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推广富三秦
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阳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翟梅枝博士(左二),在核桃高接换优园向参观者讲解高接换优技术和管理措施。 王百战/摄影
在黄土高原,在渭北旱原,在秦巴山区星罗棋布着无数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试验站,它们如同颗颗镶嵌在三秦大地上的明珠,光彩照人,如诗如画,夺人心魄。而就在这颗颗明珠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探索实施本校“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而建立的秦岭北麓猕猴桃、西乡茶叶、清涧红枣等一批试验示范站更显得璀灿夺目,令人向往。金秋时节,记者到其中的白水苹果、阎良甜瓜、山阳核桃板栗三个试验示范站采访,其所见所闻,真是令人百感交集,激动不已。那里有讲不尽的故事,道不尽的欢乐,品不尽的甘甜,写不尽的华章……
为了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200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总结、凝练建校70多年来科技推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国家-州政府-大学”合作推广体制的成功经验,经农技推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专家多层次论证,推出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施方案》并迅速进行了启动。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他们又进一步探索实施了“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站)+科技示范户+农民”的推广路子,初步形成了以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站)为载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网络为支撑的科技推广模式,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为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站)很显然是这一新型推广模式的核心。为了建设好这个核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从陕西做起,依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先后在主导产业核心地带建立了试验示范站型、项目带动型和校地(校企)合作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基地7个,以此引领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白水苹果蜜又红
西农专家苦造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苹果透红时。近日,记者到白水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采访,一进白水境内,望着沿途连片的苹果园,粉红、大红、紫红的苹果缀挂枝头如串串红灯在阳光下闪耀,摘苹果的农民乐得合不拢嘴。卸下的苹果堆放在苹果园里,一堆一堆的令路人垂涎欲滴。公路上各省拉苹果的汽车一辆接一辆。演奏出一曲曲令人陶醉的苹果丰收交响曲。
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苹果专家安贵阳研究员,梁俊、王雷存副教授等接待了我们,刚坐下,一人一个红扑扑的大苹果递到了我们手中,咬上一口,甜丝丝,水灵灵,沁心脾,蜜齿牙。在甜蜜的气氛中我们听着专家们的介绍:
白水县地处陕西渭北苹果优生带,是国家确定的苹果优势产区的重点基地县之一。苹果面积55万亩,果大质优,享誉海内外,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然而这里苹果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却比较落后,优果率低,经济效益不十分理想。据此,2005年,在白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性的苹果试验站。其目的是立足白水,服务陕西,面向全国,为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两年来,在学校和白水县的鼎力配合下,试验站按照边建设、边试验研究、边推广的总体思路,全面完成了试验站建设和科研推广的计划任务,组建了雄厚的科技推广团队,建立了具有科学研究、示范推广、教学培训功能的基础设施,为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学生实习提供了平台。
