送N条“友情提示”,

至于这个结果怎么来的,不知道,对应的是什么交易,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学起来就非常痛苦,因为太空洞了,太抽象了。

就像我们学数学,也是先从数鸭子开始建立对数字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加减乘除的原理,而不是一上来就教算数心法,速算口诀。

会计倒好,直接把抽象出的如天书一般的模型塞给你,学吧!

当然,我并不是要去批判这种学习方式。

客观来说,这是学习前人经验最快捷的方式,因为前辈大佬们都替我们走完整个认知的学习流程了,我们再走一遍路子也没啥意思。

牛顿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也是一样,拿着前辈大佬们总结好的成果,直接站在了他们的肩膀上。

就是学的时候痛苦,因为全篇不知所云。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学习的痛苦呢?

有的。

1.多看具体的商业交易。

财务高手从来不是写会计分录的高手,而是理解商业的高手。

因为会计是记录经济交易的一门语言,学会计的目的从来不仅仅是写分录,而是理解所记录的商业交易,脱离商业而死学会计,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永远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财务高手。

2.代入自己,思考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如何记录这笔交易;

3.再看前人总结好的准则,看看差异点在哪里,

这个对比的过程就是和前辈们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也会愈发体会到会计的妙不可言之处。

4.多看我公众号的文章加深理解。

无经验考过注会大家工资多少_无经验考过注会的心得_没经验考注会有用吗

我写这个公众号的初衷,也就是想把毕业若干年摸索出来的微小经验分享给大家,尽力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晦涩难懂的准则,让大家能多从商业交易中看会计准则,多理解商业交易,多想想准则规定背后的原因,让大家在理解中学懂,而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每天强奸自己的记忆力,疯狂死记硬背,一学就忘,一考就废。

2023年的CPA,我们手拉手一起走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