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教育局

(2020年11月)

随着我国各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也对特殊教育愈加重视,2013年国家即提出“要守住底线,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公平理念。为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体现“教育公平”,为无法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服务便成为我市特殊教育的一大亮色。

一、送教上门的背景动因

纵观我市乃至全省都面临着送教难的困境。送教对象分布广而又多在偏僻的乡村,特教教师队伍薄弱,普教教师特教专业知识缺乏,康复设备缺乏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送教上门”的有效实施。

针对这一难题,2015年1月我市教育局联合残联、各镇办、仁爱学校到义务教育阶段疑似辍学在家的残疾儿童进行入户筛查,并针对学生的障碍程度及家长意愿妥善安置残障儿童的教育。对轻中度障碍的儿童实施随班就读,重度残疾儿童进入市仁爱学校就读,重度残疾无法到校就读的儿童实施“送教上门”服务。仁爱学校李建城老校长创新性地提出“普特结合”的送教模式,即由普校教师负责本片区的送教对象上门施教,特教教师进行指导培训普校送教的教师。这样的送教模式既综合普校教师的优势,又解决了特教队伍紧缺的难题。因此石狮市教育局于2015年5月出台《石狮市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9月11日正式启动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

随着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社会及送教对象家庭对特教教师的认可,部分家长希望由特教教师上门进行专业性送教。因此我们进一步完善送教上门模式,即按“需”送教,为重度残疾学生采用普特结合送教、特教教师上门送教等方式。

二、送教上门的经验做法

1.领导重视。我市教育局出台《石狮市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文件,方案中对送教的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师资保障、送教经费等做了具体的安排。每年年初,市教育局联合镇办、街道、市残联及仁爱学校对疑似辍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入户排查,确定下一年度的送教上门服务对象。每学期期初召开全市“送教上门”交流会议,期末召开全市“送教上门”经验总结会。我市教育局为整合与盘活教育资源,成立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送教上门”指导中心,充分发挥仁爱学校在特殊教育的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引领全市特殊教育的发展。

2.通力协作。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送教上门”工作,要求仁爱学校和部分普通学校相互配合实施送教。“送教上门”具体工作由服务区的普通学校负责,仁爱学校负责“送教上门”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如有特殊需求的,则由仁爱学校教师负责“送教上门”。按要求每个送教对象每学期每周一次送教,每次送教不少于三个课时。送教工作得到辖区内普通学校全力支持,送教服务工作的负责学校选派了责任心强、富有爱心、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都较高,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送教服务工作。

3.有效指导。仁爱学校作为市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的业务指导部门,从课程设置和档案管理入手,注重教学管理,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学期初将送教上门对象纳入仁爱学校学籍统一管理,使送教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业务指导教师每个学期不少于三次上门与送教教师共同研讨送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平时通过微信、QQ等工具加强联系,一起商量研究对策,保证送教工作有序开展。学期末业务指导教师及时收集个别化教育方案、训练记录、慰问记录、送教总结、照片资料、宣传报道等过程性材料入档。每学期末由业务指导教师通过调查服务对象家长意见、查看教师送教记录和评估学生成长情况,对送教教师一学期来的送教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定期的送教上门指导和评估机制,使我市的送教上门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形式多样。送教工作因势利导,采用多种送教形式,尝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送教形式,更好地服务于送教对象。

形式一:送教团队分工又合作。针对服务点学生多的情况,永宁沙堤小学与永宁中心小学分工合作对福利院6名学生进行送教工作,两所学校把送教教师分为两队,一队周三送教,一队周五送教,有时也会合作一起送教。队伍之间能互相交流教法与剖析问题,而队内也各有分工与合作,有时一对一教学,有时二对一教学,甚至有时是三对一教学。

形式二: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华锦小学在林校长的带领下,动员了6位教师共同负责送教工作,期初一起探讨送教计划,平时送教有时一对一,有时二对一。每位老师一学期至少参与了4次送教。

形式三:小志愿者加入送教。塔前、沙堤、华锦等学校会选派爱心小志愿者参与送教工作,小志愿者们有的帮忙开动脑筋想出一些适合送教对象的训练内容,有的给送教对象表演节目,有的与送教对象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有的还给送教对象带去礼物,甚至同村的孩子会利用周末去和送教对象一起玩耍。同伴教学更有利于送教对象的学习,同时小志愿者在送教的过程中,学会了珍惜学习、感恩生活、关爱他人。

形式四:班级家委参与。洪窟小学有个送教对象,整天躺在冰冷的床上与电视机为伴,手不能举,脚不能抬,话不能说,就连吃喝都得奶奶用手指头帮忙推进去。而且身体素质很糟糕,经常发烧,鼻炎,流鼻血,手脚也会经常抽筋。一旦发烧起来就会连同鼻炎一起发作。家境比较困难,送教教师动员班级家委参与送教,他们购买一些物品去慰问他们,而且帮助其家长申请补助。

