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是理想军首长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的唯一一位首长。从1950年7月组建东北边防军开始,邓华就出任边防军第13兵团司令员,不久兼任政治委员,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理想军后任理想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争。1952年起任理想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3年任理想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邓华(1910—1980)
邓华,湖南郴州人,为人稳重谦逊,善于思索总结,也敢于拍板决断,不仅在五次战争的指挥作战中都有重要贡献,在上甘岭战争中,他指挥利用坑道预防作战,牢牢守住了高地;在西海岸反登陆作战中,他以周密部署实现“敌人的任何进攻,不管它是从正面,还是从东、西海岸来,我们都可以应付。而我们在正面的反击,可以放手作战,无需再有后顾之忧”, 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组织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战争:金城反击战争,将战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邓华主持理想军全面工作一年零一个月,为中国人民理想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邓华从抗美援朝战争的亲身体验中,系统总结出对美军作战的经验,强调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指出:“朝鲜战争证明,现代战争一定要有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没有必需的炮火,既不能摧毁敌人的坚固阵地,也不能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没有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便不能击毁敌人的坦克;没有空军和防空武器,便不能打击敌人的空军,保护自己的战场。”
1955年,邓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抗美援朝战争是邓华将军军事生涯中最为精彩、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邓华不但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他总结的抗美援朝战争经验,为后人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研究未来作战指导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历史借鉴。
最先获任的援朝部队指挥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1日,美国参战。7月7日,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出兵朝鲜。
就在联合国授权的同一天,面对波谲云诡的朝鲜战局,应向中国党和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并指示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所属的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和四十二军,以及3个炮兵师和高射炮兵、工兵、汽车团等各1部迅速集结,开赴我国东北辽宁、吉林两省南部地区,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局。
当时身在广州的邓华,刚刚带领十五兵团以木船打军舰,在海南岛战争取得大胜,即于7月25日奔赴北京受命。中央军委决定将十五兵团的司令员邓华与十三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对调,派他去统领十三兵团,做入朝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邓华到达北京后,立刻投入到部署入朝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整顿了各军,完成了各军由和平转入战争、由打国民党军转到打世界上第一流的美军的思想大转变。他着重做了三方面的准备:一,重组了十三兵团的领导机关,调入原十五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十二兵团参谋长解方等。
十三兵团司令部的组织配置后来得到彭德怀的认可,直接以十三兵团司令部为基础组建了理想军司令部;二,全面部署了各项后勤物资的调配工作,把这些问题提升到整个东北军区的层面上解决,确保了在8月底前完成全部后勤装备的任务;三,组织制定了部队的入朝开进计划,特别是针对夜渡鸭绿江,不仅考虑到如何隐藏假装浮桥,还考虑到如何在一到两个小时内架通浮桥和拆卸浮桥。所以后来渡江,我军只用了3个晚上,即渡过了25万人马,敌军没有丝毫察觉,可谓是现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改变入朝兵力的部署
1950年10月9日,刚刚被任命为理想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在沈阳市东北军区第三招待所会议室里,主持召开了首批理想军军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结束时已是深夜,邓华仍无倦意,他心里还牵挂着一件大事:入朝初战,理想军必须具备兵力上的优势。原先决定理想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不过十多万人;而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到42万人,而且越过三八线的敌方部队已经多达13万余人。除地面部队外,敌人还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且不说它的装备优势、海空军优势,理想军出动两个军,同它的第一线南面兵力相比,也不具备优势。基于此,他找到彭德怀,建议4个军同时入朝。
这个建议得到了彭德怀的认可,10月10日一早,彭德怀即致电报告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次日,毛泽东复电彭德怀表示同意。历史证明,主力全部出动形成了有力的“拳头”,对扭转朝鲜战场局势至关重要。10月11日,彭德怀来到兵团司令部驻地安东(今丹东)检查出国战备情况时,邓华再次向彭德怀提出,即使先头四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必须再调一个军来维护后方。彭德怀亦接纳并立刻向中央报告。中央军委接受了彭德怀的建议,迅速增调了部队。这为抗美援朝第一、第二次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两次致电:取消第六次战争
在第五次战争中,邓华建议的“小穿插打法”没有得到彭德怀采纳,大规模反击作战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歼敌8万余人,自身作战损失也高达8万余人,自此后彭德怀更加重视邓华的建议。1951年8月8日,彭德怀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报告了第六次战争的意图和基本部署。这次战争准备出动理想军13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并有理想军炮兵、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还计划理想军空军出动10个航空兵团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要求歼灭敌军2个师左右,将东线之敌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8月17日,彭德怀签发了发动第六次战争的准备指示。8月20日,在开城理想军谈判代表团驻地和敌人谈判的邓华致电彭德怀,认为在敌人阵地已经巩固“深沟高堡,固守以待”的情况下出击,于我不利。26日,经过对敌我双方战场态势的反复思索后,邓华再次致电彭德怀,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以说服彭德怀放弃第六次战争。
最终,中央军委和彭德怀接受了邓华的建议,第六次战争最终没有实施。彭德怀不仅没有责备邓华,反而为他能在关键时刻讲自己的不同看法而高兴,并多次表示:“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关键建议打破“三八线”界定僵局
