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伟牧场位于邓州市林扒镇周西村,建于2013年,在各级领导和市残联的关心支持下,由最初的30头奶牛发展到现存奶牛400余头,员工由原来的2人发展到15人,日产鲜奶4.5吨,与蒙牛签订了长期的购销合同……

微信图片_20210527083610.jpg

该牧场负责人张恒伟身残志坚,靠养牛不仅自己走上致富路,还带动当地残疾人及乡邻共同致富奔小康。群众说起他,人人都竖起大拇指:“这娃真中。”

张恒伟因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导致身体残疾,走路时间长了就感到不舒服,父母岁数大了,两个孩子幼小,妻子又体弱多病,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原来在棉麻公司上班,没过几年棉麻公司解散了,没有了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正当他发愁的时候,2010年,市残联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有生猪养殖、肉牛养殖、牧草种植。张恒伟积极参加学习,听完课后他有了目标:养牛。

随后,他借钱买了一头奶牛,开始了忙碌的生活:养牛、挤奶、送奶。每天无论多忙多累,他都要找点时间看养牛方面的书籍,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奶牛的养殖技术,慢慢地掌握了奶牛疾病的治疗方法。

2013年,在镇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征地建厂,当起了“牛老板”。

2014年,奶业形势急转日下,养殖场面临着难以生存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市残联和乡镇服务中心畜牧站对养殖场进行跟踪服务,每周到养殖场了解需求,请专家上门培训、指导,帮助他更好地掌握养殖技术,做好防疫工作,减少了损失。

随着效益越来越好,张恒伟想扩大养殖规模。2017年,他投入资金,扩大牛舍,养牛厂年存栏量达300余头。

“如今,养殖场年均可出栏80头以上,每年能赚20万元左右。”张恒伟说。

致富不忘乡邻。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后,工作量增加,张恒伟就让乡亲们和他一起干,优先安排残疾人务工,并按照残疾程度不同,安排他们开车、养殖或装卸草料等工作。目前,养殖场已带动村里6名残疾人就业,工资每月3000元以上。

在该牧场务工的唐子河说起张恒伟感激不已:“在养殖场,我主要负责开车、拌料、送料工作。通过这几年学习养牛技术,我自己也养了几头牛,既照顾了家庭,又有了经济收入,今年增收已超过1万元。真的感谢恒伟哥。”

谈到未来的计划,张恒伟说:“下一步,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动其他人一起致富奔小康,为周边群众和残疾朋友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