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歌唱响
青春的曲调在时光中演奏
2023届毕业生
奔赴祖国山海
谱写绚丽乐章
他们在华师
追寻光成为光
四年的大学生活
用汗水和泪水浇灌梦想
让我们一起领略
优秀本科毕业生的风采
杨嘉燕
地理科学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拼却一身气力,用奋斗为人生鲜艳上色
高中时,杨嘉燕的地理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是这句话,在小小的杨嘉燕心中埋下了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种子,并在大学四年努力地吸收阳光雨露,葳蕤生长……
为了能够在师范技能上取得突破,杨嘉燕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积极参加各大师范技能的赛事。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她对自己想要成为的教师形象和想要打造的课堂模样有了更加清晰的刻画。从大一开始,作为师范生的她便积极参加学院的技能比赛。虽然结果不总尽如人意,但正是一次又一次比赛的受挫与成长,让她从级赛走向院赛,从院赛走向校赛,再到迎来更大的省赛、国赛的舞台,斩获多个一等奖。在田家炳全国师范技能比赛期间,她每天用两个小时熟悉课本和课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比赛的注意事项。此外,她还反复进行课堂实景模拟,通过限时抽题备课、讲课,让自己提前适应比赛节奏。“这一路上,我脚踏实地地走,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在磨练师范技能之余,她从科研项目成员到挑起大梁成为负责人,从班委级委到担任新生兼职班主任……在一个又一个突破自己的机遇中,脚下的路走得越来越清晰与坚定。
回望过去四年,杨嘉燕表示自己很感谢过去四年的自己,感谢她的勇敢坚毅,感谢她的坚持不懈,感谢她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感谢她做的一切努力,让她今天能够更好地拥抱理想中自己的模样。
蒋沂涵
美术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心怀感恩,敢于抉择,勇于挑战
“我现在的感想——应该是非常感激的心情吧。”感恩一词,不仅是蒋沂涵此刻作为毕业生的感想,也是回顾大学四年以来她能想到最贴切自己本科生涯的词语。
首先是感恩华师母校,“直到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学习,我的艺术之路才真正开始。”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校内活动为蒋沂涵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其次是感恩良师益友,朋友们的鼓励与支持点亮她的热爱,老师的陪伴与引导化解她的迷茫。“他们鼓励我探索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培养我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们支持我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和项目,拓展我的视野和经验。他们欣赏和赞扬我的艺术创作,让我的声音被听到。”最后是感恩自己,“感谢自己没有放弃自己”,她认为她会一直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当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前行,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长。
心怀感恩,方知硕果来之不易。而敢于抉择、勇于挑战的精神将不断鼓舞着蒋沂涵,沿着梦想中的道路欢然前行,成就最好的自己。
欧阳俊斌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精益求精,享受高效率人生
“做得多不代表好,做得精才是好。”早在大二时期,欧阳俊斌便开始接触一些竞赛项目。繁忙的比赛占用了他部分课程学习时间,再加上初次调节不当,导致其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有所下滑。不过欧阳俊斌很快便调整好心态,反思自我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平衡比赛与专业学习。质量是他做事的基本原则,只要在课堂上就一定专心听课,并且会以一个月两三天的频率来对专业知识做一个整理与全面复盘;效率则是他行动的准绳,日常去实验室不是带着混时间的想法,而是带着去解决问题的决心,在实验室里不仅要完成既定目标,更要高效地解决问题。回顾大学四年,他认为“我想要什么”比“我做什么”更重要,只有明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能减少无用功,专心致志地享受过程,摆脱内耗。
欧阳俊斌是一个善于规划且行动力强的人,他对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计划。无论是大二时获得实践的经验,还是大三时明确推免目标并为此全力以赴,他一直都行驶在自己的航道上,无惧风雨,乘风破浪。在今后,他也将一边努力完成研究生的学业,一边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学会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问题。
“一定要敢想敢拼,敢于迈出第一步。”这是欧阳俊斌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期望,“只有去主动尝试,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合适什么,才能为自己更好地制订目标与计划。不要害怕结果,因为只要脚踏实地,你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会导向好的结果。”
林石兰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学生工作总是让我充满动力,它贯穿了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林石兰这样说道。