为了更好地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促进白水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水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联合启动了“白水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学校与政府、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民的有效对接和合作,在入户模式上采取“7+7”的示范模式,即在白水县14个乡镇选7个乡镇作为示范乡,7个乡镇作为辐射乡。在技术推广上以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围绕陕西省苹果生产推广的“修剪、施肥、浇水、防虫”4项关键技术,在中心示范园重点示范推广了间伐及改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果园生草、果实套袋、肥水调控等技术措施。同时通过现场观摩会、参观等形式,使广大果农看得见,学得会,推动了全县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将多项先进技术推广辐射至陕西渭北其它苹果产区,极大地促进了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
在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昼奔果园,夜熬星斗,与县乡技术人员按照“1+4+4”的模式,组成7个技术小组,深入承包乡镇,为果农排忧解难,答问释疑。林皋镇可仙村苹果专业户曹谢虎说,去年“科技入户工程”中,苹果试验站的杜志辉老师带领技术人员在我们村住了120天,无论是入冬后的修剪,开春后的施肥、疏花、定果等关键时节,对我们果农都是全程技术服务,随叫随到,从无怨言。去年刚过年,他到我家果园修剪,参观的果农围了一大片,从下午3点直干到天黑他没有喝一口水,我饿得撑不住了才将他硬拉回家。2006年4月12日,天气突然变冷,大风吹的天昏地暗,接着就寒潮冻害袭来,苹果花冻焉了,叶子冻卷了,面对这种情景,群众的心一下子凉了。杜老师知道后赶到果园,察看后对大家说,不要紧,30%的花可以保住。够用了,也不用你们疏花疏果了,并让大家当晚在地里点火生烟驱冻,给花喷水防霜。随后又从试验站捎来硼砂肥让我们给果树喷施,以提高果树受粉率和座果率。杜老师的话让群众吃了定心丸,坚定了继续管好苹果的信心。结果去年全村苹果获得了大丰收,我家6亩苹果380棵树,纯收入4.4万元。试想当时如果没有专家,群众可能就放弃了。
就这样,两年来,专家们深入到白水县的14个乡镇,累计建立高标准中心示范苹果园1000亩,示范园10000亩,示范基地30000亩,优果率达80%以上,亩均产值5000元以上。指导县乡两级农技人员150多名,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会2000多场,培训果农15万人次,录制播放苹果技术专题电视讲座20余期。2006年白水苹果总产量达到52.6万吨,较上年增加了14.6万吨,同比增长34.8%,苹果总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57%,果农人均收入2700元,创历史新高。
“今年果子大,价格好,肯定比去年收入高!”正在果园摘苹果的冯雷镇耀卓村果农王李军高兴的对记者说,去年中秋节收苹果,今年比去年迟收了一个月,起码果子增重创5%,再加之今年投资大,雨水好,能不丰收吗!村支书井建英说,我们村果农能有今天,全得感谢西农的专家教授。当年村上请来专家冒着大雪帮我们果园改形、抬干、间伐、嫁接,有些人就是不让干。现在尝到甜头了,自己掏钱也愿意改。
这甜头不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苹果专家们用自己的辛苦为他们换来的吗?
阎良甜瓜甜又钱
专家试验做奉献
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的建立,还得从该校校长孙武学在阎良镇路边买甜瓜谈起。记得那是2004年4月的一天,孙校长回家探亲归来路经阎良途中,见路边有卖甜瓜的,想买几个带回。谁知一问价钱,令他大吃一惊:“一斤两块钱!太贵了吧!”可那卖瓜的却振振有词的说:“我买的西农的瓜籽才贵哩!一粒要两毛钱哪!”孙校长没有说什么,可这甜瓜的事儿从这时起就在他心里搁不下了。
回到学校一打听,才知道那买甜瓜的没有说瞎话。学校园艺学院甜瓜课题组早于1997年就育成了厚皮甜瓜新品种“早蜜一号”,在对其大棚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1999年他们在富平县留古乡利用中棚进行示范栽培,取得了亩产3500公斤、纯收入达7500余元的高效益。由于这种瓜早熟、抗病、外观漂亮、口感甜蜜、皮厚耐储运,深受市场欢迎。所以,2000~2004年在阎良、富平一带广泛种植并很快引起轰动。到2005年,该品种在阎良区的种植面积由最初的2亩发展到了4万多亩,甜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将这项“甜蜜的产业”搞得更好,使其得以蓬勃发展。2006年,在学校的关心、支持和西安市阎良区的积极配合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阎良区人民政府在阎良区关山镇代家村联合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试验示范站,以更好地推动甜瓜产业的发展。
