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艺体生基础差,但好学上进,课堂上基本上还能跟着老师来,
再说历史考点多,课时有限,所以得大胆取舍。
3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1.土地制度的演变(演变过程、基本特点)2.“重农抑商”(实施情况、作用分析)3.“海禁”与“闭关政策”(具体表现、消极影响)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一、土地制度的演变问题一: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变化?总体趋势是什么?(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问题二:井田制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认识井田制的实质。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问题三:○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2古代封建政府采取过哪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这一现象?(抓住中心,集中突破,以点带面。)二、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2、原因:(1)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2)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3)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4)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评价:(1)积极: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使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2)消极:人为的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为的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材料一: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垦令》材料二:明朝对工商业者衣服的规定(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紬、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紬、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材料三:“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雍正帝结合史料和教材,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战国时,重农抑商政策产生西汉时,抑制富商大贾势力明清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讨论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直接目的: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分析比较〗1、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明清时期有何不同?2、重农抑商政策与重商主义政策的作用有何区别?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汉唐的开放政策: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2:明朝的海禁:明皇帝朱元璋颁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寸板不许下海”,海外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寸货不许入番”。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回顾所讲的内容,带领学生分析三者之间联系导入新课。
农业
原 工 需求
料 具 商业
手工业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本课教材选自必修②经济史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本课内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诠释了我国古代经济政策。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第一学时1.土地制度的演变(演变过程、基本特点)2.“重农抑商”(实施情况、作用分析)3.“海禁”与“闭关政策”(具体表现、消极影响)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一、土地制度的演变问题一: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变化?总体趋势是什么?(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问题二:井田制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认识井田制的实质。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问题三:○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2古代封建政府采取过哪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这一现象?(抓住中心,集中突破,以点带面。)二、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2、原因:(1)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2)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3)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
(4)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评价:(1)积极: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使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2)消极:人为的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为的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材料一: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垦令》材料二:明朝对工商业者衣服的规定(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紬、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紬、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材料三:“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雍正帝结合史料和教材,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战国时,重农抑商政策产生西汉时,抑制富商大贾势力明清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讨论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直接目的: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分析比较〗1、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明清时期有何不同?2、重农抑商政策与重商主义政策的作用有何区别?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汉唐的开放政策: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2:明朝的海禁:明皇帝朱元璋颁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寸板不许下海”,海外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寸货不许入番”。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回顾所讲的内容,带领学生分析三者之间联系导入新课。
农业
原 工 需求
料 具 商业
手工业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本课教材选自必修②经济史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本课内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诠释了我国古代经济政策。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Tags:4课,古代,经济政策,优质,一等奖
#0:7:1:4:2:2:e:b:f:2:2:5:d:4:b:c:b:c:9:0:7:0:6:c:a:4:8:9:c:1: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