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教育厅等4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强校扩优行动 建立完善基础教育协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设计了三种教育结对机制。
如何推进教育结对协作?集团化、联盟办学如何管理?如何激发办学活力?济南、青岛、临沂等地进行了积极探索......
接下来,请随“山东教育发布”小编来看以下5个案例。
青岛市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
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推动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初,我市启动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工作,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扩优,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80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强集团化顶层设计,明确扩优提质发展方向。
(一)加强制度设计,明确扩优提质实施路径。教育、财政、人社、编办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明确了集团化办学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基本模式、管理体制等,坚持模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培育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佳的教育集团,增加优质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带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区市结合区域实际,印发了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明确了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路径、任务。
(二)建立审核机制,确保教育集团发展质量。严把教育集团成立、纳新、退出等各环节的审核,确保教育集团核心校与成员校共发展。教育集团建立以核心校与成员校办学合作协议为基础,经核心校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教育集团内部建立吸纳成员校评估制度和评估机构,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纳新意见,报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方可吸纳成员校加入教育集团;对集团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办学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成员校,由教育集团提出,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可退出教育集团。
(三)市级统筹,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一是统筹教育集团区域发展。积极推动市属优质基础教育学校吸纳不同区市、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区市学校加入教育集团;推动区域内优质基础教育学校吸纳农村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入教育集团,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统筹教育集团数量和规模。坚持试点先行,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有计划稳步扩大集团规模,避免短时间内快速扩张,确保教育集团办学质量。三是组建实验集团。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段遴选34所优质学校打造为青岛市级实验学校,组建青岛市小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青岛市初中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和青岛市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打破实验学校的区域限制,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特色发展、精致管理、品质立校等八个项目为基本项目内容,在实验集团内部开展实验项目,打造特色教育集团。
二、创新集团化发展模式,搭建扩优提质发展平台。
(一)“1+N+X”基本模式,整合优质资源。1是指教育集团的核心校,是整个教育集团发展的引领者;N是指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性质的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这构成了教育集团的成员校。“X”指不同机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资源。“1+N+X”基本模式,打破行业壁垒、打破学段壁垒、打破学校性质壁垒,将优质资源整合起来,搭建更高发展平台,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优质资源为教育集团所有成员校共享,极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了每所学校寻求资源支持的成本,实现教育集团治理的效率性。
(二)“三合”办学形式,扩大优质资源。在“1+N+X”基本模式下,根据学校之间合作关系,建立融合型、聚合型、联合型办学。融合型办学原则上限于同类型、同学段、同性质学校之间。核心校与成员校实行一长多校,实行统一法定代表人,统一经费,统一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高度统一模式。聚合型原则上限于不同类型、不同学段学校之间。核心校与成员校建立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员校保持独立法人、实施独立管理。联合型办学核心校与成员校基于项目建立相对松散的合作关系。通过三种办学形式,充分发挥核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成员校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课程开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整体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三、完善集团化运行机制,提高扩优提质发展效能。
(一)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高集团治理效率。一是成