来到甜瓜试验站,院内建设的4座高标准日光温室、2座钢架春秋棚、10座塑料拱棚和温室内试验种植的甜瓜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甜瓜不是春天成熟上市吗?怎么深秋了还有甜瓜?正当记者疑惑不解之时,试验站的首席专家杜军志过来招呼我们,他说这是站上试验种植的秋甜瓜,已经成功,品质不亚于春甜瓜,准备明年推广种植。他让人切开一个甜瓜,一尝果然甘甜芬芳,如糖似蜜。
杜军志介绍说,甜瓜试验示范站建立两年来,进行了甜瓜育种、设施栽培、植物营养、果品保鲜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和示范推广,提高了甜瓜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了甜瓜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同时针对当地种植甜瓜品种混杂、栽培技术不规范、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在学校、地方政府的支持协作下,采用“专家+基地+示范村+示范户”的推广模式,创建“10+10+10n”的示范推广方法,启动了“百村百户万亩工程”:即西北农林科大10名专家+地方10名科技人员,相互结合为10个示范推广小组,每组在10个村建立10个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100名甜瓜种植户,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推广网络。推广了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平衡施肥、合理密植、优化设施、变温管理、适时采收、病虫害综合防治8大核心技术。制作发放甜瓜栽培技术VCD光盘数百张,印发《甜瓜标准化生产规程》、《甜瓜栽培技术100问》11000册,举办各类技术培训400余期,培训人数2万多人次,技术入户率高达93%。
在甜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中,试验站的专家们将瓜农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急瓜农之所急,想瓜农之所想。富平县张桥镇埝田村甜瓜专业户赵可和深有体会地说:“要想发,种甜瓜。依靠科学,相信专家。选好品种,心细胆大。否则你就种不好甜瓜。”今年元月,埝田村李忠年育了6亩地的甜瓜苗,由于打药不科学,没几天3个月的瓜苗突然没叶了,急得团团转。试验站常中堂老师知道情况后,搭摩托车冒着刺骨的寒风赶路15里到田里察看,然后对症下药。经抢救,后来瓜苗长得很好,亩均收入6000元。像这样的例子,在阎良、富平每年都有好几起。
3月份是甜瓜生产最忙的日子,专家们早出晚归,没时没点的被四乡的瓜农们叫去指点,致使试验站的一辆面包车跑的马不停蹄,一个月下来也在上万公里。2006年4月,为了感谢专家使自家的瓜苗起死回生并获得好收成,临潼区相桥镇的包宽容特将摘下的第一茬甜瓜送给了试验站的专家。
汗水没白流,科技结硕果。两年多来,试验示范站在阎良区关山镇北冯村,以及周边的富平县张桥镇埝田村、临渭区官底镇四县庙村等地建立科技示范村10个,重点示范户100个。建立高标准示范棚480余亩,示范推广2.3万亩。阎良区发展甜瓜5万多亩,辐射带动富平、临潼、蒲城等周边地区发展近8万亩。2007年在陕西12县区启动的“百村百户万亩工程”,百名示范户示范面积880亩,辐射带动3.6万亩,示范推广增加效益3000万元。其中阎良关山镇北冯村示范户张小平种植甜瓜6.5亩,亩产达4863公斤,亩产值12300元,产量、效益创我国早春茬拱棚厚皮甜瓜之最。同时,试验站还扶持农民成立了三个甜瓜协会,建立了产销联合会,外销甜瓜46万公斤。阎良甜瓜产业发展使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基地。为此,有诗人写诗赞曰:
厚皮甜瓜甜又钱, 阎富瓜农乐开颜。
大棚栽培靠科技, 早春上市添稀罕。
供不应求堪抢手, 经济效益实可观。
一瓜兴起一产业, 西农专家功当赞。
山阳核桃嫁接好
高产优质前景阔
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陕西山阳县是核桃板栗生长的最优适生区。被称为核桃板栗的生产大县,现有核桃栽培面积21.3万亩,板栗栽培面积40.05万亩,2005年产量分别为2800吨和1594吨。县委、县政府将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优势产业来抓。但由于良种化程度低,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如人意。尤其是这里的核桃实生树占统治地位,故长期以来处于“鸟种、天管、人收”的落后状态。怎样才能将这一优势产业抓好,2006年8月,山阳县主管领导和正在商洛考察、计划在商洛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型试验示范站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取得了联系,后经多方调研和磋商,今年元月双方达成协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在山阳建立。
趁热打铁,说干就干。春节过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成以翟梅枝博士为首席专家的核桃板栗课题组进入山阳,在选好站址、平整苗圃土地、建立良种资源圃等工作的同时,翟梅枝率领课题组的同志对这里的核桃实生树进行了调查,发现山阳县目前现有的21万余亩核桃,90%以上都属于自生自长的实生苗树,这些树一般都要长到七、八年才开始顶芽结果,且内膛极少,果实大小不一。再加之病虫害,其品质更是良莠不齐。他们和县主管部门研究后,决定先对城关镇权垣村的实生树进行高接换优。
