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张 奎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陈小菁
这是一场简朴而隆重的座谈会。数十位老中青专家汇聚一堂,共同回顾创业历程、追忆光荣传统。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相遇”。从医50年以上的老专家、领跑专业的中年骨干、崭露头角的青年英才……解放军总医院三代专家聚焦“不忘初心再出发”主题,回首70年创业发展史,讲述医院优良传统、畅谈发展愿景。
习主席深刻指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解放军总医院从战火硝烟中孕育而生,一代代总医院人一路跟随党中央,一路负重前行、救死扶伤,积淀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这是医院的红色血脉和宝贵财富,是成就过去的力量源泉,更是走向未来的制胜密码。
“当前,医院正处在高质量发展历史关口,奋进新征程,亟须从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养分、借鉴宝贵经验。”基于新的形势任务判断,解放军总医院党委作出大力弘扬优良传统的决定,号召全院人员学好传统、当好传人,直面问题挑战,勇挑时代重任,奋力开创新局。一场新时代人民军医的重塑之旅就此启航。
“依靠医院优良传统凝神聚气,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正本清源,坚持正向激励,不断汇聚医院建设的强大正能量。”一场场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一座座铭记历史征程的院史纪念场馆,一个个医德高尚的英模军医,为医护人员积蓄了力量、标定了方向。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弘扬优良传统的重要阵地,解放军总医院院史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见学的医护人员。
“‘模范医学教授’姜泗长、‘模范医学专家’卢世璧、‘时代楷模’黄志强,几位百岁军医是我们学习的前辈楷模……”作为院史馆讲解员,政工保障室干事官祉伊每次解说,都会被这些名医大家永不褪色的精神品格所感动。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座谈会后,解放军总医院党委一班人带领全体参会人员,再次走进院史馆,学习先辈事迹,重温优良传统,弘扬他们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姓军为战的使命担当、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在解放军总医院优良传统教育基地——冯理达事迹陈列馆,一张黑白照片中,青年时期的冯理达穿着一袭优雅的连衣裙,坐在钢琴前演奏。望着墙上的老照片,一位年轻医护人员忍不住感慨:“原来冯教授年轻时也和我们一样,但看起来,似乎又不一样……”
陈列馆讲解员、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护师张文静走上前,深情讲述她所理解的这位名医大家的“不凡之处”——抗战时期,13岁的冯理达在手帕上绣出“抵抗”二字;赴美留学,每次发表论文,她都要附上一句话:我的永久住址在中国;入党后,她将仅有的1万元存款交了党费。
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每一次穿越时空与照片背后的故事“相遇”,张文静都觉得自己与前辈离得更近了。
对于解放军总医院医护人员来说,每一次参与活动,都是一场涤荡心灵的思想淬炼,是一次聚合能量的激励动员。
有人捧起《世纪忠诚——四位医学泰斗的百岁人生》等总医院优良传统读本,从中汲取营养,临床一线加班加点;有人踊跃参加红色歌咏比赛,激情展示转型重塑、奋进一流壮志豪情;有人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把生命举过头顶,为患者竭尽全力……
更多医护人员积极申请去边疆部队巡诊、到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帮扶帮带,将姓军为战、为兵服务的使命担当,投身到野战救护场上、体现在服务基层的行动中。
记者还了解到,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解放军总医院编写《创业发展史》《优良传统集》《英模院士谱》等弘扬优良传统教育读本,组织“读传统书籍、讲传统故事”“党史馆里讲党课、军史馆里话军魂”,开展“最美总医院人”评选,举办“人民军医杯”篮球比赛、“天使忠诚、续写荣光”展演、“踔厉奋发新征程”歌咏大会等系列活动,持续激发医护人员荣誉感,书写新时代人民军医的使命荣光。
弘扬与传承,让精神星火燎原。“医院建设已经站上新起点,机遇与挑战并存,能不能履行好新的使命任务,这是总医院人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考卷。”解放军总医院领导说。
解放军总医院医护人员在该院军史长廊参观学习。岳一喆 摄
新时代人民军医的“精神密码”
■张 奎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杨 悦 通讯员 张 密
绝对忠诚,人民军医的命脉灵魂
一名合格的人民军医是什么样子?
