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深圳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和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以下简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双区”)。通过建立市级统筹与区校协同、打造市区校三级实验体等路径,深圳举全市之力在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人才培育、数据应用等方面不断推进落实。目前,深圳建成100所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并在各校开展各具特色的实验项目,多项实践经验入选教育部典型示范案例,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双区”深圳实验校经验成果集中交流展示厅
为推动深圳“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纵深发展,展示实验区的经验成果和典型案例,7月10日,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承办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双区”深圳实验校经验成果集中展示交流活动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询导调研会议在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举办。展示交流活动以“数字赋能、模式创新”为主题,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并有百余名学校代表教师参会,在线观看直播人数累计超1.1万人次。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张惠敏、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秘书长蔡可教授,以及各区级实验区工作负责人、百所实验校代表出席活动。
01
成果凝练
开创教育信息化的“深圳样态”
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张惠敏致辞
今年2月,蔡可教授带队来深圳调研指导相关工作时,也充分肯定了深圳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建设成果。“近半年以来我们按照教育部要求,集全市之力,聚焦成果布局,全面总结大规模实验区实施经验。”张惠敏主任在致辞时介绍,近三个月来,深圳市平均每周都举办了2-3场跨校交流展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理念先进、模式创新、效果突出、实践扎实的优秀实验校和数字化应用典型案例。
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秘书长蔡可教授作主旨报告
蔡可教授以《让技术为教育插上翅膀,让教育为技术注入灵魂》为题作了报告。“技术赋能让我们的教学改革完成了螺旋式的上升。”他提出,教学改革是起点,而新型教学模式是终点。“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驶入“快车道”的有效支撑,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主阵地。
“每次到深圳实验区,都看到布局的扎实、工作的务实、任务的落实,统筹区、校,有很多值得全国其他实验区学习的亮点和经验,从案例、宣传、科研等方面都积累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成果。”他指出,深圳实验区特别在体制机制创新、智慧教育领航人才培养、数字化建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已形成深圳的方案和做法,希望深圳实验区可以在国家资源平台的应用、新课程新教材如何服务新高考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最后,蔡可教授提到今年9月教育部将启动实验区的评估工作,评估要突出重点,“精准、有效、可持续”,同时注重区域特点和亮点的打造。他强调,“评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推动实验区的抓手,以评促建。”
张惠敏主任表示,下一步,深圳将根据教育部实验区专家的指导和建议继续推进实验区下一阶段工作,更进一步丰富深圳新型教与学模式成果布局,以圆满成绩迎接实验区整体验收。
02
一校一模
打造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深圳样本”
信息技术赋能的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重构学习新样态;构建智慧化学习场域、人机协同助力精准教学;运用数证共生打造精准课堂、运用数据进行精准评价……近年来,这样的信息化场景在深圳各个学校的课堂上比比皆是。2023年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双区”建设的示范推广年,本次活动进一步展示了深圳实验校的实践成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深圳样本”。
百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双区”深圳实验校模式成果展
实验校经验成果汇报分“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三个方向,邀请了8所典型实验校代表,从整校新型教与学模式实践和课堂教学变革出发,展示了可应用的、可复制的实验成果。
围绕“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方向的实践,龙华区万科双语学校、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负责人分别以《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TEM+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和《技术,重构学习新样态——“支撑式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应用》为题进行了发言,介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融合课程体系、支撑式学习模式等实践成果,充分体现了教与学模式创新。
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香山里小学、深圳实验学校负责人围绕“教与学模式创新”,分别以《构建智慧化创感学习场 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技术赋能教育 重构教育生态》《人机协同环境下基于精准教学的深度学习实践探索》为题作了报告。三所学校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打造了智慧化创感学习场、无边界学习空间、1+N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等新型教与学模式。
围绕“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方向的实践,深圳市高级中学、宝安区宝民小学、罗湖高级中学负责人分别以《在数证共生的精准课堂里挖呀挖》《数据应用——撬动课程改革的杠杆》《数字化赋能课堂精准评价和互动学习》为题进行了发言。通过生动的案例,凸显了3所学校通过有效采集教育数据为教育教学赋能的成果。
