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的思政课教学,每年重复一个模式,即秋季学期讲《思想道德与法治》,春季讲《概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的教学内容细节,关注的程度在慢慢地降低,今春又在讲《概论》,更深切的体会是,无论讲哪部分内容,都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个原则是什么呢?找不到这个基本的原则,那么我们就只能就书本上的知道,列举事例,增加图表,展示视频,变化出各种各样的花样来,却依然不能跨出书本上条目的那个认识水平。教材的认知水平当然是高的,但作者是在多角度思考和反复推敲研讨后写出来的,是对问题思考的结论。问题在于学生只看到这个结论,教师能给予的解释,又只能是“举例说明”。对这一问题,中学时可能老师就讲过,就是通过举例说明的,大学依然是就条目讲条目,无论我们的PPT如何精美,把那些条目解释的如何细致,课堂教学方式如何变换,关键是条目背后的逻辑不能得到有效的呈现,对问题学生没有调动全部的认识去寻求解释,这些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式方法和价值品格被教学的“形式完美”所遮蔽,那么这样的课程教学很难获得真正好的效果。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流动着的师生心灵的互动,你不能给予他们生命和心灵的激荡,他们只能用从小就练就的“套路”来应付。师生要真诚,真诚地面对对方,真诚地面对内容,也要真诚地面对自己。
《概论》课的那个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从小就会背的两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是我们看待一切社会发展的问题的根本和第一原理。所有的问题,都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才能算是把问题讲透了。比如讲邓小平理论,最难讲的其实也是这个理论最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同看法,是区分是否支持改革的原因,也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即我国国情的判定标准。文革前,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的高压下,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力发展不利。这个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上层建筑限制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因当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偏差导致的,我们关注生产关系,强调公有制、计划经济,强调按劳分配也只能从劳动时间计量而不能真正多劳多得。其结果就是发展缓慢,技术落后。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生产关系变革,就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关注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当作根本和核心,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改革就是对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分配方式进行变革,让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为了市场经济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由直接管理生产与消费到加强法治维护市场秩序。
后续还要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也是同样的道理,即回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问题上,才能达到内容的融会贯通。
个人拙见,敬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