但在协商过程中,由于2003年当地群众曾有嫁接3000多株核桃树成活率不到10%的教训,因此,全村干部群众抵触情绪很大,并说树正结核桃哩,你给我们接死了怎么办?尽管他们苦口婆心地向大家宣传科学道理,但仍无济于事。急得县林业局长武建书实在没有办法,当时就对村支书胡新林一拍胸脯说道:“如果树接不活,你带上全村老百姓到我办公室找我!”这样,村民们才算勉强同意了。可在嫁接过程中还是有人死抱着自家的树不让下锯,儿子做工作,乡、村干部做工作,虽然勉强让嫁接了,但心理总是不平顺。高接换优磕磕碰碰艰难地向前推进着。
农民们是最讲实际的,不管你说得咋样天花乱坠,他们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事实是不会服气的。过了几天,有几个半信半疑的农民偷偷地解开第一批嫁接树的保护层,发现嫁接上去的穗条已长出了颗颗嫩芽,这充满生机的嫩芽,彻底打消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疑虑。消息一传开,原来被确定为示范户的农户,积极主动地配合高接换优工作,有的甚至争抢油锯和技术人员,迫不及待地要求早点给自家的树嫁接。
邻村阮家集有位农民自始至终都跟着看专家嫁接,权垣村嫁接结束时,他死磨硬缠地非要专家给他家嫁接几棵,看着他那心诚的样儿,专家满足了他的要求。
就这样,在县林业部门的协助下,试验站已在权垣村完成核桃高接换优500亩,总计1.86万余株,嫁接西扶1、2号,西林2、3号,辽核1、3、4号和新早丰等核桃良种16个,成活率达95%以上。在高坝镇石头梁村完成30年实生核桃老树高接改良6棵,株成活率100%;在小河镇六丰村、二峪河乡东坪村、杨家湾村进行板栗换优500亩,品种有大红袍、早丰、泰山1号等,成活率达90%。在良种示范方面,已在高坝镇石头梁村完成核桃良种建园260亩,成活率达90%以上。完成板栗实生建园80亩,栽植成活率82%。
与此同时,他们还示范推广了果园生草、配方施肥与标准化修剪、疏雄授粉、间作模式以及病虫的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现场会20余期,培训指导核桃、板栗技术人员及果农3500多人次;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000多份。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核桃板栗的高接换优和高接成功后的田间管理工作。目前嫁接树长势良好,新接穗最高已长到5米多。专家说,只要嫁接成功了,这些树明年每株就可平均结核桃3~5斤,以后每年将成倍增长。
为感谢专家帮民致富,石头梁村向试验站送来了一面上写“农大科技帮民富 村民感谢专家情”的锦旗,真切地道出了农民发自肺腑的真情。
山阳试验示范站在当地嫁接大面积核桃实生树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3月28日曾参加过山阳县林业局举办的核桃高接换优技术培训,后又到权垣村高接换优示范培训现场进行观摩学习的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槐树乡的陈书记,和随行的7名林业技术员回去后奔走相告。4月初,应当地之邀,试验示范站派技术人员到郧西县进行了核桃高接换优500余棵,成活率达到90%以上,在当地引起轰动,十堰市主管农业的副书记专程前往嫁接地察看,并给予充分肯定。7月初,郧西县专门邀请翟梅枝博士前去讲课,并在高接园内召开了核桃芽接技术现场培训会,会上还对翟梅枝这样一位女科学家风尘仆仆、不远千里前来传经送宝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可他们那里知道,翟梅枝还有更令人啧啧称赞的泼辣劲。今年植树节,山阳县四套班子领导上午10点要在石头梁村的示范园集体栽植核桃树。为了不影响站上的工作,翟梅枝11日中午从山阳出发返回杨凌调树苗,12日早上不到6点便从杨凌出发,赶10点之前硬是把树苗运到了植树现场。在场的人无不为她的干劲和精神所感动。有人说,“这事让一个小伙去干,也不过如此,有的可能还不如她。”“一个女的领着一帮爷们在这深山里干事业,真不易呀!”
山阳县林业局长武建书深有感触的说:“西北农林科大在山阳进行的高接换优示范技术成熟,成活率高,深受群众欢迎,使农民们看到了核桃、板栗产业发展的希望,解决了退耕还林后农民的增收问题,对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著名核桃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绍棠、杨卫昌教授看了试验站的规模和核桃嫁接的效果之后非常高兴,认为他们嫁接的面积之大,成活率之高,且集中连片,在陕西非常少,解决了核桃生产中急需的问题。显示出山阳核桃产业的广阔前景。
山阳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王立栋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目前在山阳所做的工作县上四套班子是肯定的,群众是欢迎的,周边县区是羡慕的。县政府将大力支持学校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的工作,为做大做强山阳核桃和板栗产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