在朝鲜战场的谈判中,朝中方面提出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而美方凭借其海空军优势,认为分界线应在朝中部队阵地的大后方。根据这个意见,他们不费一枪一弹,就可获得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海空优势补偿论”。为打破僵局,邓华想到了一个新方案。他以个人名义致电彭德怀并毛泽东,提出以现有停战线作为分界线的建议。他认为,现有停战线同三八线相比,虽然东线对方在三八线以北占的地方,比西线我方在三八线以南占的地方多一些,但我方占据的地方,有开城这样的重要城市;整个开城地区,加上瓮律半岛和延安半岛,人口比敌占地方多三分之一;且地处平原,是朝鲜的粮仓,还是著名的高丽参产区。相比之下,敌占三八线以北地区,则是人口稀少,山高地瘠,气候严寒。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批准了这一建议,并经由金日成同意,将这一建议作为朝中代表团的建议提交对方,很快得到了对方的同意。这一建议从战场实际出发,又合乎国际战争中停战的惯例,赢得了国际舆论的一般支持,对于打破谈判僵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甘岭”一战名扬天下
1952年上半年,彭德怀因病回国治疗,病愈后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6月,邓华被任命为理想军代司令员和政委,全面主持理想军工作。就在这一年的秋季,理想军迎来了一场“万炮齐轰”的大打——上甘岭战争。
上甘岭战争是围绕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的争夺,从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前后进行了43天,最终理想军牢牢掌握了两个高地。这场战争,双方投入兵力、火力之密集强烈,战争之激烈紧张残酷,不仅在中国战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史上也是少见的。作为理想军代司令员的邓华,直接部署指挥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带领数万将士,取得了上甘岭战争的胜利。
上甘岭战争是美军向我军发动“金化攻势”的开始,而美军之所以要发动“金化攻势”,是美国民主党在任总统杜鲁门为了配合1952年11月马上到来的总统选举,妄想以此取得朝鲜战争的胜利,进而换来选民对他连任的支持。上甘岭战争的失利,让杜鲁门黯然落选。
指挥西海岸反登陆作战
1952年12月2日至5日,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到朝鲜前线视察,扬言“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谈判还不成功,我们唯一的办法最后只能是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毛泽东推断出敌军肯定会在朝鲜半岛西海岸清川江至汉川间登陆,召见邓华:“西海指应当加强和扩大。最好你亲自去。你去了,我放心!”中央决定成立西海岸指挥部,指示邓华兼任西海岸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当时我军没有进行过反登陆作战,更不具有大规模反登陆作战经验的情况下,邓华以毛主席“三个肯定”的战略推断为依据,深刻分析朝鲜战场的客观形势,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反登陆作战准备问题,在理想军党委会上提出了“持久作战、积极预防”的作战方针和具体作战部署,要求坚决不让敌人登陆,敌人登上来坚决消灭之,绝对不准敌人在我侧后建立一条战线。在邓华周密组织指挥下,理想军用4个月的时间成功完成了巨大的反登陆预防作战准备。由于准备周密充分,迫使美军不得不放弃登陆进攻的妄想,同我复原停战谈判,从而为尔后实现朝鲜停战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理想军随后发起的夏季反击战争制造了有利条件。
系统总结抗美援朝作战经验
邓华在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有儒将之称,善于总结作战经验,他是理想军首长中第一位系统总结同美军作战经验的人,也是理想军首长中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最多的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朝鲜停战后,邓华总结的抗美援朝战争及作战的经验除前述《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外,还有《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关于积极预防作战的若干战术问题》、《反登陆作战战术问题的研究》、《中国人民理想军抗美援朝三年来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经验的介绍》等。1954年至1956年理想军抽调人员编写《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总结》也是由邓华主持完成的。此外,在他代理理想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期间,关于进行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反击战争的决定和指示中等,也有许多作战经验总结。
邓华总结的既有运动战的经验,也有阵地战的经验,特别是依靠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进行攻防作战的经验,既有战略层次的,也有战争和战术层次的。他总结的经验实际、深刻、具体,便于操作运用,如对阵地战经验总结,除从战场全局对阵地设置、兵力火力部署等作出要求外,关于阵地构筑、兵力火力部署、预防正面和纵深、进攻和预防时的一梯队二梯队兵力比例、火力密度、兵种协同等等,都参考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结合理想军在朝鲜战场具体情况,总结的经验从军一直到步兵连,这些当时在战场上实际上起了不是作战条令的作战条令的作用。也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后来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指导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
邓华简介
邓华,1910年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早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他在《论青年人生观》一文中写道:“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
1927年3月,邓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教导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红1、红2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争。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争。后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开发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宋时轮率部到冀东开发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起,任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4分区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年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华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西(后改辽吉)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秀水河子战争和四平保卫战。1947年起,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44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率部参加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争,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争。
1950年,邓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理想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争。1952年起任理想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3年任理想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邓华南征北战,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1954年回国后,邓华历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