立集团管理机构。建立核心校、成员校、专家学者、社会资源方等组成的“三会”,即理事会、监事会、基金会。理事会提出教育集团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并对教育集团重大决策进行决断;监事会对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难点等问题提供咨询与论证,提出创新改革的意见建议;基金会整合社会资源,为集团化办学提供经费支持和资源支持。二是建立集团管理制度。制定符合集团实际发展需要的集团章程,根据集团章程建立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人、财、物、时、空的高效管理。三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教育集团联合体的优势,在教育集团内如进行大胆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在特殊禀赋学生培养、强基计划、减轻初中课业负担、初高中贯通培养、市内三区跳出本区域建设“教育飞地”(寄宿制初中)等改革试点项目上,建立新的发展格局。
(二)建立保障机制,注入教育集团发展动力。一是建立评估考核体制。制定教育集团办学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定期对教育集团办学质量、成员学校发展程度、集团社会声誉等进行评估,将集团化办学列入核心校绩效考核加分项。二是建立经费保障体制。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对集团化办学进行支持,保障集团化办学顺利推行。2021年市级财政安排22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集团化办学,安排300万元支持市级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建设。三是建立师资保障机制。根据教育集团组建情况和发展实际,依据现有教师编制和岗位设置政策,对核心校的干部配置、教师编制、教师引进与招聘、中高级岗位设置等予以优先考虑,适当倾斜,适时调整。
探索完善集团化“名校+”模式
提高临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基础教育协作机制,是办好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协同发展办学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临沂市以深入实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为抓手,立足临沂实际探索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解决“择校热”“入名校难”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全市共建成基础教育办学集团112个,覆盖12个县区、353所学校。
一是“核心校+新校”,助力新校高起点发展。按照“以县为主、因地制宜、试点先行、依法办学”原则,推广“名校进北城”“名校进东城”等集团化办学经验,以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与1所或2所新建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实行管理、师资、设备、文化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新办学校高起点发展。例如,市直名校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引领辐射作用,与新建校组建教育集团,其中,朴园小学与临沂桃园小学、临沂第三十五中学与临沂桃园中学等组建教育集团,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科研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核心校+弱校”,助力弱校高水平建设。通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重组、联盟或托管,积极支持中心城区和县城的优质学校与偏远薄弱学校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集团办学,引领薄弱学校发展,逐步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沂南五小教育集团、兰陵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开发区实验一小教育集团等多个扶持弱校的模式,创新利用吸收弱校、挖掘名校潜能的方式,实现集团内教干骨干师资融合、资源经验方法共享、教学教研活动同步联动的捆绑式发展。
三是“核心校+农村校”,助力农村校高质量办学。通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活动,建立教育联盟、“名校托管”机制,促进农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积极引导城镇中小学与贫困村中小学开展结对帮扶、联建共建,共确定结对帮扶学校638对,贫困村学校帮扶覆盖率达100%,推动沂蒙老区贫困地区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确保“上好学”。
目前,经过三年探索,沂蒙大地上涌现出一个个解决“择校热”“入名校难”问题的典型案例,既有杏园小学成功构建“一个集团、四校联盟”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又有平邑县实验小学“名校托管、城乡联盟”的帮扶结对模式。以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为契机,各学校纷纷探索,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头雁效应和示范辐射作用,不断放大集团化效应,促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化、均衡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省教育厅等4部门启动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为我们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指明了方向。下一步,临沂市将按照持续探索基础教育集团化“名校+”模式,进一步完善结对机制、健全师资保障、实行捆绑评价等,最大限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办学内涵式发展,实现集团化办学机制良好运行。
一是完善教育集团一体融合发展机制。突出核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成员校的办学活力,打造以优质学校为核心,以城乡间、校际间联盟的结对机制,支持中心城区(县城)优质学校与偏远薄弱学校合作办学、支持优质学校到开发区办分校,支持优质普通高中领办学校,着力提升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二是健全集团内部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在学校编制和管理人员职数上向核心校倾斜,保障优质师资培育和辐射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集团化办学教师管理和交流机制,打破集团校内管理层级和校际界限,实现集团内骨干教师在成员校之间双向流动,形成集团学校共享优质师资、良性互动的持续发展模式。
三是建立集团学校结对捆绑评价机制。坚持发展性、增值性、同步性评价原则,既关注核心学校支持力度,又关注成员校的提升实效,同时采取适当方式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推动集团化办学科学发展,切实实现学生培养、学校管理、学校评价三方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临沂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海玲)
