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
8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2学情分析
作为一般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对文艺评论接触少,不少人甚至是初次阅读,而本文篇幅又比较长,文中还出现了一些不易懂的术语,学生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课前准备包括文体了解,作家作品,课文熟读,字词积累尤为重要。课堂教学通过生动的事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提高参与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咬文嚼字
一、导入
1.今年高考考熟语——歇后语——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2.辨析“咬文嚼字”的多种含义
1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 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形容卖弄才学
3 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作者介绍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朗读全文,总体把握
1、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展示板书,见课件)
2、咱们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四、具体分析
1、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请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2、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3、引导分析这几个例子
4、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6、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7、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展示板书,见课件)
学习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运用
1、教师举例让学生咬文嚼字(古代):
(1)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 王安石)
(2)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
2、学生举例
3、教师举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泻“ (《荷塘月色》)
一朵流星 一镰新月 一钩残月 一匹萤火虫
4、学生举例
5、教师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1)“也”
(2)句序:虽然……但是…
(3)请客的故事
六、总结(引用古诗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 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 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 杜甫
8咬文嚼字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8咬文嚼字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咬文嚼字
一、导入
1.今年高考考熟语——歇后语——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2.辨析“咬文嚼字”的多种含义
1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 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形容卖弄才学
3 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作者介绍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朗读全文,总体把握
1、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展示板书,见课件)
2、咱们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四、具体分析
1、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请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2、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3、引导分析这几个例子
4、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6、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7、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展示板书,见课件)
学习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运用
1、教师举例让学生咬文嚼字(古代):
(1)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 王安石)
(2)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
2、学生举例
3、教师举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泻“ (《荷塘月色》)
一朵流星 一镰新月 一钩残月 一匹萤火虫
4、学生举例
5、教师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1)“也”
(2)句序:虽然……但是…
(3)请客的故事
六、总结(引用古诗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 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 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 杜甫
Tags:咬文嚼字,优质,一等奖