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央视《致富经》曾报道过吉林珲春“李大蛤蟆”靠养殖林蛙实现发财梦的事。根据节目报道,李老板在养殖林蛙之前,就已经靠开饭店、跑运输、做边境贸易攒下了不少财富。他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近20万元的价格一口气包下1.6万公顷山林。经历了早期的困难和摸索之后,逐渐养出效益,实现了发财梦。任何靠自己努力和坚持实现的发财梦都值得敬佩。不过,很显然李老板的养殖,和扶贫不沾边。

相信,这期节目的播出也会进一步刺激更多人跃跃欲试,进入这个产业,在林蛙身上寻财富。

而如今,当林蛙养殖的真相和面临的生态隐患越来越多得被看到和重视,我们还要继续抱着曾经的“正面”、曾经的“肯定和鼓励”不放么?拓展阅读:

时代在进步,人的观念和认识会变,对待野生动植物的看法也会变。当“森林卫士”被成批端上餐桌,晾干扒油,谁又能说这不是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呢?

节目中李老板也说了:“它这个东西,人不管的时候。在野生(环境)里头,就是说产量都有”。其实适合林蛙生长、繁殖的自然栖息地都还在,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人为的捕捉和食用。后来,记者调查发现李大老板的“养殖场”竟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这,就更扯了。详情:

许多人会说如果人不管林蛙就灭绝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食用需求太大,从而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盗猎问题?

想想看,那么多人热衷于食用一种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繁殖,每年都捕食大量昆虫的“森林卫士”,难道不可怕?这种食用行为,不该禁?对“森林卫士”真正的威胁,正是火爆的需求和猖獗的捕捉贩卖行为。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居然不是打击非法盗猎和贩卖行为,同时禁止并严惩食用行为,而是通过一个个“承包合同”让原本就自然生长的野生林蛙变成说不清道不明的“养殖个体”,是继续加大市场供应,宣传鼓吹林蛙的食用功效,培育并刺激新的需求?!

总有人说通过养殖能保护野生种群,当一片片山林被承包出去变成“养殖场”,哪里还有野生林蛙的活路?交完承包费,几百上千甚至上万公顷山林里的林蛙就都是“养殖个体”了。

《致富经》只能代表曾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