济南市市中区以集团化办学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济南市市中区为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间、校际间不均衡问题,以及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激增、局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期盼,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逐步推进义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广域扩张,成功走出了一条整体带动、示范一方、影响全国的集团化办学改革之路。
一、发展历程
市中区集团化办学发端于2009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起步期
在新建居住区的3所配套学校和1所迁建学校,实施“名校辐射、输出管理”的“优质校+新建校”办学模式,此为市中区集团化办学的试水期。这一时期,由名校对新建校实行全托管。
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做实期
2013年4月始,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编制、教育、人社、财政等组成的集团化办学领导小组,组建10个教育集团,含27所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面达40%。此为市中区集团化办学的基础夯实期。
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做大期
在原有基础上,新成立10个教育集团,对原有教育集团进行扩容,全区集团数量增至20个,参与学校达55所,集团化办学覆盖面达82%。此为市中区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扩张期。
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做强期
2019年,着力优化集团规模结构,推进成员校深度融合和质量提升。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纳入集团管理,实现了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此为市中区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提升期。
二、组建模式
市中区在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3433”模式。
(一)第一个“3”即三种组建模式
一是“优质校+新建校”模式的“母子式集团”。实施单一法人负责制,从优质校抽调干部教师组成班子派驻新建校,使新建校“子”承“母”优,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地建成优质校的分校区。如经五教育集团的经五路小学与万达社区配建的经纬学校,就是“母子关系”的典型代表。
二是“优质校+薄弱校”模式的“师徒式集团”。多个法人的集团模式。优质校作为“师傅”,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课程建设、办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并向“徒弟校区”输出管理人才、骨干教师等资源。如纬二教育集团的纬二路小学引领纬三路小学、馆驿街小学等更新办学理念,重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和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优质校+城郊校”模式的“伙伴式集团”。多法人集团模式,领衔校和成员校之间互派干部教师交流,通过资源共享和理念碰撞,营造“你追我赶、携手共进”的内部竞争氛围,实现两两之间的双促进、双提升。如育贤中学教育集团的育贤中学与七贤中学既合作、又竞争,属于“伙伴”关系。
(二)“4”即四种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一是新建校好场馆+优质校好课程=集团活动新空间;二是优质校好干部+集团薄弱校=人才培养新天地;三是名师好课例+互联网技术=集团教学新形式;四是因校制宜的融合策略+师资精准交流=办学水平新高度。
(三)第二个“3”即“一群、一团、一库”三元人才补充机制
每年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集团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组建高校“师训基地群”“校长导师团”和“本土名师、后备干部培养库”,有效化解“人才资源稀释”难题。
(四)第三个“3”即打破阻碍发展的“三堵墙”
集团化办学,拆除了校际间人财物的“资源墙”、领衔校长头脑中的“理念墙”、干部教师观念上保守的“思维墙”,校际间人财物实现正向流动,带动新建校、薄弱校、城郊校提升发展。2018年推进“领航、特色、新优”三类学校建设,释放学校发展活力;2019年实施“星·云”计划,打造“互联网+”教育,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2020年助力“南城崛起”战略,形成了“南城新兴名校资源带”。
三、取得成效
实施集团化办学以来,育英中学、实验初中、经五路小学、胜利大街小学等品牌学校成功“孵化”育秀中学、泉景中学、经纬学校、育秀小学等新建学校;经十一路小学、纬二路小学等品牌学校带动陡沟小学、育晖小学等城郊学校或薄弱学校跨越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向城区学校看齐,居民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全区“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城郊校抓一点带一片”的集团化办学改革目标基本实现。有温度、有品质的区域教育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与质量的奖杯,2019年12月15日市中区代表济南市承办中国教育学会第32次学术年会分论坛,集团化办学改革经验向全国展示介绍。
莱州市建设“学校发展共同体”
的探索与实践
莱州市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8所,在校学生6.9万人。近年来,莱州积极探索校际合作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以“八个一体化”为核心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探索构建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共建式”集团化办学模式。
一、统筹规划布局,多元化集群联盟发展
聚焦政策引领,统筹加强顶层设计。莱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4个文件,为共同体建设“立柱架梁”,以结对联谊、结对帮扶、结对共进、发展共同体等模式,采取“政策引导、优质带动、稳步实施”的策略,分阶段、分层次,梯级推进集团发展模式改革。
