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幸当了阜城县“烛光杯”优质课比赛城区组的评委,听了十二位青年教师的课。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教师们整体素质都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下:

1.教学过程缺乏逻辑,内容前后有交叉。

课堂教学缺乏逻辑性,是很多老师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年教师。没有逻辑的课,就是思路混乱,不尊重教学规律,不尊重学情,本末倒置,会让学生云里雾里,更别提逻辑思维的发展和训练。有的老师的教学过程前后内容有重复,这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双减”的目的就是提升课堂效率。那就必须先从逻辑清晰的课开始。

2.小组讨论缺乏科学性,为讨论而讨论

很多老师都用到小组讨论,但设置的问题根本不用讨论就能解决。小组讨论的前提是自我思考,在此基础上再讨论,这才是基本逻辑。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能讨论出啥结果呢,纯属形式主义。如果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那还不如没有。

3.导入缺乏开放性,灵活度

一些老师很重视导入环节,用有趣的问题、故事等导入新课。但就事实来看,有些问题跟下面的新课关系不大,有点像远房亲戚,只存在丝丝缕缕的联系,没有实质性的友好。有些问题设置太死,只有一个固有的答案,一看即会,一答即对,没有问答的必要,也无法起到活跃思维,新旧关联的作用。总之,导入也重要,但要细思量。

4.问题设置大而空,让学生云里雾里

问题设置只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到好处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亦能牵引学生把问题向纵深发展,以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有些老师用的问题太过官方,大而空,如你问小学生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学生当然无从回答,可以换一种表达,“读一读吧”“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你能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情感呢?”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和问法提问题,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学情所致。

5.教学过程循规蹈矩,缺乏趣味性

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具体流程。从现状来看,大多老师都是一条道跑到黑,没有自我的创新设计,几乎都是家常课,与优质课的距离较远。究其根源,应该是固化思维在起作用,年轻教师要取得长足的专业发展,在扎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创新是必要的。有趣,是课堂出彩的作料。有效,是课堂出彩的根基。

6.读法及要求不符合学情

小学生适合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训练孩子们的语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这是依据课标和学情综合考量的判断,教师不能随性而为。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实际情况,理应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永恒的追求。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