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林卫视致富经_农林卫视致富信息_陕西农村广播致富大赢家回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西农大已形成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科技推广平台体系,成为全国把科技优势和成果转化为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巨大生产力的成功样板,被誉为“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着眼学校“12345”发展思路,西农大提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行动计划,将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教育、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紧密型、实质性合作,全面把西农大建成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姚友明

主导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近400公里,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和退耕还林(草)政策建议,培育出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羊,支撑黄土高原成为全球公认、世界最大的优质苹果产区……这些成果来自扎根西部小镇办学的国家“双一流”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下称西农大)。

西农大是我国西北地区农业高等教育策源地,地处关中腹地、中华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发祥地——陕西杨凌。建校88年来,一代代西农人践行“诚朴勇毅”校训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胸怀社稷,默默耕耘,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9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希望他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年过去了,西农大有哪些新探索、新布局、新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如何为强农兴农再立新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他表示,新时代新阶段,学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发展方向,积极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争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以及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努力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贡献“西农力量”。

农林卫视致富信息_陕西农林卫视致富经_陕西农村广播致富大赢家回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一起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调研(2021年7月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知农爱农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瞭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书记校长的殷切希望。三年来,西农大在促进学生知农爱农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吴普特: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为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涉农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涉农高校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和担当。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

大力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对农科专业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创开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增设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葡萄酒工程管理等新农科专业,开办智慧牧场、智能农业装备工程、城乡社会管理等新农科辅修专业,加快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25个本科专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全力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率先在全国高校倡导卓越农林人才教育理念,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立“1个基地班+6个卓越班”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设立“乡村振兴”等研究生培养专项,积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实施生物育种“强基计划”招生,选拔培养未来致力于国家种业科技发展和种源安全的拔尖创新人才。

开设大国三农课程,创设综合素质教育学院。依托秦岭试验林场和黄土高原国家试验站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开设“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在全国率先创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探索素质教育发展新模式,统筹推进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依托试验站探索建立实践育人体系。每年近2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站上开展实习实践或科研实践。利用寒暑假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项调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乡村振兴百县万户大型调查”“西北乡村大调查”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国情、明社情、知民情。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让学生真正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才干,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使命感不断增强,毕业就业学生中74%服务涉农行业,43%扎根西部干事创业,为乡村振兴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瞭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西农大第一时间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还依托它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改革,具体有什么改变?

吴普特:2019年以来,我们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向产业一线的目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以项目制为抓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

一是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服务三农的情怀、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要求,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农村发展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农村工作方法,熟悉三农基本情况,具备较强沟通交流和执行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型和专业性的高层次乡村振兴专门人才,服务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是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知识需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人才成长为中心,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驱动,构建了人格塑造—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四模块、思政铸魂—知识构建—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实践技能—领导力培养六单元,贯穿培养方案制定—论文选题开题—论文撰写答辩三阶段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了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三农情怀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素质。

三是搭建校地协同实践育人机制,前置人才培养阵地。积极和地方政府建立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先后在韩城市、延安河庄坪镇等地建立校地协同育人基地。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步明晰了在助力地方乡村振兴一线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改革思路,完善了以调查报告、规划方案、技术方案、建言资政为主的学生毕业评价办法,破除了单纯以论文为主的人才评价机制。

强化优势 服务粮食安全

《瞭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西农大作为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上有何亮点?

吴普特:西农大的发展史,一直和国家粮食安全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培育的品种主导了黄淮麦区的4次更新换代,推动了陕西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20世纪50年代,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让我国小麦亩产从8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被赞誉为“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80年代,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偃6号”使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走在世界领先行列,他于2005年获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世纪90年代,宁锟研究员选育的“陕农7859”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进入新时代,小麦育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西农979”累计推广2亿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西农511”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一批绿色抗病品种。作为国内唯一参与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单位,完成了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被学界称为征服了小麦遗传密码的“珠穆朗玛峰”;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打破了目前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开辟小麦生物育种新途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良种到良法,从基因到生产,西农大已形成以常规育种为基础、杂种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特色的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在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瞭望》:西农大在“双一流”建设目标中突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具体如何结合?有什么进一步打算?

吴普特:学校围绕人民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肉案子,探索出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的多元协同农技推广的“西农模式”。

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民发展学院、3个区域行业产业联盟、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机构,以182个试验示范站(基地)为重要支撑,构建了“两院三盟一中心+试验示范站(基地)”的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体系。

2016年以来,学校研发新成果800余项,主要农作物品种转化率80%以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0多项,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过600亿元,引领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学校还创新科技推广岗位设置和考评机制,单设科技推广岗位,构建了推广人员职称评聘体系,实行单独考核单独评审。组建了由600多名专家和1200多名地方农技骨干协同的推广队伍,有效解决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目前我们已形成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科技推广平台体系,成为全国把科技优势和成果转化为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巨大生产力的成功样板,被誉为“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下一步,学校将以提升乡村振兴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优化试验示范站(基地)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具备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创新创业孵化“五位一体”功能的核心试验站,以及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研究院。按照“核心试验站(产业研究院)-区域示范站(园区)-技术推广站(示范园)”多层次布局,构建以陕西为中心,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科技推广和乡村振兴服务综合平台体系,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融合贯通。

陕西农村广播致富大赢家回放_陕西农林卫视致富经_农林卫视致富信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2021年7月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抓住新契机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瞭望》:西农大所处的杨凌有“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上有什么创举?

吴普特:学校所处的区位不仅具有紧密协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基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林、水学科还积累了许多科研成果、推广经验,对处于相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围绕国家重点学科,学校还建设了一批“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显著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这些优势为西农大主动担当作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发挥这一优势,2016年11月,学校正式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下称丝路联盟)。丝路联盟以实现各国农业教育科技互惠互利、融通发展为目的,得到了联盟各成员国的一致认可与支持,首批就有12个国家的59家单位加入,如今已发展到18个国家的95家科教单位和企业加入。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示范、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近两年,学校着眼新的“12345”发展思路,提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行动计划,将以上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依托丝路联盟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教育、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紧密型、实质性合作,全面把西农大建成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

围绕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行动计划,我们正在实施农业教育交流合作、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及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设项目,通过加强教育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探索形成西农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模式;通过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形成国际农业合作的西农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加快“走出去”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力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将学校打造成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国际农业教育科技合作典范。

《瞭望》:上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落地陕西后,西农大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普特:2019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的重要倡议。

西农大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承担并加快推进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建设,该研究院已先后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发展报告》等7份智库报告,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农业技术标准等开展课题研究,举办了系列高层次学术会议。

学校还成立了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依托实验室已获批建设6个“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创新院及2个农业农村部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

此外,2021年学校联合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的19所大学,发起成立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农学高校联盟”,举办“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农业高等教育合作”校长论坛,为学校正式加入上合组织大学奠定了基础。

下一阶段,学校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高的工作标准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任务,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各国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引领与人才支撑的地位与作用,着力打造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

陕西农村广播致富大赢家回放_农林卫视致富信息_陕西农林卫视致富经

陕西农村广播致富大赢家回放_陕西农林卫视致富经_农林卫视致富信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