在林石兰看来,学生工作实践非常锻炼人,也非常考验人的综合能力。“现场活动的统筹需要有大局观、全局观,文稿撰写需要有高站位和专业素养,每项工作都对我的各项能力加以全面锤炼,我也在此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战友和良师,这也是我得以以充沛的能量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原因。”犹记得在一次重要的赛事筹办中,长达一个月的筹备期和临期期末各种压力袭来,正当赛事即将开展时却因不可抗力因素而延期举行。“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这意味着前期的筹备工作全部都需要重新调整,当时的我感觉很崩溃。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习惯做足十全准备再出发的人,但是当我知道自己做的所有准备都需要全部推翻重来时,自己的心态能否一下子调整过来,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正是这次的挑战让她明白。有十足的准备固然是好的,但是更要做好灵活应变,及时调整计划的准备。有过这样的经历,林石兰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从容,之后在处理工作时不仅会尽全力做好活动准备工作,同时也会提前准备好替代方案。“我突然明白学生工作没有那么多百分百的完美计划,在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我们要积累很多的工作经验,并且进行长期的心理素质建设,才能够更加从容淡定地处理突发情况。”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四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中,她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效率,让自己的能力匹配工作的要求,让自己有信心面对更大的挑战和挫折。
在林石兰眼中,学生工作团队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队伍”,她向往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未来的实践中,她希望自己将来要在学生工作方面继续学习,以青春之拼搏续写奋斗之华章。
江映瑶
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研真悟深,宁静致远
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江映瑶形容自己的学术之旅充满了探索和挑战。由于缺乏可直接参考的前例,对于每个比赛和课题,她最初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与的,比起最终的名次结果,江映瑶更注重的是在过程中自己能力的提升和品质的磨练。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江映瑶也不断邂逅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诲人不倦的老师,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在学术论文的写作方面,江映瑶谈到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她选择挑战自我做一次文本研究——解读马克思早期的一本笔记,尝试迈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大门。“我尝试摒弃世俗功利的目标,沉浸在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江映瑶时常想象自己进入到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进入到马克思当年撰写笔记的现场,在笔记中寻找和追溯马克思的某个思想起源,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文献,以书籍史料为载体与伟人进行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
阅读是江映瑶生活中的快乐源泉。阅读史书,从中会碰到研究历史的不同范式,史观之间的解释差异,在阅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豁达,思维和视野也更加开阔,学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和答案。尽可能广泛地阅读文献、扎实地读透文本、严谨地考证问题、完善地论证问题,坦然地面对因为研究而带来的苦恼和欢喜,这一过程也让映瑶变得更加从容、专注和快乐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江映瑶的座右铭。以真诚待人,以真心做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向真理的彼岸靠近,也能够收获来自师长、同窗的许多真挚情谊。当然随着学段的上升,困难也是相对提升的。如何平静地去生活,面对困难,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和探索,不焦虑也不从众,同样是一件充满挑战性的事情,因此江映瑶对未来的研究生阶段求学之路最大的期待就是“不骄不躁”。
黄志鸿
经济与管理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我认为比赛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更多的是在享受这个比赛过程。”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黄志鸿说道。
2021年到2022年,黄志鸿参加了两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两届比赛取得了全国铜奖的好成绩。他以兴趣为起点,在比赛中借鉴和学习优秀作品,让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同时,他也收获了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宝贵精神。无论是舞台上的闪光时刻,还是挫折与失败,都将在未来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对于科研与论文写作,黄志鸿颇有心得。在阅读文献时,他会先列好问题清单,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其他优秀文章的做法。在论文写作中,面对无法合理解释实验结果、数据收集不理想等问题,黄志鸿并没有产生畏难情绪,而是第一时间与他的指导老师宗乾进老师讨论并寻求帮助,以不断改进、完善论文。他说:“我特别感谢宗老师在生涯规划、论文写作等方面为我提供的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巨大的帮助,没有宗老师的指导,我也无法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就。”
