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终不能温饱,试问你还会有心情去读书么?一天被忙不完的农活所牵绊,你还会有精力去买书看书么?
在镇远县江古镇蚂塘村,有这么一位艰苦朴实的农村青年肖雁平,凭着自己对书的热爱和追求,在靠山吃山、看天吃饭的环境下,克服贫穷和束缚,自学文化学技术,不仅用自己残疾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家。在自学中,更是用实际行动,筑起了他的文学梦。
肖雁平家住在镇远县江古镇蚂塘村淌元组,距离集镇不到3公里。驶在干净平敞的硬化路上不到5、6分钟,笔者一行来到了他家。刚一下车,笔者就被眼前的一幕给震住了。这里四周环山,森林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放眼望去,远处的山间时不时有几只羊羔探出头来四处张望,小鸡在林中捕食。山下的池塘里,鸭子成群结队畅游嬉戏,鱼儿也不时的跃出水面,露出了脑袋。俨然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
见笔者一行前来,肖雁平热脸相迎,紧随其后的还有两位老者。经肖雁平介绍得知,原来这两位老者是村里面的养殖户,今天是专门抽空前来向他“取经”的。
“肖雁平懂文化有技术,今天要不是得他跟我说,可能到现在我都还不知道家里的羊是贫血了?”“别看肖雁平一副五大三粗,胸无点墨的模样,他懂的东西可多了,村里那家无论是种植上还是养殖上有什么疑问来找他就对了......”。说起肖雁平,两位老者连连称赞道。
肖雁平,男,1971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仅靠着家里一亩三分地的微薄收入,让他勉强读到了初中毕业。期间,他十分珍惜着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成绩在班上也都名列前茅。回到家中后,作为家中的长子,肖雁平承担起了家中大部分的农活。尽管生活的艰辛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书本里的知识就是他的精神食粮。“白天上山干活的时候,我总会在身边带上一本书,累了就席地而坐,拿出书本阅读,这样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在肖雁平看来,只有读好书,掌握了技术,才能挖走穷根,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所以,无论经济状况多么艰辛,身体上多么的不方便,他始终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那时,我们家一年的收入也就 千块钱,除了家里面的日常生活开销和孩子的读书费用,家里几乎是没有闲钱的。我虽然有四级残疾,但还是能走能动。农闲的时候,我就上山砍柴或是摘菌子到集镇卖,得的钱就拿去买书”。说着,他兴高采烈的带领笔者一行参观了他读书藏书的地方。在这里面,笔者看到,所有书籍均被整齐排列的放在床头支起的一个木板上。其中,淡水鱼养殖、生态养羊、林下养鸡、养鸭、烤烟、缸豆种植等科学技术类的书籍就不下百余册。“我们江古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养吧山地气候优势,发展农业是最好不过的了。”正是看准了这一有利优势,肖雁平一边读书自学文化学技术,一边在自家土地上大搞生态农业文章,先后发展起了生态养羊、池塘养鱼、林下养鸡、养鸭、烤烟种植、精品水果种植和蔬菜种植等。如今,肖雁平家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年收入也从之前的几千块提升到了现在的20来万。下一步,他还打算抢抓住氧吧江古旅游大开发的机遇,发展荷花等观赏性植物种植,并结合自家发展的生态种养殖产业,流转土地,在鱼塘附近发展农家乐。
在肖雁平的众多藏书中,笔者还看到有《中国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毛泽东诗词》、《四柱学》等文学著作和诗歌集。用肖雁平的话来说,打开书本,翻看,倾听文人墨客的浅吟,崇高灵魂的低唱,能让他徜徉在文字的乐园里。所以至今,肖雁平一直保持着读书、藏书的好习惯,甚至每年坚持拿出一千元钱作为购书读书的学习资金。
说到这里,肖雁平从身后拿出了一沓厚厚的笔记本,上面清晰的写着《断肠集》三个字。原来这是肖雁平这几年对在农村生活的有感而发。“《断肠集》是我从1998年春开始创作的,断断续续十多年,主要是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我们农村风俗和生产生活。”自2006年受伤致肖雁平四级残疾,曾经一度让他陷入低迷。写作给他带来的慰藉,让他重拾了自我,伴随着书籍的增长,他的人生一步步得到了升华,于2014年成为蚂塘村淌元组组长,带领群众一起大搞生态种养殖产业。
“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如果说读书为肖雁平送上的是一笔精神财富,写书创作则为他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守住一颗淡定而宁静的心,在文学里,自由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