聚焦特色发展,协同推动共建共进。尊重现实差异,多元化、多模式、多样态走特色发展之路。2018年11月,莱州市中小学组建了11个结对共进对子;2020年,按照“1+1”或“1+N”的形式,实施以城带乡、名校引领、强强联合的共同体办学模式,试点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2021年3月,各共同体举行挂牌仪式,正式升级为10个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70所学校全覆盖。各共同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
聚焦运行高效,聚力优化治理水平。坚持实施相对集约的“八个一体化”运行策略。按照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制定共同体办学章程和发展规划,完善校长联席会议、研讨例会等制度。各共同体签订为期三年的《发展协议书》,制定每年工作计划,对各成员学校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坚持学校现行体制不变、法人代表不变、人事关系不变、拨款机制不变,统筹教育教学管理。
二、突出交流协作,一体化集约融合发展
实施教育教学融合行动。以“同课异构、送课下乡、专题研讨、赛课竞赛”驱动共同体教育教学。近三年来,各共同体开展送课、公开课、观摩课1000多节,组织校际教研560多次,赛课活动180多次,6800多人次教师参与活动,达到了思想上的同频同振,教学上融合提升。
实施优质资源共享行动。注重“网络资源、设施资源、名师资源”辐射引领、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搭建共同体学校常态化线上交流。建立共同体“名师资源库”,推行师徒结对,扩大名师资源覆盖面。目前,17个名师工作室,借助互联网实现“名师课堂”“同步课堂”400多节,受益学生6万余人。
实施教师素养提升行动。积极推进“文化涵养师德提升工程”“青蓝工程”“跟岗轮训工程”。近两年先后交流轮训管理人员30多人,互派支教教师160人,跟岗培训2000多人次。目前,共有烟台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125人,首批烟台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45人,首批烟台市教坛新秀培养人选96人。
实施特色文化共育行动。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一校一品”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各共同体结合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日、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活动中促进文化共融。
三、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化正向评价激励
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岗位职责和具体任务,协调指导,统筹推进。以牵头学校为主成立常务工作小组,根据章程制定好年度、月份工作计划,有序有效推进共同体发展。成员校积极跟进学习、快速成长,提升办学效益。
建立健全督导评价机制。把“八个一体化”落实工作纳入学校综合督导,每年6月和12月全方位对共同体建设进行质量监测。定期组织专项督导,对每月开展的活动,采取自查自评、实地考核等方式,保障学校活动质量高效。
建立健全激励奖励机制。对共同体建设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年终进行集中表扬。遴选设立年度共同体建设市级优质项目奖,对优质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在教师研训、教学研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按照“问题即课题”思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设立市级共同体建设相关课题,对办学模式和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大力推广展示。
夏津县建设多校联合学科教研中心
提升教研支撑能力
夏津县优化城乡教研系统,建设跨校际联合“学科教研中心”,着力改革教研管理方式,壮大教研队伍、提升教研水平,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供支撑。
一、搭建多元教研生态成长体系。2019年7月,夏津县教体局组织教研室在全县精心选择优势学科学校作为教研基地,设立相应学科教研中心。目前,全县挂牌了14个学科教研基地,组建了28个学科教研中心,汇集400多名优秀教师,构建了以教研室为核心、以各学科教研中心为基地的“一心多元教研生态成长体系”,搭建了县、乡、校、组四级教研共同体。28个学科教研中心涉及中小学国家课程设置的24个基础学科外,另设置了教师发展、家校共育、课程融合、教育评价四个前瞻性较强的综合教研中心。
二、明确课题联动攻坚任务。学科教研中心坚持“课题研究、课程改革、课堂创新”三课联动的行动策略,主攻四大任务。聚焦中考命题作研究,系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中考命题方向,提高教师命题水平和备考效用;聚焦课堂高效做研究,同课异构、同科同构、异课同构,打造了各学科、各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了《不忘初心,致敬英雄》《行走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研学之旅》等综合实践课程;聚焦教师培训做研究,创新展开主题教研、跟踪教研、沙龙研讨、专题论坛、“‘爱’教育大学堂”讲座,采用多地、多校、多学科教师线上线下同步研讨、同步培训的模式,提升了教师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聚焦对口帮扶作研究,面向乡镇学校开展订单式送课、订单式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主动“拉帮结派”,吸引乡镇教师参研。教师发展中心承担了校长培训的重任,校长成长学校开了“校长团队发展”的先河;家校共育中心致力于构建“家校社”一体共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反响。
三、锻造优秀专业教研队伍。学科教研中心以其勤学深研,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锻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教研队伍,为乡村教育培养了“种子”教师,带动乡村教育整体态势良好发展。实现了教研工作的个人作战向团队作战的强大教研突破力、教学专业力,以“关键少数”搅动了“绝大多数”,全县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浓,教研水平整体提升。各学科中心落实至少两周一次的集中研讨计划与要求,总计478次,各中心平均20余次,最多达到了58次;送课下乡总计68次,足迹遍及全县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为城乡教育均衡助力;组织凤凰论坛16期,总计全县接受培训人数近万人次;老师们的原创教育叙事,教学设计,科研论文,教育随感两百万字,汇总编纂《筑梦》9期。2020年初应对疫情突发,学科教研中心组织名师直播上课,案例被省教育厅列入疫情防控环境下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城乡教师专业素养同步发展,教学教研水平整体提高,困扰全县多年的城乡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变,城乡教育均衡有了历史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