“龙华区万科双语学校将STEM润物细无声地与学科发生联系,同时通过技术平台支撑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提出的“创感”理念丰富了泛在化学习中的创新实践……”听完8所实验校代表发言后,蔡可教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一点评,充分肯定了各实验校的实践成果,并对整合式学习、教与学模式创新以及教育数据的采集提出了新要求。
03
论道求真
实验校共议教育信息化的“深圳表达”
理论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碰撞。以“信息技术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与智慧评价改革”“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融合发展”为主题,本次活动分别开展了两场圆桌论坛,邀请了大学教授对话深圳10所实验校代表,现场交流与讨论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
教授与实验校代表展开现场讨论
“我们的教育足够‘智慧’了吗?”深圳大学曹晓明教授在《智慧教育与数字赋能》演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热度不减,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实践也日渐深入,但智慧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有待我们去解决。“数字化转型是智慧教育的新趋向,”曹教授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几个维度,包括数字化赋能空间再造、学习环境再造、学习课程重塑、教学过程重构、教学评价重构、教育治理转型等,同时提出要做好智慧教育的新准备。深圳小学、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南山区南海小学、罗湖中学、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参与了主题讨论。
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以《智能时代的教育,学什么与怎么教》作引,指出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教育者必须回应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学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提出,要从学习顾问、智能助理、联合教学、自适应学习、业务自动化等五个方面入手利用人工智能为教师赋能。龙岗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坪山区弘金地学校、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盐田区云海学校参与了话题。
04
专家询导
奋力走出数字化赋能的“深圳路径”
深圳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询导工作座谈会
10日下午,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询导调研会议在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开展。
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魏晓亮作实验区建设工作总结报告。魏晓亮主任回顾了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双区”建设历程,详细阐述了四大培优行动——从实验到示范的重点培养工作、实验校工作室主持人培养、实验校建设成果交流展示、新型教与学数字化建模,并从宣传、科研、案例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深圳实验区建设成果。
100所实验校系统推进教与学改革,三大实验成效已经凸显。一是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的机制取得新突破。不仅形成了“市级统筹、区校协同”的整市推进信息化的经验范式,而且在100所实验校形成了学校一把手校长领衔、课程中心、教研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信息中心协同推动的新机制。在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成效的成果就是100所实验校均设立了信息中心。二是构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现新飞跃。深圳已初步形成了三个大方向、18个子方向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一校一模式”正从理想照进现实,我们正组织专业力量,抽取“模式”的公共因子,总结提炼可以在全市复制推广的若干新型教与学模式。三是以信息化带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无论是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提出、相关政策的配套出台,还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软硬件设备的配置、智慧教育领航人才的培育,以及市区校相关经费的投入和保障,以教育信息化的高质量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深圳正以信息化“双区”建设为有力抓手和实践场域,加强体系化设计,打出一套数字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他表示,实验区分阶段过程化考核已经完成两个阶段,将加快脚步完成“数据模型与对接”和“成果汇总与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考核。随后福田区、龙华区和光明区作为区域代表分别作了汇报。
“深圳的教育信息化基础非常好,已经到了出成果的阶段。”在听取汇报后,蔡可教授对深圳实验区工作取得的大规模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成果导向很重要,”他表示,希望深圳实验区能输出更多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育教学的深圳经验。
会上,张惠敏主任指出,今年以来,我们开展智慧教育示范校的重点培育,现场调研走访实验校40余所,可以总结出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校校有机构”,学校均成立了信息中心,联合学校教科研部门共同推进实验校建设;二是“校校有数据”,形成了常态化的、过程性的、以信息系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流程跟踪的数据。下一步,继续加强学校信息中心的数据统筹重要作用,在“量”的积累上强化“质”的运用。
最后,张惠敏主任对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的询导与肯定表示了感谢,并表示一定不负众望圆满完成国家级实验区的建设任务,继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走出信息化教育的“深圳路径”。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全面了解深圳市教育数字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