走进解放军总医院院史馆,刻在墙壁上的8个金色大字,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忠诚、敬业、厚德、创新。”
在解放军总医院党委一班人心中,忠诚,是解放军总医院医护人员需要时刻对标的第一行动准则。
站在强军故事会舞台上,一次次回望百岁军医苏鸿熙的传奇岁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吴晓东热泪盈眶。
98岁的苏老用左手托举起颤巍巍的右手,握拳起誓。时隔56年,这位历经无数风雨的名医大家终于实现了自己毕生的夙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心向党、一生许党、一切为党”,是苏鸿熙一生的写照。当年,苏鸿熙跨越山海,辗转万里,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为国内心外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时光飞逝,35岁的吴晓东借着舞台上的情景再现,再度走近这位百岁军医的忠诚与赤忱。
“年轻医生的动力,源于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医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传承的学科,我们一次次在这样的感动中修正人生航向。”吴晓东说。
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病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智健,全神贯注地操作呼吸机,查看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在他看来,日复一日地守护患者生命,就是对忠诚的传承与践行。
在张智健的带动下,该科每名医护人员都有个习惯——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抢救患者需要,都会及时赶回工作岗位。
“听令景从,不讲条件,不打折扣。”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专家初向阳说,这是总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信条,更是他们在关键时刻如一的选择。
8月下旬,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站在“人民军医出发的地方”,聆听着英模军医的故事,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远程医学科主任张梅奎,感受到身边一脉相承的“精神密码”,仍在熠熠闪光。
记者了解到,在医疗保障中心举办的“老专家讲传统”活动中,既向历史传统沉潜,又向精神深处开掘,吸引许多青年医务人员参与其中、接受教育。
一位正在住院的老兵给医护人员讲述革命故事。郭阳虎 摄
“强固忠诚底色,是弘扬优良传统的第一抓手。”解放军总医院领导说,“总医院的优良传统,与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一脉相承,镌刻着一代代总医院人的铁血忠诚和使命担当。”
向战为兵,人民军医首先是军人
穿上白大褂走进病房,穿梭在急诊科忙碌的救治一线;换上迷彩服,奔赴演训场投身野战救护……聊起这一场景转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军人护士长孙莹深有感触地说:“一名人民军医,首先是一名军人。”
在卫勤战线,孙莹从许多先辈名医大家的身上读懂了人民军医应有的样子——
白发苍苍的牟善初教授,年过九旬仍通过可视就诊系统远程指导学生,为基层官兵查体诊疗;任务来临,78岁的卢世璧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抗震一线,守护着一位位伤病员的安康;“一代名师”盛志勇院士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用毕生心血和智慧引领中国烧伤外科学走向世界前沿……
“要敢于担当,也要为战而医,确保拉得出、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伴随着强军兴军的时代浪潮,解放军总医院作为战略卫勤保障力量的使命任务也在不断拓展、更新。
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告诉记者,筚路蓝缕的革命年代,卫勤保障一直是人民军队战斗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走进新时代,姓军为战是铭刻在每一名医护人员身上不可磨灭的“荣誉印记”。
战斗岁月中锤炼的意志传承至今,成为解放军总医院保障人民军队迈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在向战为兵这一优良传统指引下,我们通过统筹平时与战时保障需求、国家和军队政策制度运用、学科、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要素管理,体系协调持续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解放军总医院各诊疗单位的建设发展,见证了该院党委的深刻考量。
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走边防、上岛礁、下基层”早已成为医护人员传承红色基因、竭诚为军服务的行动自觉。他们先后组织100余次专家医疗队,赴南沙各岛礁巡诊,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南海最前沿,护佑着驻岛官兵和家属的生命健康。
基层官兵的需求在哪里,为军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日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专家医疗队跨越5600余公里来到某边防团,开展“口腔健康下基层”边防行活动,医疗队员发扬“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官兵”优良传统,克服4500多米高海拔带来的强烈高原反应,片刻未歇就投入紧张的诊疗工作中。
首都北京,京东、京南、京西、京北、京中等医疗区,积极组织医疗保障练兵比武,定期面向基层开展义诊活动。“作为军队医院,我们的战斗力就体现在医疗质量,我们也始终在为了这个方向努力。”解放军总医院领导说。
生命至上,以大爱无疆护佑患者健康
2020年2月18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院士,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肺炎病理穿刺的论文,引起国内外医疗同行强烈关注。
这篇论文,为军地医务人员优化治疗方案指明了一个方向。此后3年时间,这篇论文在全球被多次引用。
