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俗称的大泥鳅,行业内又叫做台湾泥鳅。陈煌奇从2010年开始关注这种大泥鳅,如今他的养殖面积有500多亩,每年能销售泥鳅20000多斤,泥鳅苗8000万尾。

记者:好,眼睛蒙住了。它现在比较稳定了。来,给我们的观众看一下,大泥鳅。看到了吗?我觉得这个泥鳅还真的挺大的,我还是第一次见。那陈总您当时第一次见它是什么时候?

陈煌奇:我是回台湾,到我姐姐那边,我姐姐刚好买了一斤多给我外甥吃,我看到这个泥鳅怎么那么大?我都不晓得台湾泥鳅变成这么大。

陈煌奇是我国台湾省高雄市人,他1990年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养殖罗非鱼,经过20年奋斗,他的养殖基地达到2000多亩,罗非鱼苗的年产量高达4亿多尾。到了2010年,年过六旬的陈煌奇原本想退休,但是有一次回乡探亲,他第一次看到台湾大泥鳅,就被吸引住了。

陈煌奇:那我看看基本上都是这种小泥鳅,我看这肯定是好的,因为我已经二十几年的经验了,(对这个行业)很敏感。陈煌奇:这个(泥鳅)太小了,我们这个台湾大泥鳅那么大,我知道这个东西一定会受到欢迎的。本来说想退休了,但是我想说我一定要继续把它搞起来。

陈煌奇觉得,台湾大泥鳅个头大,当时在市面上还不多见,与众不同的产品应该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原本想退休的陈煌奇,重新被点燃了创业激情。但是养殖大泥鳅,他是个门外汉。陈煌奇打听了好多地方,一个叫林森庄的人,进入了他的视线。林森庄在台湾接触研究水产40多年,全程参与了台湾泥鳅的杂交选育推广工作,是这方面的专家,两人一拍即合,达成合作。

林森庄,陈煌奇:(闽南语)加油加油。

记者:(闽南语)加油加油。

陈煌奇:继续努力。

结果谁都没想到,这两个强强联手的人,一出手竟然失手了。2011年下半年,陈煌奇在海南省屯昌县建了泥鳅养殖场,他把买来的台湾泥鳅水花苗,投放在7.5亩的池子里。一个月后,终于等到了可以捕捞泥鳅苗的日子。陈煌奇怕第一次捞泥鳅苗的工作量比较大,他就召集了全厂工人,信心满满的带着大伙们赶往暂养大泥鳅水花苗的池塘,可谁知道意外却发生了。

员工:当时捞下去,只捞到虫没有捞到泥鳅苗。就这样的感觉。

员工:捞不上几条,我们心里很着急。就怕我们老板搞不成功。就没有工资发给我们了是吧?

7.5亩的水池,直到把水全部放干,才总共捞到了3条泥鳅苗。

陈煌奇:搞了十几个人排队,用地毯式的搜索。这样一直挖一直挖。挖了泥巴挖过去。一共就三条了。

记者:那一个池塘就三条?

陈煌奇:嗯,就三条,也像这么大的。就三条。很失望,太难过了。

作为水产行业的老江湖,陈煌奇根本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他不甘心就这么算了。在林森庄的指导下,陈煌奇清理了池塘周围的虫草,加高了池塘水位,还在池塘上增加了遮阳网,以此来降低放置大泥鳅水花苗的池塘水温。

致富经

第二批水花苗发来以后,陈煌奇更加用心对待它们,而这次他在养殖过程中,就发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水花苗长成小苗的时候,只要是一有人喂饲料,池子里就会有动静。

陈煌奇:是这样的。

记者:我来喂喂,看它是不是会上来。就这样一喂,它就会上来吃。您是不是当时不知道它会上来吃食?

陈煌奇:不懂,当时不懂,因为第一次养泥鳅。不懂说泥鳅会上来吃这样。很滑溜的。要两只手才抓得起来。

记者:一身水。这才是正常现象。

陈煌奇:当时静悄悄的,奇怪,喂了二十几天的饲料,它都是静悄悄的。喂料都没有泥鳅苗上来。

记者:当时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

陈煌奇:对啊,第一次也不懂这泥鳅,是这样的,它是会爬上来的,我们不晓得。

致富经

到2012年底,陈煌奇的大泥鳅从育苗到养殖都已经步入正轨。

记者:这么大一个池塘,一次能捞多少泥鳅苗?

陈煌奇:一次估计现在捞起来应该有三十多万尾泥鳅苗。

记者:三十多万尾?那第二批是不是就捞上来了?

陈煌奇:对,第二批就像这样了。第二批我们就得了二十八万尾泥鳅苗。记者:那您当时看到这种苗这么多什么感觉?

陈煌奇:就很高兴了,觉得说,既然这么辛苦了,又搞了一个多月,就有个成果出来了,就有信心了。等于说这个我们只要用心的话,它一定会成功的。

2013年,陈煌奇开始销售自己的泥鳅苗。可这时候,新的问题来了,很多地方的人并不接受大泥鳅这个品种。

经销商:心里比较紧张了,为什么这么大这种泥鳅?从来没见过本地泥鳅没有这么大。

合作伙伴:传统的是小泥鳅,突然间看到这么大的,心里一定会有疑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