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里的浩然正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这是南宋丞相忠烈公文天祥所作,而此时已是他被元人俘虏的第五个年头了。 那时节的南宋朝廷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再加上蒙、金等强敌窥伺。史书平淡的记叙着,但文字的背后是压抑、恐惧、担忧,像极了1840后的中国。 公元1256年,21岁的文天祥赴南宋国都临安应试,才华横溢的他高中了那一年的状元。三年丁忧期满后,文天祥才算正式踏入仕途,而此时天之骄子带领的蒙古人正不断南侵,忧国忧民的文天祥痛批奸臣,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但是却不被理睬,在怀疑、猜忌和排挤中度过了20年。写到这里时我不禁想起辛弃疾,这样一个意气风发的词人、将领,最后也只能落到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的无奈谢幕,真是令人唏嘘。 1274年文天祥募兵抗元,1276年他代表南宋议和谈判,元军统领扣押了作为使臣的文天祥,同年,南宋投降,数月后文天祥在爱国志士的帮助下脱离了元军的控制,1279年经过多次抗争的文天祥二次被俘。至此,他流离的一生暂时停顿了下来。 经过了零丁洋、惶恐滩、扬子江;经过了大都牢狱三年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下了流传千古、浩气贯日的铿锵之作《正气歌》。

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或为出师表......从古至今,十余个中国的英雄史诗展示了一条精神传承的脉络。我能感受到其中的相似之处,像一道通天达地的白色光芒。孟子说这是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影响了无数代中国人精神、一种融在血液里的传承。 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浩然正气的传承者。比如:礼乐崩坏时坚持克己复礼,民贵君轻的孔孟,他们完善了“气”,身陷异族囹圄持节十九年不改汉心的苏武。至此“气节”这一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底色在中国的土地上打好了,紧接着我们将会看到鞠躬尽瘁的诸葛武侯,血洒玉阶的嵇绍,中流击楫的祖逖;咬碎牙齿也没松口的张巡;苦写平戎策的辛弃疾等等。时间转到1283年,历史选择了文天祥,而正好他也相信身后世界依然会是浩气长存。 文忠烈绝笔:《衣带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相信未来,相信奇迹的中国红,因为一定会有人拂去污秽。作为读过他们的文章,了解过他们事迹的后世之人,我曾立下誓言要成为一个继承一身正气的青年。为此,我珍视仁爱,维护友谊,崇尚善良,坚守正义,努力去做一个纯粹的、充满正能量的新时代新青年! 本文档由香当网()用户上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