形式五:社会力量参与。很多送教对象家境都十分困难,送教教师们通过大力宣传,引起《石狮日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关的报道,从而吸引社会关注,一些爱心人士和团队对经济困难的送教对象进行一次性补助或长期帮扶。

形式六:心理教师参与。一些送教对象的家长长期面对重度残疾的孩子已经感到心灰意冷、身心憔悴,整个人郁郁寡欢。安排心理教师参与送教,心理教师通过倾听、交流、开导家长,使家长逐渐阳光起来,愿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康复来,加强了家庭教育的合力。

形式七:线上线下结合。巧借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工具,用微信群、QQ、公众号、邮箱、网站等将送教由线下加强到线上教育,从而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有效地解决了一周一午的线下教学局限性。线上线下结合教育在疫情期间成效尤为明显。

5.经费保障。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按一定比例增加,2019年、2020年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普通初中的9倍,每生每年拨付9500元。为送教上门教师提供必要的劳务费和交通补助费,补贴标准每人每次不少于100元,所需费用从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支出。

6.政策倾斜。参加送教上门服务教师减少教学工作量,送教的课时数计入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长期服务送教上门工作,各级表彰奖励及职称评聘向送教教师倾斜,每年评选1名市优秀送教教师。

三、送教上门的工作成效

1.提高义务教育入学普及率

部门协作、普特结合、内容规范、质量较好、保障有力的送教上门工作制度机制,巩固提高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切实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接受适宜的教育,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普及率达100%。

石狮市从2015年秋季送教学生18名,送教教师18名,业务指导教师12名;发展到2020年秋送教学生50人,送教教师48名,业务指导教师18名。

2.建立教育联盟服务送教上门工作

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紧缺,普校缺乏特教专业知识,社会缺乏对残障儿童的认知等现状,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参与,普校与特校相结合的按“需”送教模式,带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力量,通过特校带普校、普校带家庭、家庭联动社会等方式建立教研联盟,有力地推动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3.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

重度残障孩子的需求是丰富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差异,因材施教。送教教师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康复、语言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学生们在老师们不厌其烦的辅导和训练中一点点的进步了。

如送教对象小滢同学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籍,送教老师从兴趣入手,借助一篇篇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来教授小滢学习语文。在数学方面通过“数字拆解后口算”的方式完成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教学。王同学喜欢玩IPAD,送教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教授小滢学习用笔画打字,并以打字传微信的方式布置作业,经过几年多的学习,小滢基本能够用脚打字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微信交流。

又如蚶江华锦小学的送教教师针对送教对象无法站立行走,就最需要的大肌肉康复需求设计相关的训练项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几年下来该生独立行走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信心,坚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现在可以独立行走很长一段路。

4.送教工作获得了家长的肯定

“送教上门”让家长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政府的支持,他们的孩子并不是被社会遗弃,家长们不再孤军奋战。送教上门不仅改变了孩子的人生,也给残疾人的家庭带来了阳光与温暖。记得2015年1月到港塘陈同学的家中进行入户调查时,家长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着调查人员,对调查人员的询问闪烁其词,对送教上门这项免费工程完全不予相信。可是经过一年时间的送教,港塘小学的送教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消除了家长的防备之心,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家长还特地制作了《爱心老师》、《关爱社会》两块牌匾、“爱生乐教 爱心永远”的一面锦旗赠与送教教师。

5.送教上门活动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随着送教上门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石狮教育》《石狮日报》《泉州晚报》《中国教育报》等多爱媒体的关注,更多的家庭了解并参与了送教的工作,使得送教上门工作让更多的残疾孩子能够通过康复,得到改善,切实减轻家庭的负担。

四、送教上门的现实困境

1.送教上门师资有待提高

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特教专业知识缺乏,送教过程中又往往得不到专业的医疗人员和康复人员的协助与参与。医学专业知识的匮乏难以对学生的生理发展做出准确的诊断评估,康复技能的缺失又进一步阻碍了学生的康复训练。不单是普通学校的送教教师,就是特殊教育教师面对有些送教学生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

2.送教上门课程内容亟待开发

面对个体差异显著的送教学生,虽然前期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为送教内容提供了方向,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上还亟待明确。送教课程无章可循,导致课程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可利用于送教的课程资源极其有限,而且部分送教家庭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利用,导致送教效果几乎依赖于教师的当场干预,除此以外的其他时间干预措施难以维持和跟进,送教成效大打折扣。

五、送教上门的提升举措

1.组建专业团队,优化师资结构

教育部门会同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共同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专业指导,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专业人员的配备与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2.探索课程开发,整合医教资源

立足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康复训练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水平为核心,以医教结合康教理念为指导,贯彻落实康复课程。在课程探索和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规律,设计适合重度残疾学生的课程方案。尝试教材的研发,针对某一康复领域,总结送教经验,归纳康复训练方法,将有限的、零散的资源整合,形成体系化进行推广交流,以供送教上门的家庭进行选择,让教育教学成果惠及更多的送教学生。

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发展特殊教育,关键在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力建设一支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重视普教特教融通,建立普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基本知识技能培训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外出培训创造条件并给予大力支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形式拓宽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观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