王福生仍然记得为了完成这次病理研究,他抱着怎样的决心走入手术室。面对未知的感染风险,王福生没有丝毫退缩和犹豫。
意志的坚定源于精神的激励。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陈菊梅教授,与可怕的传染病缠斗了70年。为了不影响科研进程,她主动摘掉扁桃体、割掉阑尾等易引发炎症的器官,47岁时更是忍痛把满口牙齿全部拔光……陈菊梅教授钢铁般的意志成为激励王福生不断向前的力量源泉。
“坚持精益求精看病行医,永不满足挑战自我,为了生命拼尽一切……”今天在解放军总医院救治一线,这是医护人员秉持的信条。
连日来,解放军总医院医护人员在一次次重温艰难岁月、回望先辈足迹的过程中,一次次学习、了解前辈们的故事,进一步明确了前行的方向。
敢于与死神“掰手腕”,病人才有生的希望。在离死亡最近的ICU战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一次次将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
一位车祸多发伤青年患者,术后转入ICU,生命垂危。周飞虎闻讯深夜从家中赶来救治,患者病情错综复杂,先后经历3次气管插管,周飞虎守在病房,在蛛丝马迹中找到症结,及时精准调整用药。经过他和同事们积极努力,这位青年幸运脱险。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朱震宇还记得,刚刚走上临床一线时,在黄志强院士身上学到一名人民军医最本真的模样:“开别人不敢开的刀,治别人不能治的病。”
那年,一名年仅8岁的小患者,因为胆道的先天疾病前往解放军总医院治疗。在此之前,他已经前后进行了六七次手术。直到来到这里,已年过八旬的黄志强院士亲自操刀,为他进行了一场长达10小时的手术。
手术过后,黄院士每天都要去病房看望患者、观察术后情况,甚至亲自为孩子换药。在黄院士身上,朱震宇看到了一名医者最纯粹的初心、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重,自己也在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前行。
2020年,朱震宇前往青藏高原提供医疗帮扶。海拔3500多米,朱震宇连续站立了近8小时,为一名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完成那一刻,他浑身是汗、近乎虚脱,连站都站不稳。
“优良传统是根基。没有根基,一切发展和建设都是空谈。”曾经,王福生经常看到前辈陈菊梅教授,兢兢业业战斗在临床一线的身影。如今,他也成了老专家,开始将生命至上的信念传递给更多年轻医务人员。
勇攀高峰,以科学求实态度开拓创新
在没有心脏超声的年代,黄大显教授倚靠丰富的临床经验,仅凭一双手就能摸出患者的心界位置,做出几近准确的判断。
曾经跟随在黄大显等前辈医者的身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对老专家精湛的技术赞不绝口。
“以陈景云、朱盛修、卢世璧等老专家为代表的一大批总医院骨科人,瞄准前沿,持续探索难题,使学科实力保持了领先优势。”骨科医学部主任唐佩福感慨地说,“老一辈留下的传承和积淀,让我们这些后辈有底气、有信心!”
在骨科医学部,4任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医学部成立以来,成功开展世界首例利用5G技术远程指导机器人全髋关节置换,完成了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一系列疑难复杂手术,载入解放军总医院科研攻关史册。
代代传承的还有战创伤医学。在研究生导师、著名战创伤外科专家盛志勇院士的指导和鼓励下,医学创新研究部付小兵院士将战创伤研究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在国内率先开展以生长因子为代表的高新生物技术治疗战创烧伤的研究,开展了国际首例汗腺再生手术,解决了大面积烧伤后汗腺再生的难题,被国际上评价为“里程碑式的研究”。
今天在解放军总医院,一系列技术领域的突破,如雨后春笋——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完成14例肺移植手术,心血管病医学部开展新型覆膜支架系统治疗,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泌尿外科医学部使用5G超远程机器人实施手术,肿瘤医学部内镜中心开诊……
“很荣幸,我们见证了总医院技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解立新说,“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还需要开展新业务、开拓新领域、学习新技术,对标最前沿的技术水平不懈攀登。”
无私奉献,永葆新时代人民军医好样子
中秋节前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护士长李海燕,像往年一样收到了“老朋友”发来的微信祝福。
在几十年的护理生涯中,李海燕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许多人与这位和蔼可亲的护士长大姐保持着朋友一般的联系。在李海燕心中,为这些曾经生命垂危的患者提供无私而真挚的帮助,是她作为一名白衣天使神圣职责。
无私奉献、高尚品德,是新时代解放军总医院医护人员的精神标杆。
建院初期,解放军总医院老前辈抛家舍业、义无反顾投身到创业的火热实践中,科室缺什么就从家里拿什么,患者没有钱就接到家里照料吃住,在楼道开办“走廊大学”,在家里办起外语学校……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创始人、“党的女儿”叶惠方,终身献给医学事业救人无数,在生命最后一刻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呕心沥血育人,将医术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退休之后仍义务讲授英语分文不取……倾心奉献,是她生命的主旋律;大爱无私,是她人生的幸福观。
“为了生命拼尽一切,为了患者舍得一切,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妇产科护士长李江华说,“她的品格像永恒不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在传承弘扬优良传统活动中,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组织评选“华益慰式的好医生”。“华老处处为患者精打细算,尽最大努力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儿科医学部主任周辉霞表示,华老是永远学习的榜样。
赓续血脉、薪火相传。新时代的解放军总医院人正接过前辈的火炬,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不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