回顾大学四年,每次接到论文录用通知的时刻成为了黄志鸿记忆犹新的事。展望未来,他希望自己能秉承华师“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发扬华师经管学子“经邦济世,管达寰宇”的风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努力,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青年。
李舒晴
化学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在实验室里开出的花
“对于未来的期望,我希望自己能继续踏踏实实地把当前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化学学院的李舒晴说道。
2020年到2023年,李舒晴参加了两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两次比赛中,她从团队队员到团队负责人,身份的转化带来任务的变化,她积极吸收第一次比赛的经验并转换为前进方向,不仅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进入全国决赛现场,而且收获了独特的成长经历。
2022年9月,李舒晴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这项发明专利源于大创立项期间对已有材料的创新改造和重新设计。然而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主要的困难在于材料结构设计与实验方案的不断调整,以及对合成细节上的纠正。李舒晴说:“这个过程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还要协调好上课与实验的时间,就像挤海绵一样,要插空去完成这些事情。”但她勇敢克服困难,充分协调时间,最终顺利完成了发明。
“华师给我提供了成长的机会窗口,让我更加勇敢地踏出舒适区,尝试不一样的事物,挖掘自己的潜能。”李舒晴这样说道。在华师成长的经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收获,都会化作明灯指引她不断前行。对于即将来到华师的新生,她祝福师弟师妹可以收获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与成长经历,希望大家“前路浩浩荡荡,万事皆可期待”。
周莹
城市文化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瞄准方向,一直在路上
大学四年,周莹活跃于各项志愿活动。她在大一加入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花儿队和薪心队,连续2年参与华师“青年云支教”和“医二代”支教,志愿服务时长超200小时。在志愿服务之余,她努力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乡村发展做出实际贡献。怀着助农的初心使命,周莹带领团队成员创立“果潮计划”。“既然开始了就要做到最好。”公益助农之路并非坦途,但她从未放弃。她和队员顶着39摄氏度的高温前往果业基地、政府部门进行调研,针对广大乡村及欠发达地区等特色果业品牌效应弱的现实困境,为当地果品品牌提供创意IP设计和宣传,灵感惠及江西寻乌4个乡镇、30多个村、2200多位果农,相关调研报告获得政府部门采纳。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周莹很感谢那个不服输、勇于探索的自己,也很感激能遇见和自己并肩作战的队友。一路走来,周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真切感受到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要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更好地服务社会,她表示,自己将会继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永远保持敢于探索的精神,并以无限的热情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百优毕业生’对于我来说是一份荣誉,更是大学生活画卷最美的印记。希望我能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中继续向往光,追逐光,成为光!”
连海齐
职业教育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人物详情
苦难铸辉煌,敢拼有所得
高中毕业后,连海齐毅然决定参军入伍将热血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为国防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军旅生活使他收获良多,深刻体会了军人舍生忘死的精神,收获亲如兄弟的战友情,锤炼吃苦耐劳的品格。
作为退伍军人,如何在退伍之后继续发挥光和热是他时常思考的问题。在校内学生工作中,他积极竞选并有幸当选年级级长。他尽职尽责、勤勤恳恳,大胆将想法付诸行动。其认真负责,迎难而上的工作态度获得老师、同学颇多好评。
连海齐始终坚信“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尽管大学期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但他积极应对、合理分配时间,做到了学习创业两不误。刚入学时,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但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最终连续两年获综合测评成绩排名专业年级第一。
在课外社会实践中,他开启了创业之旅。由于经验不足,前期亏损良多,但这并没有吓退他。面对险况,他冷静分析,沉着应对,使公司逐渐回归正轨并不断发展壮大。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的人生目标。”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在未来,他仍然把理想信念内植在思想深处,外显于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又一年毕业季
又一届华师人
曾经携梦踏进华师的他们
依然全副武装
准备再启征程
祝全体毕业生
前程似锦
毕业快乐
制图:吴伊俐
采编:唐盈盈 张心语 夏靖怡 张妮 覃可瀛
文案:杨惠宇 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