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公历生日。
这位至今奋战在科研一线的耄耋老人说过去他是“80后”,现在变“90后”了
他说:如果不从事水稻研究,那我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74年袁隆平亲自育成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谁来养活中国?”1996年,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由原农业部正式立项。担任主帅的袁隆平提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
二十多年来,不仅承担攻关任务的百亩示范片单产纪录不断被刷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超级稻单产水平也水涨船高。
10年前,袁隆平院士80岁生日时说:“到我90岁的时候,我要实现亩产一千公斤。”去年5月,专家对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盖膜直播试验示范田的“超优千号”水稻进行测产验收,亩产高达1065.3公斤。
2018年,云南个旧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152.3公斤,刷新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纪录。
几天前,袁隆平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示范田来势很好,有两个点有望在今年10月就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大庆献礼。
据袁隆平院士介绍,今年超级稻百亩片攻关在全国布设了4个点,下个月或将突破亩产1200公斤的2个点位于四川和河北。
自称“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世纪,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耄耋之年仍扑在田间地头,只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我们《致富经》栏目的记者有幸在袁隆平生日当天,在他湖南长沙的家中采访到了他,同时得到了袁老的提字,十分荣幸。
90大寿,鲐背之年,祝福已是喧嚣,家中更该门庭若市,可老人的生日“大餐”,却只是菜罩下已经放凉的一碗饭菜一碗汤。
袁隆平院士的餐桌 伟大,就是平凡人干了不平凡的事
他比任何人都在乎中国人的饭碗,却唯独不在乎自己的。别人的90岁早已在家颐养天年,可袁老却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他说他要继续追梦。
90岁的袁隆平依然在追梦的征程上
袁隆平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数十年间他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他带领团队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100公斤以上,正是源于他和团队的不懈追求,中国杂交水稻始终位于世界科技前沿。他说,未来他还要继续努力。
“00后”我们不见不散
在采访中,袁隆平说他还有两个梦想:
-海水稻发展到1亿亩,最低要求生产300亿公斤粮食, 相当于生产一个湖南省的粮食总产量,确保一开始有产量,可能品质没有太好,但是我们最终是要做到高产又高质。把盐碱地利用起来,养活更多人口。
-帮助其他国家,教他们技术,让全世界更多人吃饱饭。
“现在中国以外的杂交稻种植面积为700万公顷。全世界有1.6亿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所以说,发展杂交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如此表示。
敬佩这位新晋90后,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事关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